李建武 李灏德 文国宏
摘要:以2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对AFLP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因素(DNA浓度、酶切体系、扩增体系等)进行了优化,旨在建立适合马铃薯的EcoRⅠ/MseⅠ内切酶组合的AFLP反应体系和筛选扩增条带丰富的引物。结果发现,优化的马铃薯AFLP反应体系为37 ℃酶切4 h,37 ℃连接4 h,连接产物稀释10倍用于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用于选择性扩增。利用建立的优化反应体系,以10个甘肃省主栽马铃薯品种为材料,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4对扩增条带多、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
关键词:马铃薯;AFLP;体系建立与优化;引物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32.0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5-0025-05
马铃薯作为甘肃省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马铃薯主产区,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二,2014年种植面积70.8万hm2[1],初步形成了高寒阴湿脱毒种薯繁育区、旱作雨养区中部高淀粉及菜用型、河西及沿黄灌区全粉及薯片(条)加工型、陇南天水早熟菜用型等四大优势生产区域。甘肃省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已有40多年,先后选育出陇薯系列、天薯系列、武薯系列、庄薯系列和甘农薯等40多个品种(系)[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是由荷兰科学家Vos等于1995年在RELP和RAPD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选择性扩增酶切片段的方法[3-4]。AFLP具有多态性高、DNA用量少、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在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甘蔗、棉花等作物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研究、亲缘关系鉴定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12]。
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到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如应用SRAP技术开展了马铃薯遗传多态性研究[13-14],利用SSR和AFLP技术开展马铃薯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研究[15-20]。AFLP作为目前多态性最为丰富的标记,针对甘肃省主栽马铃薯品种和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前人所用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马铃薯AFLP反应体系,旨在为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种质资源鉴定等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以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提供的马铃薯品种远杂18号和农天1号为材料,用于建立内切酶EcoRⅠ/MseⅠ组合AFLP反应体系;以甘肃省主栽的新大坪、陇薯5号、陇薯7号、陇薯8号、陇薯10号、庄薯3号、青薯9号、大西洋、费乌瑞它、LK99等10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筛选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组合。
1.2试剂
本研究采用的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及T4 DNA连接酶均购自NEB(北京)有限公司;2×Taq Master Mix购自凌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AFLP引物(表1)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3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采用试剂盒法提取马铃薯DNA,取1 μL DNA样品混合上样缓冲液后在0.8%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以 DL2000 bp DNA Marker做对照,电泳缓冲液为1×TBE Buffer,电泳结束20 min后,取出凝胶放入浓度1 μg/mL的EB的电泳缓冲液染色15 min,取出凝胶后放置在美国Bio-rad伯乐Gel DocTM XR+成像系统观察拍照,确定提取的DNA质量和完整性。
1.4AFLP体系的建立
1.4.1酶切体系
酶切连接分2步进行。以远杂18号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使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组合对以上DNA样品进行双酶切。酶切体系为20 μL,包括10×Buffer(含BSA、ATP)2.0 μL,EcoRⅠ(20 U/μL) 0.1~0.2 μL,MseⅠ(10 U/μL) 0.2~0.4 μL,基因组DNA(100 ng/μL)3~6 μL,ddH2O 11.63~14.70 μL(表2),混匀后37 ℃水浴2~6 h。酶切结束后在68 ℃失活20 min, 酶切产物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期间对酶切反应体系中的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MseⅠ浓度、基因组DNA浓度、酶切时间进行梯度优化。
