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研究述评

2018-02-06 19:20:17蒋国栋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习仲勋思想研究

祝 彦,蒋国栋

(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习仲勋的生平与思想研究是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要课题,自建国以来就陆续有相关研究成果出版和发表,并在2013年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时达到高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出版的习仲勋生平、事迹、思想著作共40余部,发表的相关论文(包括报纸、期刊、学位论文等在内)770余篇,召开有13场①较为重大的学术座谈会。本文将对以往研究成果作一梳理总结,以期为深化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关于习仲勋生平的研究

关于习仲勋生平的著述,主要以传记、回忆等著作的形式出现。分为三类:全景式著述、分段式著述、回忆性著述。

全景式著述,即对习仲勋一生奋斗历程的整体性记述。由中央批准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1],分上下两卷,上卷集中记述了习仲勋的年幼岁月,早年从事兵运,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北大门,协助彭德怀指挥延安保卫战及转战陕北,解放大西北的不朽业绩。下卷系统记述习仲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光辉历程。这部历时20年编撰、总计94万字的著作,被认为是研究习仲勋生平最权威、详实、全面的文献资料。类似的传记还有余志宏所著的两部《习仲勋传》②,但该书为纪实文学,且文中材料无一标明出处,内容仅供参考。此外,关于习仲勋生平的全景式研究,还有画传、画册等。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习仲勋画册》[2],以594幅编辑精当的图片全面反映了习仲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李向前主编的《习仲勋:从“落脚点”到“开放圈”》[3],用简洁明快的文字,配以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讴歌了习仲勋的崇高品质和不朽功勋。由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画传》[4],同样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从13岁投身革命,到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壮阔人生。画传的另一版本,由夏蒙等人所著,生动展现了习仲勋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冲锋在革命、建设、改革前沿的光辉形象,该书是《改革开放元勋画传丛书》系列之一,由人民出版社集中出版[5]。该书还被翻译成英文,书名为《Xi Zhongxun, Father of a Great Nation’ s Leader》[6], 由 ACA Publishing Limited在海外出版发行。

分段式著述即对习仲勋革命生涯中某一时期的研究。这类著述为某一时期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研究提供了详实珍贵的材料。如《习仲勋在延安》[7]一书,通过大量史实和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了延安时期习仲勋的革命历程,全书共分“投身革命”、“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关中分区”、“在绥德地区”、“主政中共中央西北局”、“转战陕北、收复延安”、“驰骋西北、走向胜利”等七个部分,更加细致具体地展现了习仲勋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相较于全景式著述,分段式著述成果更为丰硕。相关研究还有:《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西北岁月》、《习仲勋在陕甘边区》、《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习仲勋在旬邑》、《习仲勋在旬邑的故事》、《习仲勋与照金》、《习仲勋与三原》、《习仲勋在亭口》、《习仲勋在榆林》、《习仲勋在关中分区》、《习仲勋与邓州》、《习仲勋在宝鸡》、《习仲勋在长葛》、《习仲勋主政广东》、《习仲勋与广东军区》、《习仲勋主政广东风采录》等十余部③。

回忆性著述主要包括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习仲勋革命生涯的回忆和记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历者和见证者独立著文成书。如在习仲勋身边担任秘书20年的张志功,历经3年写成的《难忘的二十年》[8],讲述了作者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经历,生动感人地反映了习仲勋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的高尚品格。又如习仲勋的老部下何载所著《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9],运用大量口述史料,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追忆了习仲勋在西北战斗、工作的往事,该书感情真挚,思考严谨,是一部十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回忆著作。另一类主要以纪念文集形式呈现于世人。如《习仲勋纪念文集》[10]把同习仲勋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亲属的回忆文章集中编辑成册出版,完整勾画出习仲勋作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一类著述还有:《习仲勋革命生涯》、《怀念习仲勋》、《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文集》、《习仲勋与甘肃》、《习仲勋主政广东忆述录》等[11-15]。

此外,还涌现了一批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围绕习仲勋生平撰写的文章著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史料价值较高。如习仲勋的家属齐心、齐桥桥、习远平,秘书田方、俞惠煜,以及中央部门和地方的同志汤洛、万绍、何毅亭等人,都撰写了大量关于习仲勋生平的文章[16-23]。当然,学者的研究中也不乏有高质量文章。如作为《习仲勋传》上卷执笔人的贾巨川前后撰写了20余篇生平类文章。王金昌则重点记述了习仲勋与他的秘书田方之间的交往细节,读来让人感受到习仲勋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对身边同志充满关怀的良师益友。类似的还有卢荻、梁月兰、叶介甫、祝彦等人的研究成果[24-27]。

二、关于习仲勋文献著述的研究

一般而言,领导人的文献著述主要包括有讲话、谈话、答问、报告、文章、批示、电报、书信等。习仲勋在70余年革命生涯中,长期担任我党我军的重要领导职务,主持党、政、军的工作,撰写和发表了大量讲话、文章等。这些文献集中反映了习仲勋的思想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各方力量对习仲勋的讲话、文章、批示等文稿进行集中系统整理,并编辑出版,为学界深入研究习仲勋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素材。

