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五大与“八七”会议比较研究

2018-02-06 20:40:25汪鹏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共产国际革命

□汪鹏程

(江西省赣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192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武汉,武汉成为“红都”。党的五大和“八七”会议均在武汉召开。五大在革命紧急关头,第一次提出土地革命口号,首次制定土地革命政纲,并且对土地革命作出基本正确的判定,这是中央领导集体重要的思想转变点。“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成为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发起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转变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

本文把党的五大和“八七会议”作比较研究,分析这两次会议的基本情况,把握这两次会议的精神,并且选择这两次会议的五组重要“议决案”作重点比较。

一、两次会议基本情况的比较

以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会议目标、会议重点作为这两次会议的基本参数作比较,可以找出党的五大与“八七”会议的异同和关联,也可区分这两次会议的特色。

国际背景:五大和“八七”会议都是遵照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召开,都是共产国际代表主导会议。学者李颖指出:“党的五大的筹备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组织下完成的,党的五大的召开是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党的五大的一切决议案都是根据共产国际决议精神制定的。”[1]这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积极帮助指导。“八七”会议的筹备、召开和议决案制定等,与五大的情况基本上相似。1927年5月,共产国际第八次执委会全委会通过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对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共产党领导权等作出具体指示,决定由罗明那兹接替罗易和鲍罗廷为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实际掌控和指导着党的五大和“八七”会议。

五大遵照共产国际指示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罗易于1927年2月到广州,4月2日到武汉。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指导召开党的五大。罗易在党的五大上作《中国革命问题和无产阶级的作用》的长篇讲话。他的长篇讲话,主要是为落实1926年底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主要精神。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代表的主张,在五大会议得到全面落实和体现。

“八七”会议按共产国际电令召开。1927年7月23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抵武汉,7月26日,罗明那兹提议召开中共临时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南昌暴动和筹备召开中央紧急会议。中央紧急会议原定7月28日举行,因交通不便,延至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则由罗明那兹主导。罗明那兹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并在会上作关于《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会议不但“马上纠正”中共领导机关的错误,并且积极贯彻和实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共产国际第八次执委会全委会挽救中国革命的新政策。“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吹响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相结合的号角。

国内背景:这两次会议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半个月后,在险恶的白色恐怖中,中共召开五大。在武汉政府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不到一个月,大革命失败,在非常危险和紧急之时,中共召开“八七”会议。

会议目标:由大会审查原有政策和党中央领导机关,再决定新的政策,贯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的旨意。五大仍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八七”会议选出临时中央政治局。两次大会都围绕共产国际代表的讲话进行讨论,作出符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新路线的决议。五大中心议题是制定土地政策。“八七”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清算陈独秀错误,并提出新路线,即以工农武装发展土地革命,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危急关头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会议重点: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都涉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政权建设。但五大的重要决议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和议决案中;“八七”会议则着眼于行动,着眼于拿起枪杆子干革命。罗易在五大会议中指出:“第一,土地革命;第二,武装农民;第三,农村自治;第四,建立使民主专政能得以实现的国家机构;第五,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2]P325大会围绕这五个问题作出七个议决案。五大第一次提出土地革命,第一次提出党建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提出集体领导原则,第一次建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制度。“八七”会议内容:一是国际代表报告。二是紧急会议告全党同志书。三是党的新任务。四是选举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工农政权。

二、两次会议形成的重要议决案的比较

大会通过的议决案,既体现着大会的精神和灵魂,也体现着大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记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这两次会议的相应议决案作比较,便能分别看出这两个会议的价值、地位和特点。

(一)《大会宣言》与《告全党党员书》的比较

五大的《大会宣言》阐明:反帝反封建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苏维埃政权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革命认识的质变。“八七”会议的《告全党党员书》提出:现时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工农、建立政权。这为广大工农群众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