1.4.2连接反应
连接反应液10 μL:5 μmol/L EcoRⅠ退火接头0.5 μL,50 μmol/L MseⅠ退火接头0.5 μL,T4 DNA连接酶(400 U/μL)0.5 μL,10×Buffer 1 μL,ddH2O 7.5 μL,室温下混匀,加入到10 μL酶切产物中,连接体系共20 μL,设4个处理,分别为37 ℃ 4 h,37 ℃过夜,16 ℃ 4 h,16 ℃过夜。连接反应结束后,65 ℃下反应10 min使连接酶失活,连接产物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余在-20 ℃保存备用。
1.4.3预扩增优化将连接产物分别设置6个不同的稀释倍数(1×,5×,10×,15×,20×,30×)梯度,作为预扩增的模板,进行预扩增反应。预扩增反应体系20 μL,组分为酶切连接产物1.0 μL,2×Taq Master Mix预混液 10 μL,预扩增引物E-A(50 μmol/L)1.0 μL,预扩增引物M-C(50 μmol/L)1.0 μL,ddH2O 7.0 μL。混匀离心后按以下程序扩增:95 ℃ 3 min;95 ℃ 30 s,56 ℃ 1 min,72 ℃ 1 min,22个循环;72 ℃ 10 min,10 ℃保存。预扩增产物在1.2%琼脂糖凝膠电泳检测,其余在-20 ℃保存用于选择性扩增。endprint
1.4.4选择性扩增优化
将预扩增产物设置6个不同的稀释倍数(10×,20×,30×,40×,50×,60×)梯度,作为选择性扩增模板,进行选择性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 20 μL,组分为预扩增产物2.0 μL,2×Taq Master Mix预混液10 μL,选择性扩增引物E-nnn(50 μmol/L)1.0 μL,预扩增引物M-nnn(50 μmol/L)1.0 μL,ddH2O 6.0 μL,混匀离心后按以下程序扩增:95 ℃ 3 min;95 ℃ 30 s,65 ℃ 30 s(每个循环减低0.7 ℃),72 ℃ 1 min,12个循环;94 ℃ 30 s,56 ℃ 30 s,72 ℃ 1 min,23个循环;72 ℃ 5 min,10 ℃保存。选择性扩增产物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取10 μL选择性扩增产物,加入5 μL Loading Buffer,95 ℃ 变性5 min并迅速在冰浴中冷却后,在恒定功率 80 W、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60 mL凝胶母液,300 μL过硫酸铵,60 μL TEMED)中电泳90 min。
1.6银染及引物筛选
银染方法参照文献[21],具体步骤:将凝胶放置在 1 500 mL 的固定液中(含10%乙醇,0.5%乙酸)固定5 min,转入含有 0.1% AgNO3与0.1% 甲醛的染色中染色6 min;蒸馏水漂洗2 s;立即放入含1% NaOH与0.2%甲醛的显影液中轻轻摇晃显影至条带清晰。
2结果与分析
2.1基因组DNA提取
AFLP标记对DNA的纯度及完整性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参试材料的基因组DNA纯度和完整性,本研究采取试剂盒法提取了12份马铃薯材料的基因组DNA。经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图1)表明,基因组DNA浓度较低,无拖尾现象,残留杂质少且完整性好,在纯度上完全能够满足AFLP分析的要求。
2.2AFLP体系优化
2.2.1酶切反应
以品种远杂18号的基因组DNA为材料,使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在37 ℃进行双酶切反应 4 h,对限制性内切酶量与DNA浓度进行梯度筛选。酶切产物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图2)表明,不同限制性内切酶浓度对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片段大小集中在100~1 000 bp之间,弥散带分布均匀,表明酶切彻底,符合AFLP对酶切效果的要求,其中当EcoRⅠ、MseⅠ分别为0.125、0.25 μL时,DNA浓度400~600 ng可满足酶切效果,确定EcoRⅠ(20 U/μL)0.125 μL、MseⅠ(10 U/μL)0.25 μL、DNA(100 ng/μL)5 μL为酶切体系的反应浓度。
以远杂18号基因组DNA为材料,将20 μL酶切体系[EcoRⅠ(20 U/μL)0.125 μL,MseⅠ(10 U/μL)0.25 μL,DNA(100 ng/μL)5 μL,10×Buffer 2 μL,ddH2O 12.63 μL]放置在37 ℃下,设置2、3、4、5、6 h等5个梯度下筛选酶切反应时间,酶切产物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图3)表明,酶切3~5 h,产物弥散带分布均匀,且条带亮度较高,表明酶切产物丰富,符合AFLP对酶切效果的要求,确定4 h为适宜的酶切时间。
2.2.2连接反应
经EcoRⅠ 2.5 U和MseⅠ2.5 U对500 ng DNA在37 ℃下酶切4 h的产物为模板,在10 μL酶切体系中加入10 μL连接反应液,连接体系共20 μL,经不同温度和时间连接反应后,65 ℃下10 min使连接酶失活,连接产物在 1.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连接产物均为弥散状,片段主要集中在100~1 000 bp,符合AFLP反应要求,37 ℃连接4 h和过夜后片段浓度较低,亮度低,16 ℃连接4 h和过夜后,片段亮度高,连接效果较好,从缩短试验周期、节约时间角度考虑,确定酶切连接温度为37 ℃,时间为4 h(图4)。
2.2.3预扩增优化
预扩增以远杂18号基因组DNA的酶切连接产物为模板,连接产物稀释倍数分别为1、5、10、15、20、30倍,同时以农天1号基因组DNA的酶切连接产物为重复。预扩增产物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图5、图6)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模板即模板浓度对预扩增效果并无明显影响,不稀释时条带集中在500 bp附近,稀释20倍和30倍的模板扩增的条带不清晰,稀释10倍和15倍时条带清晰,因此选择稀释10倍为最佳稀释倍数。