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征集和编辑的《习仲勋文选》[28],是最早的一部关于习仲勋的文献著述选集。该书收入了习仲勋在1940年至1992年间的77篇重要讲话、报告和文章,涵盖了习仲勋担任领导职务的各个历史时期,全面反映了习仲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贡献和理论探索。该书由习仲勋本人亲自审定后于1995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重印时,对某些文章发表时间做了订正。2013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在此文选基础上,广泛搜集大量珍贵文字资料,编辑出版了《习仲勋文集》[29]。该文集分上下两卷,共收入习仲勋自1940年至2002年的讲话、报告、文章、批示、电报、书信等文稿210篇,相较于《文选》《文集》内容更为丰富。此外,习仲勋在某些领域的讲话、文章等也得以集中编辑出版。如习仲勋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工作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做出了卓越贡献,并积累了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为此,中央统战部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习仲勋论统一战线》[30]一书。共收入1940年至1989年习仲勋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各类文章109篇,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

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对习仲勋文献著述进行细致深入地阐释和解读,可称之为关于习仲勋文献的研究或文本研究。如刘宪阁对1951年习仲勋在西北地区报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一文的发表背景、版本差异、历史意义作了解读,阐明了习仲勋提出“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命题的原因,归纳概括了这篇讲话的核心要义,即党的报纸应当力求成为群众的报纸,等等[31]。吕小蓟对1946年9月6日习仲勋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长联席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做了专门研究,论述了讲话形成的来龙去脉,继而对习仲勋讲话中关于群众观点、群众方法和群众路线的论述作了具体阐述[32]。许道权对《习仲勋论统一战线》中收录的109篇文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习仲勋统战工作的三大方法论,即正确认识统一战线,务实推进统战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3]。

三、关于习仲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研究

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为革命和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界对这一时期给予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陕北根据地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出发点”;而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袁武振[34]、官丽珍[35]、王继凯[36]、马啸[37]等人从整体、宏观层面概括了习仲勋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做出的探索性、开创性工作,丰富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内涵。相较于宏观视角,更多学者侧重于具体研究。闫庆生等对陕甘边区土地改革进行了研究,梳理了习仲勋在土地改革中所做工作,认为习仲勋领导的这场卓有成效的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为巩固和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38]。还有学者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王新生总结了习仲勋在照金苏区中的政权建设、革命武装建设经验,认为这段工作经历对习仲勋而言意义非凡,使他完成了由一个基层组织干部到一个根据地领导层主要干部的转变,也为此后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奠定基础[39]。马超等则对习仲勋创建陕甘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经过、方针策略和基本经验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最早和延续时间最长的正式的工农民主政府,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结晶[40]。

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肩负着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和“北大门”的重任,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袁武振等总结了抗战时期习仲勋的五大突出贡献:(1)参与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党领导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3)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4)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坚决开展反摩擦斗争,保卫边区,巩固抗战总后方[41]。余长火、张传恩、王天丹等人,则从微观层面对抗战时期习仲勋在边区盐业、教育、精兵简政方面所做工作进行论述,丰富和深化了抗战时期习仲勋研究[42-44]。

抗日战争胜利后,习仲勋担任中共西北局书记,在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他统筹协调各方,为解放大西北、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袁武振[45]等归纳了这一时期习仲勋的四大贡献:(1)领导边区军民做好自卫战争准备;(2)协助彭德怀指挥陕甘宁边区保卫战;(3)经略大后方,全力支援前线;(4)制定新解放区工作方针,接管新解放城市。黄明在掌握大量文献史料基础上,对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领导组织西北野战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做了论述,指出这一实践为扩大巩固解放军和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46]。

四、关于习仲勋群众观及群众路线的研究

习仲勋自称“农民的儿子”[47]1,他视人民群众如父母,毛泽东称赞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48]30。在习仲勋的档案中有一份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对习仲勋所做的鉴定书,其中写道:“平时在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当他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极其自然和融洽。”“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47]这些文字生动反映了习仲勋同群众的鱼水深情和习仲勋的群众观。

关于习仲勋的群众观及群众路线,业已出版了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成果。如《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以访谈形式,选取“由群众评说群众领袖”的视角,通过31位讲述人还原了习仲勋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奉献群众的历史,生动再现了群众眼中的习仲勋。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上册已经出版发行,下册正在采访编辑中[49]。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不少学者撰写了大量相关主题论文,通过探讨习仲勋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来总结汲取经验。高民政等将习仲勋的群众观概括为: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当成领导工作的根本路线;善于发挥群众的力量把党的决策变成人民的自觉行动;加强监督,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三个方面[50]。祝彦等认为习仲勋始终忠实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从小培养了为群众办事的观念,在革命工作中自觉强化为群众的服务意识;踏实进行群众工作;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承担责任;深入基层调研,悉心维护群众利益;坚持原则,注重政策,有效开展群众工作[51]。陈旭东以新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习仲勋群众观的形成脉络,文中特别提出,习仲勋的群众观得益于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来源于早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历练于社会建设时期的曲折实践,汲取于其他优秀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以及丰富于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52]。与此相关的还有冉文伟、李万锦、巩瑞波、肖剑忠、樊明方等撰写的论文。[53-57]有些研究者深入探讨了习仲勋不同时期的群众观。王欣媛归纳了习仲勋在关中分区的群众工作[58]。张凤霞等考察了习仲勋在陕甘南梁苏维埃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59]。王伟等探讨了改革开放时期习仲勋在广东的群众观及实践[60]。

