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一系列校服新政策新标准不断落地,中国校服产业固有生态模式被打破,校服产业搭载改革“顺风车”,迎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铸造的“春天”。
然而,经济和产业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同样体现在校服上,东西部校服产业分布不均,城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校服从款式到质量差异大,校服质量监管力量逐层薄弱等问题逐步显现,由此或因校服穿着问题而带来新的不公平现象。因此,从校服生产企业到行业主管部门,须直面痛点,防患未然,协同解决好产业发展平衡问题。
校服显出质量“不平衡”
据权威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校服生产企业和优势品牌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较少且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校服品牌,国内校服产业和品牌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
而这种不均衡同样体现在校服质量上,从2017年全国质监部门发布的校服质量监督抽查和专项评估的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校服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2016年,不合格项目中未涉及甲醛、偶氮染料不合格等安全性质量问题,校服整体质量提升。以山东省为例,该省2016年、2017年两年省级校服专项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5%和95%,质量整体上升明显。但甘肃省2017年初公布的学生服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6%,不仅低于大部分东部省份,也低于往年质量水平。
2017年国庆期间,兰州某中学家长爆料孩子校服口袋为医院废布料所做,此种事件虽属个案,但从当地学生和家长对此事的反应和吐槽中,仍然可瞥见该地区校服质量状况。另外,云南省近期回顾近两年校服监管的报告指出:2016年,云南省纤维检验局对该省7个州市的学生校服开展专项行动,共抽查学生服产品200批次,经检验合格64批次,合格率32%。其中108批次在生产企业抽查,合格41批次,合格率38%;92批次在学校抽查,合格23批次,合格率25%。报告指出,虽然所抽查样品安全性能指标都合格,没有“毒校服”问题,但是普遍存在学生服无产品标识、部分学生服产品存在面料成分含量不符、色牢度超标、缝接强度不够、起毛起球等严重质量问题。
校服标准落地情况同样反映出地区校服质量差异。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自2016年6月30日我国最新校服标准GB 31888颁布实施以来,各地执行情况不一,江苏、上海等地带头推进新标准落地,成为行业执行典范。目前,校服新标准成为上海市校服市场的硬性门槛,企业达不到该要求,则不允许为学校提供校服。“大部分国际学校、私立学校都对校服品质有严格要求,学校会主动要求企业选用最新最严标准,公立学校和较落后地区学校因为受低价竞争等因素,严格按照新标准生产很难盈利。”北京某知名校服生产企业告诉记者。
校服质量差异同样体现在城乡间。青岛市教育装备后勤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市区校服品质逐年提高,但相对偏远的周边几个区县校服整体品质改善较慢;无独有偶,西安市校服省级抽查结果显示,以西安市区“五大名校”及其附属中小学为代表,西安市校服普遍采用校服新標准且合格率较高,省内其他大部分地区校服仍以聚酯面料为主,校服质量和舒适感较差。
校服款式方面的不平衡也明显存在。从校服新政推行以来,全国各地校服设计大赛风起云涌,以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为代表,“最美校服”等评选活动层出不穷,然而稍加注意则会发现,东部地区该类型活动的频次和数量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而且在推动校服款式变革、引导产业升级方面,效果也远远好于西部地区。
记者走访企业发现,以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为代表,很多学校依据自身校园文化和学生个性需求定制校服,校服款式呈现“百花齐放”局面,欧美风、民国风、日韩风等校服款式新颖多样。以此为契机,当地企业逐步转变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耕细作于校服产业,从原材料选择到版式设计更加注重符合学生需求,校服不仅从款式设计到面料选择都有较大提升,并且涌现出较多品牌。而以西部地区校服监管起步较早、校服品质相对较好的宁夏为代表,当地供货量最大的校服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虽然在校服面料选择和产品版型上更加注重学生需求,但款式仍然较为单一。一方面,宁夏服装设计人才和力量较为缺乏;另一方面,学校在选择上也较为保守,只有少数几家国际校选择了较为新颖的制式校服。
另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中小学生拥有的校服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纤维检验局2017年全国学生服质量评估报告显示,发达地区中小学平均每人有3~5套校服,欠发达地区一般有夏装、秋装各一套,部分乡村学校则只有一套,有些偏远学校甚至没有校服。据常州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调查:“常州市区学生普遍拥有4套以上校服,乡镇相对较少,一般两套或一套。”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校服数量和款式多于其他学校,宁波某校服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每年不仅为国际学校提供校服‘标配基本款,很多学生还至少买5~6件选配款,包括同款毛衣、马甲,甚至袜子等。”同样的现象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背后潜藏“不公平”
关于校服的本质和起源,目前广为认可的说法是:日本是最早实行校服制的国家之一。校服最早出现在日本,是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统一穿校服。
19世纪末,日本引进西式校服,校服款式以海军军服的造型和色彩为主色调。相关资料显示,实行校服制后,日本校园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观,出现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攀比现象基本消失,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如今,日本不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丰富的校服设计经验,更重要的是校服已经发展为一种社会文化,日本明确指出,校服代表本国文化。
