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立前 申屠晨怡
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的到来,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从我国来看,由国家主导的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极其沉重的压力,一些新推出的养老方式如“以房养老”等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既顺应国情民意又经济实惠的养老模式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台湾地区菩提长青村“在地老化”的社区养老模式,强调和奉行“老有所用,够用就好,自立自助,互助共生”,无疑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养老模式,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菩提长青村位于南投县埔里镇,建立于2000年,主要收容在“9·21”大地震中失去依赖、无依无靠的老人,为他们提供短期的照顾与协助。2006年,“震灾重建暂行条例”终止后,长青村被迫转型,与台湾暨南大学共同实施“老人福利社区实验计划”和“老人互助社区培力计划”,继续为中低收入、残障、失依、受虐老人提供免费的安置与照顾。
长青村老人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74岁,八成以上初中毕业,68.7%为单身(包括丧偶、离婚、未婚),65%身体健康,能够独立生活,12%属于亚健康,但也能自理生活。每人每月财政补贴2000—5000台币,主要用于医疗方面。长青村由“南投长青老人服务协会”负责,所需要的运作资金由协会通过计划案申请、民间捐款,以及资源回收、夜市摆摊、社区微型产业等方式筹集和积累。
治理理念。长青村秉持“老有所用,够用就好,互助共生”的理念,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种菜、饲养、做饭等,不仅能够生产食物,维持生存,还能够锻炼身体,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
在长青村,老人不是负担,而是“活”的资源。这是一种“在地老化”的社区照顾模式,由社区内部供养,注重社区内部的力量,让老人有足够的能力和适当的参与机会,进入到社区营造的机制中,自主地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达到“在地老化”的目的。
运作方式——休闲创意产业。休闲创意产业源自日本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生活俱乐部,以及创设于美国、风行于加拿大的社区互助产业,这是一种拉近生产、物流、销售三方距离的运作方式。长青村的休闲创意产业模式,类似于社区互助产业,主要是从蔬菜种植开始,进而开发出各种高龄化社会的休闲创业产业运作模式。
长青村创立后,一直积极倡导和推动“老人社区福利产业化”。因为在运作过程中独立自主,仅仅申请少量的小额活动经费,如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社区林业计划等,所以长青村为应对各项支出和开销,开创了独特的休闲创意产业模式,发展出了休闲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感恩餐、感恩咖啡、陶艺品、幸运球等,以筹集资金。
这些产业都是通过培养的方式,活化老人退休之前拥有的专业技能,或者在退休后根据兴趣爱好学习的新技能,制造和生产产品,将所获得的收入再投到长青村的运作之中,从而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因此,长青村所做的产业和一般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不同,其实是居民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对外销售,旨在自给自足,不求满溢,只求“够用就好”,而这正是长青村能够长期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与一般的养老院运作方式不同,长青村是通过退休人力资源的活化,让老人一同参与产业开发,使劳动成为“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互助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增强老人的归属感、成就感。
简要来说,长青村所创造的老人互助社区,在当前养老基金普遍面临收支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养老模式,将原本需要“他养”的老人通过社区化的方式进行“自养”,并且在自给自足的运作形态下,成为一个非依赖性的公益社会组织。
老有所用。“老,无老”,是指个体年龄达到老人的状态,从现实的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并不会真正“退休”,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技能,投身于其他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可以自食其力,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赡养压力。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到,老人不再是累赘,而是一种活化的资源,利用好了老人资源必将发挥“1+1>2”的作用。
所谓活化老年人力资源,其含义主要在于,巧妙地在志愿者工作与有偿支付薪资工作中取得平衡。对于老年人来说,所投入的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类似工作的活动,不在于薪资而在于给人带来快乐。主要目的不是借助劳动来创造经济价值,而是激发和刺激活动能力,减缓身体器官的老化速度,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长青村提出的“老有所用”,即是融合了“成功老化”与“在地老化”两个概念所创造出来的实务运作的价值理念。所倡导的是,居住于社区内的老人能够通过互帮互助而彼此照顾,打造属于自己的社区。这种社区主要体现两大理念:一是集体参与,团体成员之间共同活动,凝聚共同目标,对团体投入的主要资源是个人时间,倾向于休闲生活且自身又是享受者。二是政治参与,这里并不是指以投票为方式的参与,而是投入时间于社区之中。
提到养老,我们通常会想到“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概念。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是指人老了之后需要晚辈对其养老送终,实际上是一种依赖或者依靠式的“他养”,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代际养老方式。相对地,“老有所用”则将老人从被动地消极依赖转化为主动地积极参与。尽管“老有所用”和健康照顾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是通过“老有所用”可以给予老人彼此互助的心理健康,并且在这个互助的过程中达到“老有所乐”自我心理的满足。
长青村“老有所用”的宗旨就是让社区中的老人能够活化本身所具有的劳动力,投入到社区的休闲创意产业,并通过活用自己原先拥有的专业技能以及学习获得的相关技能,投入到社区运作之中,创造一个互帮互助、自食其力的运作形态。
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是老人活动力的再活化。给予老人学习机会,使其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丰富老年精神生活,从而达到“成功老化”的理想目标。
长青村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不仅培养老人运用过去工作时候掌握的技能,也促使老人去学习新的技能,挖掘潜力,从而充分体现“老有所用”。老人对新技能的学习,包括幸运球、陶艺品等的制作,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强度,既可以消磨时光,也可以从工艺品义卖中增加收入。老人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项,会耕种的参与社区土地的种植,会做饭的负责日常三餐,心灵手巧的则负责制作工艺品等。
总之,基于老人的意愿,愿意参与的老人都可以成为社区创意产业运作的主要成员,并提供相当程度的协助。在长青村,老人能够学习生活技能,也包含与社会互动的经验,参与公共事务运作,共同营造自己的社区。调查显示,老人对长青村的养老模式十分满意,幸福感强,并愿意持续为长青村做贡献。
长青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一,退休人力资源再活化的终身学习。一方面,社区通过各种终身学习活动,培养并且善用退休老人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老人在学习和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也可以活化其经验、知识和技能。其二,开办社区休闲创意产业。强调和坚持“老有所用”的理念与精神,运用社区老人自身的智慧与经验,开办各种休闲创意产业,并将其收入投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自给自足的永续社区运作形态。
基于此,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可以立足于各地的现实情况,在有能力和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这一社区养老模式。
尝试建立公益性质的养老社区。可以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构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养老模式。这是社区养老模式普遍实施的前提。前期经费由财政出资,主要用于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初期可以先接纳那些刚退休且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因为这部分老人的活动能力还很强,接受新事物的意愿也相对强烈。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社区的前期有效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测量社区养老模式可行与否的效度和信度。
切实贯彻“老有所用”的治理理念。社区养老模式的关键,是真正贯彻“老有所用”的治理理念,改变传统的老人需要“他养”的思维模式。借鉴长青村活化老人资源的经验,让老人成为社区的主人,自由安排各项事宜:擅长管理的可以成为“当家者”,统筹协调和管理社区的各项事务;擅长农耕技术的可以从事蔬菜或农作物种植;擅长或喜欢烹饪的可以成为“掌勺人”;擅长手工的可以从事各种工艺品的制作,从而使每个老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价值。
开发社区特色产业,以维持社区养老模式的永续发展。开发社区特色产业,这是维持社区养老模式永续发展的长久之策。在开发和利用老人已有的各种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老人学习新的技能,将这些技能统筹规划,运用于某项特殊的产业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活化老人的智慧经验,促进老人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其愉快生活,快乐老去。社区特色产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收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