五、关于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习仲勋在他70多年革命生涯中,长期与统一战线“打交道”,他以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政治修养,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逐步成长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被称为“统战工作的典范”,甚至还享有“统战大师”的美誉。习仲勋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及其富有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已经产生了一批关于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刘立军、李雅兴等对习仲勋的统战思想做了宏观探讨[61-62]。刘勇等人追根溯源,指出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注重调查研究,分别作为习仲勋统战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理论条件及有效方法[63]。张璐认为习仲勋统战思想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64]。其他学者更为关注各个不同时期习仲勋的统战思想与实践。祝小茗论述了陕甘宁边区时期习仲勋的统战思想和工作[65]。潘敬国、梁月兰、王凯等对习仲勋主政西北期间的统战思想进行了探讨[66-68]。仲杉对建国后习仲勋统战实践做了研究[69]。何虎生、袁武振、林雄等人则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习仲勋在统战领域的重要贡献进行了深入研讨[70-72]。

需要指出的是,统一战线是一个内涵丰富、要素众多的体系。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共有12个,统战工作具体分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一战线工作、港澳台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因此,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呈现出了诸多统战工作具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革命战争年代,兵运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两当兵变就是党在西北地区开展兵运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党在甘肃最早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作为兵变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习仲勋对起义做出了突出贡献。李东朗着重从起义的准备、筹划和领导方面论述了习仲勋与两当起义的关系,指出因起义后来失败而对起义本身提出质疑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这次起义对习仲勋的思想及其后来的革命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73]。蒋伯英重点对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即两当起义为什么在此时此地(1932年4月1日,甘肃两当县)举行,一个年仅18岁的青年革命家何以策划一个营的国民党军队成功起义,以及起义的价值和意义[74]。黄明对两当起义的定位提出了新的思考,指出两当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策动国民党军阀部队的一场整建制兵变[75]。周东娜沿用了这一说法,并对“整建制兵变”说法的合理性展开论述,认为两当起义是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策划和领导的一次国民党武装整建制兵变的成功创举[76]。

民族宗教工作是习仲勋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习仲勋卓绝的统战智慧集中、鲜明地体现在民族宗教领域,长期以来被称赞为“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专家型高层领导”。在这方面,李恬认为习仲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坚持慎重稳进原则、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坚持共同繁荣原则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工作思想[77]。王双梅、张成洁、巩瑞波等人则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主政西北时期习仲勋的民族工作进行了具体探究[78-80]。吴大华等进一步聚焦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具体问题,将习仲勋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概括为六点:必须有准备、分步骤,要纠正不良倾向,严格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服务思想,以及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条件、基本保障的思想[81]。此外,相关还有很多,如车辚、黎海波、冉文伟、刘斌等人撰写的文章[82-85]。对于怎样概括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特征,吴继轩认为有三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三是联系群众,服务民生[86]。在宗教工作方面,曾有幸亲自聆听过习仲勋作报告的郭伟,认为习仲勋是我党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宗教工作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的睿智和远见卓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87]。李文珊等认为,习仲勋在长期领导宗教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宗教工作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采取“稳进慎重”方针处理宗教问题,广泛争取、团结宗教界上层人士,防止和克服“左”的思想和右的倾向[88]。濮灵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习仲勋的宗教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概括提出了习仲勋重新确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平反宗教界冤假错案、恢复宗教场所等重大贡献[89]。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对习仲勋统战工作中其他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朱旭旭论述了习仲勋的经济统战工作[90]。刘斌着重关注习仲勋的文艺统战思想[91]。陶利江等对习仲勋的文教统战思想进行了论析[92]。曾煜东着眼于海外统战,对习仲勋的侨务思想做了阐述[93]。

六、关于习仲勋与改革开放的研究

1978年4月,65岁的习仲勋受命南下,肩负起为祖国“把守南大门”的历史重任。在习仲勋主政广东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他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带领广东人民“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恰恰在这段时期的实践中,习仲勋形成了完整的改革开放思想,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谷梁、卢荻、王瑞等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习仲勋在广东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94-96]。总的来看,习仲勋在广东进行了披荆斩棘的拓荒工作,但这些艰苦的工作具体来讲包括哪些方面呢?陈弘君经过深入调研访谈,提出习仲勋将中央改革开放有关精神同广东省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启动对外开放、要求中央下放权力、促进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计划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价格和商品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等多途径,才得以开创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97]。刘雪明等更明晰地提出习仲勋在广东推行改革开放的施政脉络:敏锐发现广东改革开放的政策问题,迅速确立政策议程,明确提出政策目标,亲力亲为设计改革开放的政策方案,同时高度重视其政策的效果预测,以此全力推动广东改革开放政策的合法化[98]。李文珊对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的缘起做了阐述,指出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心系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出发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开拓精神,以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99]。