2.2.3选择性扩增优化
选择性扩增以远杂18号基因组DNA预扩增产物为模板,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分别为10、20、30、40、50、60倍,同时以农天1号基因组DNA的预扩增产物为重复。预扩增产物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图7、图8)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模板即模板浓度对预扩增效果并无明显影响,选择性扩增片段介于100~500 bp之间,均符合AFLP分析要求,稀释10倍、20倍和40倍时的模板选择性扩增的条带不清晰,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50倍和60倍时条带清晰,因此选择稀释30倍为最佳稀释倍数。
2.3最佳AFLP体系的确定与引物筛选
为了验证所建立的马铃薯AFLP反应体系是否稳定,能否在各引物组合间普遍使用,试验以品种陇薯7号材料所建立的体系,对12个甘肃省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的引物256对组合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得到多态性均在5个以上的引物组合70对,多态性位点在8个以上的引物组合24对,分别为E-ACT/M-CGC、E-ACA/M-CCT、E-ACA/M-CCC、E-ACA/M-CCA、[JP2]E-ACA/M-CAT、E-ACA/M-CAG、E-ACA/M-CAC,E-AAC/M-CCG、E-AAC/M-CGC、E-ATG/M-CGT、E-ATG/M-CGC、E-ATA/M-CGT、E-ATA/M-CGG、E-AGG/M-CGA、E-AGG/M-CCG、E-AGG/M-CCA、E-AGG/M-CAT、E-AGC/M-CAT、E-AGC/M-CAA、E-ATT/M-CCG、E-AAG/M-CGG、E-ACG/M-CCC、E-ACA/M-CCG、E-ATT/M-CGA(圖9)。endprint
3讨论
AFLP标记技术操作流程复杂,涉及到的步骤多、影响因素繁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因此,在DNA提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凝胶电泳和银染分析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满足技术要求,才能得到最佳结果。
高质量的DNA是AFLP标记分析成功的关键。完整的基因组DNA能保证在后续的试验中获得整个基因组的多态性信息;高纯度的DNA能保证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充分完全。本研究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的马铃薯基因组DNA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符合AFLP标记酶切反应对DNA质量的要求。
酶切过程是AFLP标记分析成功关键环节。酶切时间受到植物样本的基因组大小、序列以及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影响[22]。本研究在37 ℃下设置了5个时间处理,酶切时间过短时,基因组DNA酶切不完全,没有产生丰富的片段,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个基因组信息;酶切5、6 h酶切效果与4 h的无明显差异,最终确定酶切时间为4 h,既能保证酶切完全充分,也降低了酶切过量的可能性。
酶切后的DNA片段和接头连接后,酶切位点侧翼的保护性序列就发生了改变,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就不能识别酶切位点[23]。酶切产物连接要充分,連接时间过短,人工接头与酶切片段不能完全连接上,会造成预扩增产物中缺少目的片段而使试验失败,本研究确定在37 ℃连接4 h。
预扩增反应在AFLP的整个反应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酶切和连接成功与否,只能通过预扩增进行判断,预扩增不仅可以作为酶切和连接反应是否完全充分的标志,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选择性扩增的结果,只有到预扩增能产生稳定的片段,才能说明连接反应成功且预扩增体系稳定。本研究将连接产物稀释10倍时预扩增产物产生较为稳定的弥散带,大小介于100~1 000 bp之间,且稳定性好,不需要对预扩增体系进一步优化。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对于选择性扩增的成败非常重要,稀释倍数太大导致带型模糊,难以辨别;稀释倍数太小显带很弱或显不出带,不利于条带的读取及多态性片断的检出。本研究将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时,选择性扩增结果较好,带型清晰,稳定性好,便于读带和统计。
4结论
本研究选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MseⅠ组合建立了马铃薯AFLP的最佳反应体系,即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37 ℃ 酶切4 h,37 ℃连接4 h,连接产物稀释10倍,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作为选择性扩增的模板。通过建立的AFLP体系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24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
[HS2*3]参考文献:
[1]赵婧,赵贵宾,李星,等. 甘肃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行动的几点思考[J]. 中国马铃薯,2015,29(3):182-185.