虽然有关校服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本质都是为了通过学校统一着装体现平等和团体意识,减少攀比之风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制式校服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唤醒了年青一代对美好和平等意识的追求。美国一直主张着装的个性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公立学校学生穿着校服。支持者说校服能改善纪律和课堂行为,降低服装成本,减少社会阶层性,减少暴力和犯罪率。endprint
自20世纪90年代至引发舆论关注的中国“丑”校服事件爆发,中国校服款式一直未曾革新,特殊的市场氛围导致中国校服品质低劣,款式单调。2015年,舆论发酵下的中国校服市场开始打破原有模式,一系列校服新标准和新政策相继出台落地,中国校服走上了款式革新和质量提升之路。由此,有关校服承载校园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话题屡屡见诸报端,有关校服质量的曝光和监管频次也不断增多,全社会对校服质量安全、款式革新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中国校服整体质量提升,款式改善。
然而,随着校服产业变革的日益加剧,体现在学校与学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间的校服差异性也加速变大。这种体现在校服上的不平等现象日益明显。
记者采访过多名校服生产企业负责人,这些企业多已在校服行业精耕细作多年,在当地或国内校服行业有一定知名度,校服从款式设计到质量工艺都广受业内认可。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可以穿上这些企业精心制作的校服。
以北京优卡科技和上海哈芙琳公司为例,两个企业都提倡依据校园文化为学校设计专属校服,选择这两个企业的学校不仅可以享受到从面料到款型的专属定制,而且能享受到制作精良的校服产品和一对一的售后服务。但这两个公司主要面对各地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我们不愿意做价格很低的偏远学校,同样标准做的话,根本无法保证成本。”某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从重庆地区来看,乡镇中小学一套校服平均价格在70~80块钱,城市每套校服平均价格在100块钱左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市和乡镇学生的校服在品质上没办法做到‘一样。”重庆立泰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如是说。
而相关部门对校服品质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地区间、学校间校服从款式到质量的重大差异。以上海为例,2013年后,上海市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校服质量安全,建立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后来又通过强推新标准引领和规范上海校服市场。目前,上海市大部分中小学校服符合校服新标准,相对国内大部分地区,上海学生更容易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校服。
校长对校服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校服品质和质量。西安纺织城小学的校服因款式和色彩得体好看而受到家长和学生好评。该校校长坦言:“校服体现校园文化和礼仪,我们学校校服以阳光自信为主题,是我精心征求各方意见后决定的。作为女人的我,本身就比较注重孩子们的穿着。”
另外,市场环境的开放程度也影响到校服。如今,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校服市场较为开放,为外来校服企业参与公平竞争提供良好市场环境,也因此促进当地校服產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产品品质优化和质量提高。而绝大部分乡镇和落后地区的校服市场环境仍然徘徊在传统与变革的边缘,低价竞标现象反而导致校服从质量到款式更加不堪。
教育均衡当从校服做起
体现在校服上的不公平现象,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微观反映,而且随着校服市场变革不断加快,体现在地区间、城乡间的校服品质“鸿沟”也将越来越大。
校服让学生产生身份认可感和归属感,是否会因此带来新的问题呢?2017年3月份,西安纺织城小学一年级小学生告诉记者:“穿着校服别人就知道我是纺织城小学的学生,感觉很自豪。”该学生穿着橙色运动款校服,阳光下显得自信活泼,事实上,该学校是西安市灞桥区最有名的公立学校,当地家长和孩子都以上这个学校为荣。而就在该学校附近,仍然有不少以传统蓝白条款式校服的中小学,并排走着的林荫路上,学生间因校服款式色彩不同而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的确令人惊讶。
有专家说,试想,当北京四中的学生身着专属设计的校服走在街上,自动被定位为名校学生和社会精英阶层时,其他大部分身穿普通校服的学生内心又怎能没有相比之后的落差和不自信感呢?
事实上,广东深圳部分地区已经注意到基于校服经济条件和校服个性化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2015年,中山市某区推行校服改革,经过统筹考虑后,该区决定通过设计大赛统一全区校服,一方面为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校服质量款式的要求,另一方面打造整体校服品牌和教育形象。该改革酝酿之初,社会各界看法不一,该区最终决定全区校服除校徽不同、款式和颜色一样。这种做法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纷纷表示这样可以去除传统观念中的“名校”“差校”标签,而且能够降低校服制作成本。
地方政府为打造名校,往往会从政策到资金给少数学校更大支持,这种差异首先会从学生着装风格体现出来。记者走访发现,重庆、宁夏、甘肃等地一中的学生校服款式更加好看,品质也比当地大部分学校好一些。而济南市历下区已经连续两年利用财政资金为区属中小学的全部校服买单,该区校服全部通过统一集团采购和全项检验保证品质。同在济南的其他区中小学校服从款式到质量都不能与该区同日而语。
教育学家认为,校服作为一种隐形教育形式,不同于课程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一种以时间来昭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教育意义表现在校服实施的全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衣以载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特色办学的理念必然也将影响到校服领域。校服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是否能够从校服开始注重教育资源均衡分配,能否回归校服体现平等的本质,是各级监管部门和整个行业需要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