还有研究者专注于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的微观研究。张贺海将习仲勋推动广东改革开放发展中的农业探索与实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肃清毒瘤,冲破禁区,解放思想;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三是走遍南粤大地,重视调查研究;四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采取多种经济发展方式[100]。龚上华将习仲勋在农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上升到思想层面,基于习仲勋“把农业搞上去”的论断,概括并提出了习仲勋“以农破局”的思想,并对“以农破局”思想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重要意义进行了全面论述[101]。此外,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而习仲勋是经济特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熊金武通过对习仲勋经济特区改革探索历程、思想内涵的研究,认为习仲勋经济特区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02]。

七、关于习仲勋党性修养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习仲勋是一位在党内军内以党性修养好而著称的优秀共产党员,毛泽东曾先后五次称赞习仲勋④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习仲勋临终时给子女遗言:“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103]643这是习仲勋的党性修养的真实写照。在当前背景下,继承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加强党性修养的经验做法更显弥足珍贵。为此,一些研究者对习仲勋党性修养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员党性修养的养成,正如习近平形象指出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04]冯立鳌对习仲勋的价值观进行了阐述,指出习仲勋在艰苦工作中逐步确立起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本位,以发展为尺度的价值标准和以真善为核心的价值追求,由此才成就了习仲勋千秋不灭的高尚人格[105]。王涛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习仲勋的党性观,认为实事求是是习仲勋最大的党性。继而对习仲勋实事求是党性的内涵进行思考,指出习仲勋实事求是的信念意味着讲实话、讲真话,来源于靠群众、为群众,落脚于会谋事、会做事[106]。精神风范是党性修养的外在体现。齐霁等将习仲勋的精神风范概括为心系群众,爱民如子;乐于奉献,不计得失;生活简朴,廉洁自律方面[107]。

家教、家风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仲勋以优良的家教、家风,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彭龙富对习仲勋家风的精神内涵和当代意义做出了论述,认为习仲勋的家风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和智慧,严慈相济、言行一致、传教融合,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供了范本[108]。党性修养也与践行三大优良作风密切相关。因此,吴继轩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为切入点,为读者展现了习仲勋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和失误的坚强党性和高贵人格,是党内勇于自我批评的楷模[109]。

除上述主题外,研究者还关注习仲勋其他方面思想与实践。冯子直、陈建伟、丁小红、首小琴等围绕习仲勋领导国家档案局工作的经历,探讨了习仲勋档案工作思想,主要涉及档案工作的定位和原则、作用,档案制度建设、档案队伍建设等问题[110-11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刘雪明、许春涛等围绕习仲勋反腐倡廉思想和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展开论述,希望从中觅得对今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启示[114-115]。此外,结合党和国家现实问题,袁武振、李永春、刘涛、李磊、冷文、王欣媛、王晓荣等分别对习仲勋的干部思想、宣传思想、法治思想、青年及青年工作思想、生态思想、人权保障思想、调查研究思想等做了深入研究[116-122]。概言之,尽管这些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拓宽了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的研究视野,对当代治国理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

八、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的综述类文章,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习仲勋生平与思想为整体研究对象,做出综述分析,指出研究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如袁武振、李绍华、李文珊的学术研究综述,涵盖了习仲勋生平、革命贡献、统一战线思想、改革开放思想、党建思想、群众思想、文化教育思想、思想品质等方方面面[123-125],对于研究者及时掌握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的研究现状和动态从而深化研究,有很强的参考性和启发性。二是对习仲勋生平与思想中某一专题的研究综述。如华北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进行了综述研究,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126],为从事习仲勋统战工作及思想研究的学者掌握研究动态提供了便利。还有学者进一步细分研究领域,武香兰对解放初期习仲勋西北民族宗教工作及思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完成了研究综述,并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127]。

学位论文也是关于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目前,关于习仲勋生平及思想研究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共31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篇[128],硕士学位论文30篇。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习仲勋的历史贡献(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群众观及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民族工作思想、宗教工作思想、改革开放思想、经济思想、施政及政策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党性修养等,论述广泛,但仍有许多深化空间。

九、若干史实挖掘、考证的研究

用事实说话是历史研究(包括党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需要加强档案、日记、回忆等史料的挖掘工作。当然,挖掘史料同时伴随着史实的考证工作,以此才能展开讨论,形成新的研究生长点。习仲勋生平及思想的研究成果,不乏有史实挖掘和就某一史实展开的考证文章。

习仲勋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受到过毛泽东的称赞。但具体而言,毛泽东到底评赞过习仲勋几次,目前相关研究还语焉不详,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有的研究者称是“五次”⑤,有的称“七次”⑥,还有的以“多次”代替,有的不写次数,而以“毛泽东评赞习仲勋”⑦代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因为研究者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统计,二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层面上的标准和角度不同造成的。在这里,笔者试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评赞作一个梳理。毛泽东对习仲勋的赞誉包括:“你是个娃娃主席嘛!”;“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我考虑再三,你还是应该留在陕北”;“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今已经‘炉火纯青’”;“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这个同志最大的特点,是能团结各方面人士,胸怀博大,能负重任”等,一共8次。

这其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说的是习仲勋平定青海藏族昂拉部落叛乱,收服部落头人项谦的事迹。此事被视为习仲勋民族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常见于各类关于习仲勋的著作和论文中,甚至散见于一些关于毛泽东的著作中。关于此事,研究的一个焦点是习仲勋对项谦“几擒几放”。毛泽东在这里讲诸葛亮有七擒,而习仲勋比诸葛亮还厉害,言外之意就是说习仲勋对项谦不止有七擒,而是更多⑧。