[2]杨祁峰,岳云,熊春蓉,等.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C]//2014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138-143.
[3]Vos P,Hogers R,Bleeker M,et al. AFLP:a new technique for DNA fingerprinting[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5,23(21):4407-4414.
[4]Vantoai T T,Martin S S. Using AFLP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genomic contribution of parents to populations[J]. Crop Science,1997,37(4):1370-1373.
[5]张春庆,贾继增. 水稻AFLP指纹图谱的引物选择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33-737.
[6]田松杰,石云素,宋燕春,等. 利用AFLP技术研究玉米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关系[J]. 作物学报,2004,30(4):354-359.
[7]王立新,常利芳,黄岚,等. 小麦AFLP片段序列多态性分析和AFLP-SCAR标记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943-951.
[8]秦伟伟,李永祥,李春辉,等.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籽粒性状QTL定位[J]. 作物学报,2015,41(10):1510-1518.
[9]李芳弟,王舰,王芳,等. 马铃薯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的AFLP反应体系优化与引物筛选[J]. 分子植物育种,2010(1):179-185.
[10]王志伟,魏利民,谢晓美,等. 利用AFLP构建棉花遗传图谱及纤维品质性状QTL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7):71-74.
[11]昝逢刚,应雄美,吴才文,等. 98份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5):1002-1010.
[12]高帆,宋餠. 基于AFLP标记的苦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122-126.
[13]何凤发,杨志平,张正圣,等. 马铃薯遗传资源多样性的SRAP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6):1001-1005.
[14]赵光磊,张雅奎,吴凌娟,等. 黑龙江省主栽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15,24(2):1-13.
[15]段艳凤,刘杰,卞春松,等. 中国88个马铃薯审定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学报,2009,35(8):1451-1457.
[16]单友蛟,刘杰,卞春松,等. 马铃薯SSR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3个重要农艺性状QTLs定位[J]. 中国蔬菜,2010(18):10-14.
[17]石景,宋波涛,金开建,等. SSR标记的彩色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20(4):362-371.
[18]Wang H X,Walla J A,Magnusson V A,et al.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linkage maps and QTL mapping for X-disease resistance in tetraploid chokecherry (Prunus virginiana L.) using SSR and AFLP markers[J]. Molecular Breeding,2014,34(1):143-157.
[19]Dhoop B B,Keizer P L,Paulo M 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QTL in tetraploid potato cultivars using a marker-trait association analysi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4,127(3):731-748.
[20][JP3]Khan M A,Saravia D,Munive S,et al. Multiple QTLs linked to agro-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related to drought tolerance in potato[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2015,33(5):1286-1298.
[21]李建武,李宁. SSR标记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快速银染方法的建立[J]. 中国马铃薯,2015,29(3):136-140.
[22]孙凤梅,沈晓霞,沈宇峰,等. 薏苡AFLP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浙江农业学报,2014,26(1):1-19.
[23]周延清.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H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