1.五大《大会宣言》提出: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组织军队,建立民权政府。因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因此“完全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必须破坏封建式的资本主义之一切剥削——这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根基”。[3]P75这是从经济和社会基础角度分析革命斗争的重要目标,提出“大地主的田地必须没收,民团、团防必须解除武装”,并要“组织农民自卫军以保障革命”。这就要求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并强调“中国全体民众的利益,是要求扫除封建势力,建立民权政府,推翻帝国主义”[3]P78,这强烈地体现了反帝反封建、建立工农政权的重要思想。“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可以建起雄伟的革命军队,并且能使革命永立于不败之地。”[3]P78在此,再次提出土地革命要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2.“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提出:土地革命打碎封建制度,武装工农,创造军队,纠正严重错误,寻找革命新路。它不但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且中共要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才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才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要破坏这一封建制度,又只有用剧烈的土地革命的方法”[3]P239,这表明土地革命是打碎封建制度的强有力的工具。“党的指导机关,一直没有注意中国革命中农民土地问题的意义。党的第五次大会以前,党的指导机关对土地问题绝少的注意”[3]P247,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都没有重视土地革命,只在五大才把制定土地政策作为中心议题。但“第五次大会时,虽然土地问题的决议案通过了,但是,党的领袖陈独秀、谭平山同志,却说现在只要扩大而暂时不能深入革命,所以没收土地还要等一等”。[3]P247党的领导人对土地革命持观望态度,还在等,还在看。“关于土地问题,我们固然不能放弃第五次大会所议决的政纲。”[3]P249这就说明,“八七”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对五大通过的土地革命政纲作了充分的肯定。“虽然军事问题很重要,然而第五次大会没有特别去讨论,而中央军委讨论了四个月军队工作中的问题,仍旧是没有决定。”[3]P262在此点明,党的五大没有重视军事工作。但“八七”会议后,就开始创造红军。“必须跟工会农会建立密切的联系,指导他们,使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这方面去。”并特别强调:“在严重的环境之下,又是革命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3]P265党的中心工作应转到乡村,实现工农联盟,才能找出新路,这是《大会宣言》的结论。

(二)《土地问题》与《最近农民斗争》的比较

在1922年底,共产国际就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土地革命问题:“在大多数东方国家中,土地问题对于反对列强专制压迫的解放斗争,具有首要的意义。”[4]但中共在四大之前都没有提出“土地革命”,只有党的五大第一次提出“土地革命”。五大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政纲,并且提出解决土地问题较完整的政策,但在五大闭会后,土地革命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借鉴“五大”制定的土地革命七条策略,然后,提出更加具体的农民暴动的口号十一条,这二者的基本宗旨大致相同。

1.五大《土地问题议决案》强调:农民运动必须以贫农为中坚,建立农民政权,组织农民自卫军,提出挽救中国革命的战略措施。由于“中国的军阀吮吸中国的膏髓”,因此,“急剧的变更土地所有制,是国民革命中唯一的原则”[3]P50。这就非常明确地指明农民受剥削的制度根源,以及从根本上推翻剥削制度的办法,就是土地革命。“农民运动的前途,必然是土地革命。”[3]P52农民问题是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而农民问题的核心,便是土地革命。“现在革命的趋势,推翻土豪乡绅的政权,没收大地主及反革命派的土地,以贫农为中坚,建立农民政权,实行改良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到分配土地。”[3]P54它明确指明土地革命的目的、目标、方法和中坚力量。“这种推翻封建政权建立农民政权的运动,客观上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目的”[3]P54。这是用土地革命及红色政权去号召农民参加革命的政策和方法,这更是根除反动根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的根本办法,它是在中国革命紧急时刻挽救革命的一些主要战略措施。

2.“八七”会议《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强调:党要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农民暴动以贫农为主力,选派农民暴动的组织者,把“耕者有其田”确定为土地革命的中心口号。“因为本党之农民革命问题上的行动政纲,在这一整个的时期中本是‘耕者有其田’这一极通俗的口号,足以引起农民革命运动,一直发展到土地国有及完全重新分配土地”[3]P226。“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对广大农民有很大的号召力。“共产党对于农民运动指导的摇动不定(由地方机关直至党的中央)是反映小资产阶级之动摇,客观上弄到破坏农民暴动。共产党应当转变过去的方向,坚决的发展与提高农民革命。”[3]P224-225它强调了党要强化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做农民运动的领袖,指导好农民运动,提高农民革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对于小地主则减租”[3]P225,这比五大时的规定更加细致。“八七”会议号召党必须领导千百万农民群众自下而上地解决土地问题,并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是贫农”“农民暴动之中应当以贫农为主力”[3]P226,在此明确指出暴动的力量基础。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青团应当在极短时间调最积极的、坚强的、革命性稳定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尽量分配到各主要省份做农民暴动的组织者。”[3]P225它规定全国各地农民暴动的组织者,进而明确农民暴动的领导者,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这为党直接掌握武装力量、创造红军、深入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打下了基础。