在党的历史上,习仲勋与乌兰夫是“老相交”,习仲勋曾亲自撰文称乌兰夫是他深为敬佩的良师益友。那么,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交往的呢?对此,可以从习仲勋1989年12月7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乌兰夫同志永远活在各族人民心中》一文找到答案。习仲勋在文中说道:“我与乌兰夫同志的交往,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开始了。”[129]547对于历史当事人的这一说法,徐冀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习仲勋所说的“抗日战争以前”的时间点,以及习仲勋与乌兰夫在1937年7月7日以前的活动轨迹进行细致考察,得出结论认为习仲勋在抗日战争以前各个人生阶段的生活轨迹与乌兰夫的生活轨迹没有任何的交叉,因此他判断习仲勋所说的“抗日战争以前就开始了”这一说法,应是习仲勋多年后出现的一种记忆性错误[130]。是否如此,仍有待考证。

杨兴茂在甘肃省档案馆查阅138—1—56号案卷时发现了四份典藏档案,其中两份是习仲勋两度致信恳谈革命烈士李炎事迹,另外两份是天水专区与甘肃省民政厅的来往信件。四份史料中有三份只签写了月和日,均未写明具体年份。对此,杨兴茂通过对信件的解读、推断和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第一封习仲勋给革命烈士李炎之子李承曾的复信,杨兴茂认为致信时间应是1950年2月23日,理由是1945年10月至1950年8月习仲勋任中共西北局书记,且在信中邀请李承曾有机会到西安,但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西安,故无其他可能。对于第三封习仲勋致甘肃省民政厅的复信,作者认为应是1953年6月21日所写,理由是信上印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字样,而1953年习仲勋担任中宣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主任。对于第四封甘肃省民政厅致天水专区的批复文稿,作者认为可以明确的信息是此信6月9日拟稿,6月13日签发,若是写于1953年的话,6月13日比第三封6月21日习仲勋所写的复信还要早8天,显然不合逻辑,因此杨兴茂认为这封省民政厅的批复应该在1954年或更晚[131]。

还有,在阅读习仲勋相关传记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历史细节: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点名赞扬习仲勋:“习仲勋同志那种不怕听刺耳意见、鼓励别人讲话、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志学习。”但问题是,其一,叶剑英的这篇讲话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选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均未找到。其二,虽然目前有媒体公开了叶剑英的这篇讲话,但都没有关于习仲勋的内容。那么,这一历史细节是否存在呢?为此,程冠军带着疑问专门访谈了这篇讲话稿的起草人、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以便向她详细了解讲话稿的起草过程。通过采访,可以确定的是,“习仲勋给麦子灿写回信”⑨在叶向真起草初稿时并未写,而是由叶剑英在定稿时自己加上的,且在叶向真提供的《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定稿本)上仍然可以清晰看到习仲勋写回信的这段内容[132]。

此外,有些研究者还关注习仲勋生平经历中带有“第一”、“首次”、“首位”等字眼的史实。如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京西宾馆召开工作会议,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会上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要权”先走一步。张汉青通过查阅资料肯定了习仲勋第一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向中央“要权”[133]。又如,关于“经济特区”一词的提出,龙飞等人通过梳理发现,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特区成立会议上,习仲勋将最初提出的“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134]。还如,对于质疑“兴无灭资”口号,贾巨川通过研究指出,1980年4月底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部队基层单位和广大战士中开展“兴无灭资”的教育,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结束后的5月21日至6月2日,广州军区召开的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就对“兴无灭资”口号提出了异议。基于这一历史事实,贾巨川认定习仲勋是首位对“兴无灭资”提出质疑的领导人[135]。上述若干述实,对于扩充和丰富习仲勋生平经历和思想研究大有助益。

十、研究展望

总的来看,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一批兼具史料和学术价值的高质量文章著作。进一步深化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研究,应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出研究的新领域、新角度、新方法。

第一,应深化学术研究。以中国知网为载体,检索有关习仲勋的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报纸、会议、学位论文、外文文献等),继而选择“发表年度”浏览,我们就会发现,在2013年以前,关于习仲勋的研究成果较少,每年维持在几篇或十几篇。到2013年,关于习仲勋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达到241篇,这当然主要得益于习仲勋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推动。2013年后至今,研究成果数量仍总体可观,每年大体维持在100篇上下,虽然文章数量呈下降趋势,但质量得到提升。习仲勋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光辉的革命履历和丰富的思想理论,其研究在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后,应将其放至中国共产党历史长河中去研究,在习仲勋的深层次研究和学术研究上下大气力。

第二,应加强习仲勋文本研究。尽管目前习仲勋研究成果存量可观,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已经没有研究空间了,持此观点者显然没有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待习仲勋的生平及思想研究。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文本研究是当前习仲勋生平思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笔者在梳理习仲勋文献著述研究时,明显感到相关研究成果乏陈可数。或许有研究者认为没有文本可研究,其实,《习仲勋文集》、《习仲勋文选》、《习仲勋论统一战线》等已提供了基本研究素材。以《习仲勋论统一战线》为例,在目前关于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学术海洋”中,我们仅能淘到一枚“贝壳”,该文以《习仲勋论统一战线》中的109篇文献为样本,进行了整体宏观的文本研究,但仍有深度挖掘和解读的空间。