(三)《职工运动议决案》的比较

五大的《职工运动议决案》号召工人群众“到军队中去、拿枪去”,以实现军队革命化,这为“八七”会议以后创建工农武装打下思想基础。“八七”会议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强调: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推翻反革命政权。

1.五大《职工运动议决案》定出职工运动七条新方针。“在党的总的政策之下,职工运动自然应该定出新的方针”[3]P57,五大定出的新七条方针是“职工运动方针之骨干”,并按这七条新方针加紧斗争,以便加速实现奋斗的目标。“到军队中去、拿枪去”的口号[3]P64,号召工人群众参军参战,实现军队革命化,以便中国共产党“建立真正的革命军队”[3]P64。这为工人运动指明目标,为整个土地革命战争夯实革命力量的基础。

2.“八七”会议《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提出:要结成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推翻反革命的政权。罗明纳兹在会上提出“目前中国已进到土地革命时期。”[5]P50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好土地革命的新时期,“必须有新的策略去领导劳动群众起来,发展伟大的组织”[3]P227,并指出:“职工运动是本党的基本工作,应改正以前把它看作部分工作之错误,应以整个的党来指导它。”又强调:“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要“注意于武装工人及其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能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3]P229。这样就从领导、组织、训练、参加暴动等方面对工人运动提出具体的要求。“应选有觉悟的工人到农村间去做农民运动,并可轮流派工人到乡间工作,使工农关系在实际上密切起来。”[3]P229在此,指明工人群众怎样密切工农关系的方法,以结成强大的工农联盟,壮大革命的力量。

(四)《组织问题议决案》的比较

党的五大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和原则,第一次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并且规定全党必须遵守党的决议、政策和路线,第一次明确规定建立党的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制度。在白色恐怖之中,“八七”会议提出组建全国秘密交通机关,确立党在秘密状况中的组织系统,并且按极严格的纪律办事,切实保护党的机关安全。“八七”会议特别强调: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根本内容和关键环节,党的工作重心应当转入乡村。因此,以“八七”会议为起点,中国革命开始新征程。

1.五大《组织问题议决案》提出:要做好群众政治工作,凝聚民心,汇集民力,集结革命力量,强调加强政治纪律。由于党的力量在增加,队伍在壮大,我们党已变成真正群众的党。《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党组织:“积极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做政治工作,这才是真正领导工人群众。”只有做好政治工作,才能打通群众思想,才能凝聚民心,才能团结广大群众,才能集结革命力量。又强调:“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3]P59。这说明五大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仍然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八七”会议《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提出:“务使本党有一全国交通网”[3]P230“现时主要之组织问题上的任务,就是造成坚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自上至下一切党部都应如此。”[3]P230这向全党提出,在险恶环境中,应形成壁垒森严的秘密组织。又特别强调:“凡破坏纪律者,都应从严惩办”[3]P231。在白色恐怖中,必须用铁的纪律来保证党的安全。同时强调,建立好党的秘密组织和搞好党的秘密工作,是全党在非常严峻险恶环境中的最重大的责任。党的五大高度重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八七”会议则密切关注党的秘密机关建设。

(五)《暴动问题》的比较

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武装斗争随之而来,苏维埃政权建设则成为必然。土地革命清除封建统治的根基,农民暴动是为推翻反动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五大指出,秋收暴动是寻找到的“新的奋斗方略”。1927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报告指出:“八七党的紧急会议的政策即是暴动政策”。[6]“八七”会议把党的中心工作引向领导以农民为主力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拉开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大幕,具有开创意义。