第三,应加强比较研究法的运用。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或人进行考察,以期寻找异同,探求共性与个性。比较研究法是党史人物研究中惯用的方法,然而在当前习仲勋的生平与思想研究中,我们却仅能找到一篇关于习仲勋与邓小平统战思想的比较研究。众多与习仲勋相关的文章都普遍存在着“平铺直叙”的共性,换言之,“叙”太多,“论”太少。再者,习仲勋革命生涯中所做的突出工作或特色思想,诸如在传记著作中常见的“统战工作的典范”等等,在大量相关论文中却读不出习仲勋的特色,而陷于就事论事,平白直叙。对于如何突出习仲勋工作及思想中的特色或特性?本文认为,应在习仲勋生平及思想研究中加强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第四,习仲勋的某些特色思想研究应往全景化、系统性方向发展。目前关于习仲勋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研究者侧重于习仲勋的某些思想研究,如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改革开放等思想;二是在某些特色思想研究中,侧重于某个阶段的研究,或陕甘边区时期,或主政西北局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即生平思想研究阶段化。缺乏对习仲勋某一特色思想总体的、全景式的、系统化、大视野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可知,关于习仲勋的著作有40余部,但其中却没有一部论述习仲勋某一思想的宏观专著。因此,从研究现状来看,加强对习仲勋生平及思想的整体宏观层面的研究仍大有空间。

注释:

①13场学术座谈会分别是:2013年8月26日在西安召开的《习仲勋传》出版座谈会;2013年10月9日在甘肃举行的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暨两当兵变历史地位座谈会;2013年10月11日在西安召开的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13年10月12日在广州举行的“习仲勋与广东改革开放”座谈会;2013年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以亲属身份出席;2013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习仲勋同志与宗教工作”座谈会;2013年12月11日在福州召开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研讨会;2014年12月9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改革开放元勋画传丛书》出版座谈会;2015年1月15日在陕西渭南举行的《习仲勋画传》读书座谈会;2015年7月22日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习仲勋与群众路线》出版座谈会;2015年9月23日在洛阳举行的电影剧本《习仲勋在洛阳》创作座谈会;2016年6月26日在西安举行的《习仲勋与关中报》编辑座谈会;2017年8月9日在广州举行的大型历史画《习仲勋在南梁》座谈会。

②见余志宏著《北国南天——习仲勋传》,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习仲勋传》,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③张爱生著《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西北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路笛等著《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编委会编《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习仲勋在旬邑》,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田润民著《习仲勋在旬邑的故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中共铜川市委史志办公室编《习仲勋与照金》,2015年;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习仲勋与三原》,2016年;闫志和编著《习仲勋在亭口》,2011年;姬世存编《烽火塞上:习仲勋在榆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峥嵘岁月:习仲勋在关中分区》,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赵曾辉著《习仲勋与邓州》,2013年;本书编写组《习仲勋在宝鸡》,2015年;武中宪著《习仲勋在长葛》,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编委会编《习仲勋主政广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广州军区政治部编《情注南疆:习仲勋与广东军区》,2013年;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习仲勋主政广东风采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④分别是:在1942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1945年10月毛泽东评价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952年初,毛泽东在与薄一波交谈中赞誉习仲勋已经“炉火纯青”;1952年深秋毛泽东在与胡乔木交谈中称赞习仲勋“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1956年毛泽东在与邓宝珊交谈中评价习仲勋“能团结各方面人士,胸怀博大,能负重任”。

⑤见刘婉婷,刘金《习仲勋:让毛泽东五次盛赞的人》,《党史纵横》2010年第10期;崔东荣《毛泽东五赞习仲勋》,《党史博采》2012年第12期。

⑥见高寒,任小驹《毛泽东对习仲勋的七次评价》,《百年潮》2013年第12期。

⑦见汤洛《毛泽东评赞习仲勋》,《炎黄春秋》1999年第11期;田方《毛泽东心目中的习仲勋》,《同舟共进》1999年第12期。

⑧具体是几擒几放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研究者称是“九擒项谦”,见张再坤《毛主席关注过的六个土匪都是谁?》,《政府法制》2016年第4期。颜东岳《习仲勋“九擒项谦”》,《当代老年》2016年第5期。有的说是“十擒十放”,见张志功《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版。关于“十擒十放”说法的著述比较多,且较权威,这里不一一列出。还有的认为是“十七擒十七放”,见康鹏.项谦《习仲勋17次劝降的藏族首领》,《党史纵横》2014年第3期。从当前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要得出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⑨“习仲勋给麦子灿写回信”又称之为“叶公好龙”的故事,这段佳话的大致情况是:1978年9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在惠阳地区调研,其间惠阳地区检察分院的一名普通干部麦子灿,给习仲勋写了一封用词尖锐辛辣的批评信,麦子灿在信中说习仲勋是爱听汇报,爱听漂亮话,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并提出了两个刺耳意见,检验习仲勋是否“叶公好龙”。习仲勋在看到这封信后,并未情绪激动,而是礼貌又诚恳地给麦子灿写了回信,信中习仲勋表示诚恳接受麦子灿提出的中肯意见。并把这封批评信印发给各地、市委和县委,同时在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刊登了《麦子灿同志给习仲勋同志的信》。对此,惠阳地委认真学习讨论习仲勋和麦子灿的信,对照检查工作中存在的民主作风、群众路线等问题,重新制定了整改措施,更好地解决了问题,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1]《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画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李向前.习仲勋:从“落脚点”到“开放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仲勋画传》编委会.习仲勋画传[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5]夏蒙,王小强.习仲勋画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Xia Meng&Wang Xiaoqiang.Xi Zhongxun,Father ofaGreatNation’sLeader[M].ACA Publishing Limited,2016.