1.五大《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强调,秋收暴动是“新的奋斗方略”,而且以农会为中心,并提出6个“暴动战略”和4份湘鄂粤赣各省暴动的具体方案。“中国革命正转向一个新的前途——工农德谟克拉西独裁,土地革命将占最重要的过程”[3]P220。秋收暴动,要求以农会为中心,农民协会要组织土地委员会,决定土地分配。五大的《暴动大纲》提出6个“暴动战略”,并规定:“以农会为中心,号召一切接近农民的社会力量(如土匪会党等)于其周围,实行暴动,宣布农会为当地的政府”[3]P221。又提出4份湘鄂粤赣各省秋收暴动的具体方案,如“鄂:湖北暴动大纲政治上给现统治者一个扰乱,使其不能稳定,牵制其对江西压迫;经济上实行四抗(租,税,捐,粮)”[3]P221。秋收暴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寻找到的合适的新奋斗方略。

2.“八七”会议作出的《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中指出:党领导工农群众暴动,并根据两湖不同的实情各创一种独立的暴动局面,要把农民暴动、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中特别强调:“本党当前唯一重要责任,就是坚决地实行土地革命,领导两湖的工农群众实行暴动,推翻武汉政府及唐生智的政权,建立真正的平民革命政权”[3]P309。这就正好表明党领导两湖工农群众暴动的决心以及暴动的目的。同时强调:“因两湖环境不同,两湖应各有其中心区域,应各创一种独立的暴动局面以发展暴动,但总的政治目标口号与行动须一致。”[3]P309这体现出暴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重要思想。“暴动为彻底的实行土地革命,即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3]P310“暴动实行耕者有其田,暴动抗租抗税抗粮抗捐”[3]P311,这把农民暴动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以调动农民积极性。“暴动实行民选政府”“实行乡村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3]P311。《决议案》明文规定:新的政权由农民执政,这从政权方面真实维护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八七”会议的《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要求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结合起来。

三、基本结论

通过对这两个会议基本情况及五组重要议决案等文献的比较,并对五大及“八七”会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重要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8个基本结论:

第一,党的五大高度重视土地革命。它第一次提出土地革命口号,首次制定土地政纲,这对“八七”会议及以后实施土地革命政纲有积极的影响,是中央领导集体基本正确认识土地革命的思想转变点,而且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土地革命的一次质变。

第二,党的五大在革命危急关头,强化党的自身建设。它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建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提出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第一次设立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制度。这在党的建设上有开创性意义。

第三,“八七”会议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确定为总方针,为开展土地革命、创建红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一次关系到党的命运和前途的重要会议。“八七”会议也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点,中国从此开创工农政权(苏维埃政府)。“八七”会议把全党的工作重心引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它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发起的实践转变点,它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由思想认识到具体实践的重大转变。

第四,“八七”会议继续加强党的建设。会议要求,环境极为险恶,要建立一套非常严格秘密的党组织系统,形成党的全国秘密交通机关,用铁的纪律保证党组织的安全。

第五,党的五大没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国革命的尖锐矛盾一个也没解决,五大没有在危难时刻承担起挽救革命的重任,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共产国际既想保持国共合作又指示中共为夺取领导权而斗争,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因而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7]。其次,五大到“八七”会议只有三个多月,在革命形势非常严酷危险的几个月时间内,较难完成五大提出的任务,更难于在危难时刻挽救革命。再次,五大提出的土地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和施行,是因为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谭平山等人还停留在思想认识和作出的“议决案”中。

第六,“八七”会议虽然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但怎样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怎样建军?怎样建政?怎样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应走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对这些重大问题,只是提出一些原则的规定,没有提出全局的战略方案,更没有提出阐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特色理论。

第七,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首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且不住大城市,上山下湖交“绿林”。说明毛泽东很注重军事,是中共最有独创思想的人。

第八,土地革命的初始逻辑进程为:从五大基本正确认识土地革命的思想转变点,到“八七”会议发起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转变点,再到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政策转变点。这三点,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由五大形成的基本正确的认识,转化为“八七”会议之后初步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具体实践;这三点,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逐步结合在一起,而且最终结成一条红色主线,贯穿整个土地革命的全过程。五大是对土地革命基本正确的认识起点,“八七”会议是初步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起点。中国土地革命征程的启动,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李颖.共产国际与党的五大[J].中共党史研究,2003(4).

[2]尼丁.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1927)[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陶新.中共五大与土地革命新探[J].益阳师专学报,1991(2).

[5]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八七会议[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6]黄国华.八七会议总方针新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5).

[7]刘国华.共产国际与党的五大关系再认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共产国际革命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1:43:10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1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观察与思考(2014年3期)2014-04-16 02:35:46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