[7]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习仲勋在延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8]张志功.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9]何载.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0]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1]本书编写组.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2]本书编写组.怀念习仲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14]甘肃省委.习仲勋与甘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15]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习仲勋主政广东忆述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6]齐心.我与习仲勋相伴五十八年[J].决策与信息,2012(7).

[17]齐桥桥.俯首甘为孺子牛[J].百年潮,2013(11).

[18]习远平.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J].百年潮,2013(11).

[19]田方.习仲勋和刘志丹的荣荣辱辱[J].炎黄春秋,1995(10).

[20]俞惠煜.最后一人秘书眼中的习仲勋[J].档案春秋,2008(1).

[21]汤洛.毛泽东评赞习仲勋[J].炎黄春秋,1999(11).

[22]万绍芬.我随习仲勋同志下乡[J].领导科学,2001(16).

[23]何毅亭.名副其实的群众领袖[N].学习时报,2015-07-06.

[24]卢荻.习仲勋:“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J].同舟共进,2008(12).

[25]梁月兰.“严”与“实”的楷模习仲勋[J].党史博览,2015(10).

[26]叶介甫.习仲勋同志与党外人士交朋友的故事[J].中国统一战线,2013(12).

[27]祝彦.“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仲勋坚持群众路线二三事[N].北京日报,2013-02-18.

[28]本书编委会.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9]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0]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习仲勋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1]刘宪阁.为什么说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释读习仲勋有关新闻工作与群众路线的一篇讲话[J].新闻记者,2013(11).

[32]吕小蓟.要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来认识和纠正党内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从习仲勋的一篇讲话中体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J].党的文献,2014(6).

[33]许道权.习仲勋统战工作方法论[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34]袁武振,梁月兰.论习仲勋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贡献[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3).

[35]官丽珍.浅析习仲勋对陕甘边区的革命贡献[J].广东党史,2010(4).

[36]王继凯.习仲勋在陕甘边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

[37]马啸,温金童.习仲勋与陕甘边根据地[J].社科纵横,2011(8).

[38]闫庆生,温金童.习仲勋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J].军事历史研究,2014(4).

[39]王新生.习仲勋与照金苏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4).

[40]马超,张凤霞.习仲勋在创建陕甘南梁革命根据地中的贡献及基本经验[J].甘肃理论学刊,2012(2).

[41]袁武振,梁月兰.论习仲勋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J].中共党史研究,2015(9).

[42]余长火.习仲勋与边区盐业二三事[J].盐业史研究,2015(3).

[43]张传恩.习仲勋对陕甘宁边区教育发展的贡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44]王天丹,王丹誉,李广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仲勋与全面抗战时期关中分区的精兵简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5).

[45]袁武振.习仲勋对解放战争的重要贡献[J].党的文献,2016(5).

[46]黄明.西北野战军新式整军运动研究——兼论习仲勋对新式整军运动的重要建树[J].中共党史研究,2014(7).

[47]本书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8]毛泽东与习仲勋[M]//本书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49]本书编写组.习仲勋与群众路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50]高民政,邢晋.“群众领袖”习仲勋的群众观念及其实践[J].湖湘论坛,2014(1).

[51]祝彦,贾巨川.习仲勋与党的群众路线[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

[52]陈旭东.习仲勋群众观的价值内涵及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启迪[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3]冉文伟.习仲勋的群众观及其启示[J].兰台世界,2013(25).

[54]李万锦.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阐释与践行述论[J].理论导刊,2015(5).

[55]巩瑞波.习仲勋群众路线思想述论[J].理论导刊,2013(7).

[56]肖剑忠.习仲勋的群众观[J].观察与思考,2013(11).

[57]樊明方,门超.习仲勋群众观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2).

[58]王欣媛.习仲勋在关中分区的群众工作[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2).

[59]张凤霞,马超.习仲勋在陕甘南梁苏维埃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及启示[J].毛泽东研究,2014(3).

[60]王伟,王舴.习仲勋的群众观在广东改革开放中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6).

[61]刘立军.习仲勋的统战思想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62]李雅兴,丁琴.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探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63]刘勇,仲杉.习仲勋统战思想探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6).

[64]张璐.习仲勋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5]祝小茗.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的统一战线[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6(2).

[66]潘敬国.习仲勋主政西北时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思路[J].党的文献,2014(1).

[67]梁月兰,袁武振.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期间对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贡献[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1).

[68]王凯.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

[69]仲杉.建国后习仲勋统一战线实践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0]何虎生,濮灵.论习仲勋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贡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71]袁武振,梁月兰.习仲勋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贡献[J].学术前沿,2016(8).

[72]林雄.改革开放之初习仲勋对广东统一战线的开创性历史贡献[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73]李东朗.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13(10).

[74]蒋伯英.论习仲勋与两当起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4).

[75]黄明.习仲勋领导两当起义的经过及意义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12(4).

[76]周东娜.习仲勋与国民党武装整建制兵变的成功创举[J].长白学刊,2016(4).

[77]李恬.论习仲勋的民族工作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15(3).

[78]王双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对西北民族工作的重要贡献[J].中共党史研究,2017(1).

[79]张成洁.习仲勋与西北新区土地改革中的民族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4).

[80]巩瑞波.习仲勋主政西北时期对党的民族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

[81]吴大华,胡月军.习仲勋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82]车辚.论习仲勋关于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团结稳定工作的理论贡献[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83]黎海波.论习仲勋民族工作中的干部思想[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

[84]冉文伟.习仲勋的民族思想及当代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85]刘斌,王琳.习仲勋民族统战工作的实践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

[86]吴继轩.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的鲜明特征[J].理论导刊,2015(11).

[87]郭伟.宗教工作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习仲勋同志[J].中国宗教,2002(36).

[88]李文珊,陈轶鸥.习仲勋宗教工作策略思想析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9(1).

[89]濮灵.试论习仲勋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贡献[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90]朱旭旭.习仲勋西北地区经济统战工作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2).

[91]刘斌.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文艺统战思想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

[92]陶利江.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文教统战思想论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

[93]曾煜东.习仲勋侨务思想探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94]谷梁.习仲勋主政广东的历史功绩:改革开放天下先[J].红广角,2011(11).

[95]卢荻.习仲勋主政南粤[J].百年潮,2002(9).

[96]王瑞.“先走一步”:习仲勋与改革开放[J].兰台世界,2017(8).

[97]陈弘君.习仲勋与广东省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5).

[98]刘雪明,魏景容.习仲勋制定广东改革开放政策及思想述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3(11).

[99]李文珊.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的改革开放思想[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00]张贺海.新时期习仲勋推动广东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101]龚上华.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期“以农破局”思想及其启示[J].观察与思考,2013(11).

[102]熊金武.习仲勋经济特区思想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

[103]本书编委会.习仲勋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

[105]冯立鳌.论习仲勋的价值观[J].学术研究,2011(7).

[106]王涛.试论习仲勋的党性观——从“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谈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107]齐霁,刘欣.习仲勋的精神风范[J].学理论,2015(4).

[108]彭龙富.习仲勋的家风及其当代意义研究[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7(3).

[109]吴继轩.习仲勋:党内勇于自我批评的楷模[J].学习论坛,2016(12).

[110]冯子直.习仲勋重视和支持国家档案事业建设[J].档案学研究,2007(1).

[111]陈建伟.习仲勋与新中国的档案事业[J].兰台世界,2010(5).

[112]丁小红.习仲勋与档案工作[J].档案建设,2011(11).

[113]首小琴.习仲勋的档案工作思想[J].兰台世界,2014(8).

[114]刘雪明,禹黄姣.论习仲勋反腐倡廉的政策思想[J].廉政文化研究,2014(1).

[115]许春涛.论建国初期习仲勋反对官僚主义思想[J].廉政文化研究,2014(4).

[116]袁武振.习仲勋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J].学术前沿,2015(2).

[117]李永春,张新洲.习仲勋宣传思想探析[J].湖南社院学报,2014(5).

[118]刘涛.习仲勋法治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

[119]李磊,丁俊萍.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青年思想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

[120]冷文,陈红军.习仲勋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与当代启示[J].特区经济,2014(9).

[121]王欣媛.陕甘边区习仲勋的人权保障思想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22]王晓荣,岳国芳.习仲勋调查研究思想与实践[J].理论探索,2014(2).

[123]袁武振.习仲勋生平思想学术研究综述[J].学术前沿,2017(1).

[124]李绍华,赵平.近年来习仲勋生平及思想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

[125]李文珊.习仲勋研究现状述评[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0(11).

[126]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J].沈阳干部学刊,2016(5).

[127]武香兰.解放初期习仲勋西北民族宗教工作研究综述[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28]汤哲.习仲勋地方施政实践及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129]习仲勋.乌兰夫同志永远活在各族人民心中(1989年12月7日)[M]//习仲勋论统一战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0]徐冀宁.习仲勋与乌兰夫的交往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开始了吗?[J].才智,2017(20).

[131]杨兴茂.翰墨告慰烈士魂——甘肃省档案馆所藏习仲勋两度致信谈革命烈士李炎档案解读[J].档案,2011(3).

[132]程冠军.习仲勋为何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被赞扬[J],同舟共进,2016(6).

[133]张汉青.第一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向中央“要权”的省委——习仲勋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向中央“要权”的历史创举[J].红广角,2016(4).

[134]龙飞,晶晶.习仲勋最早提出“经济特区”概念[J].党的建设,2008(3).

[135]贾巨川.习仲勋质疑“兴无灭资”[J].百年潮,2001(11).

猜你喜欢
习仲勋思想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