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史主义审视

2018-02-06 17:37吴晓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主义中华民族报告

吴晓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把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研究,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尊重历史的连贯性和继承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反对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党的十九大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会议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承接过去、落实当下、谋划未来。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史轴线,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为我们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一、“历史”的话语表达

(一)“历史”词频达44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历史”的词频是44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虽然“历史”词频的多少不能直接等同于历史主义的态度、原则、方法,但是,综合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历史”相关的组合词和句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视其历史主义态度和原则。

例如,“历史性成就”“历史性突破”“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化”“历史性飞跃”“历史上任何时期”等历史组合词,运用了历史比较法,从历史发展的视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作出分析和评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阐述,是基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以新的历史方位为坐标,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表达了应该坚持的思维坐标;“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3]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为出发点,阐明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4]表明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期盼,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新的历史组合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历史”话语的高词频,重要原因之一是使用了很多新的历史组合词,例如,历史伟业、历史交汇期、历史逻辑、历史观、历史事实、历史悲剧、历史大势、历史周期律、历史车轮。分析这些词语,可以审视报告的历史主义态度。

1.首次使用“历史观”的话语表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5]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出现“历史观”的话语表达。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亦即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以联系、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应该更加自信和坚决地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和评价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历,警惕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6]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7]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进行考察的方法论原则,深刻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8]只有遵循这些方法论,才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首次使用“历史逻辑”的话语表达。历史逻辑指研究问题要回溯历史,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事物发展内在逻辑与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9]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其历史生成根基,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开创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历史是现实的人在特定条件下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的统一。我们分析社会问题,要注重历史逻辑,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实践条件,认清问题的历史依据。

3.首次使用“历史交汇期”的话语表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1]历史交汇期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期,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是承接历史。“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交汇进行,同步推进的,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台阶,表现为环环相扣、循序推进的历史链。

二、彰显人民主体的历史主义态度

马克思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3]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确认以人民为主体的基本态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主题到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体现了人民主体的历史主义态度。

(一)报告主题直抒人民情怀

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4]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党。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报告开宗明义,对初心和使命进行了界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5]直抒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人民”词频创新高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词频是最高的,共203次,比排名第二的十八大报告(145次) 高出了40%。而且,“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高频词统计中位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词是“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的红线。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报告6次提及“初心”“幸福”,13次提及“使命”,27次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报告18次提及“民生”,14次提及“美好生活”,6次提及“人民共同富裕”,5次提及“人民生活”,4次提及“人民利益”,分别3次提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获得感”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报告61次提及“民主”,11次提及“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4次提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6]仅这段话,就6次使用“人民”话语。这些表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上、人民为本、人民为基的政治价值标准,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三)报告内容贯穿人民主体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都贯穿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第一,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为人民谋福祉的真实写照。过去五年的工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第二,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为了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7]第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抓手,伟大工程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第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第五,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8]第六,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为了担当起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第七,全面从严治党遵循人民的方向,“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9]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集中表达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0]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主义态度,融入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饱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关怀。

三、运用历史主义方法总结历史经验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21]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总结了建党96年的经验,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一)总结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主线

所谓社会历史,亦即现实人们的生活的历史和活动的历史,而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爱国人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积极的尝试,但最终都未能实现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这是党九十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实践活动考察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近现代史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的运用。

(二)总结96年来党的奋斗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基础上,回顾了96年来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奋斗历程,用三个“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从取得民族独立,建立先进社会制度,勇于改革开放这三方面,总结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经验。第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勇于改革开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诞生和发展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实践所规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考察,既是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更是昭示未来的美好愿景,有利于我们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党的历史使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想追求。

(三)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接过历史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伟大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从10个方面总结了五年来取得的极不平凡的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经过理论概括和提升,凝练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囊括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的内在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四、遵循历史主义方法阐释“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一词共出现35次,其中小标题出现3次,足见其重要性。报告对“新时代”的阐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

(一)标注历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宣示。第一,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2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注了历史新方位。第二,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是表达时空范围的概念,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既可指称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也可表达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2.“古今中外法”的运用。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的讲话中,用“古今中外法”概括了历史主义的方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运用古今中外的历史主义方法得出的科学政治论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7]新时代承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根基,并在新起点开启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古今。新时代表明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外。

(二)揭示历史性意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8]

1.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考验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积极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人民走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迈向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用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2.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但是,党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并将在世界社会主义中进一步释放影响力和吸引力。

3.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1]第一,中国以实际行动成功地证明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是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的统一。不同民族和国家,依赖的历史条件不同,势必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第二,中国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三)分析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1.“历史考察之点”研究方法的运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2]这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考察点”得出的新判断。“‘历史考察之点’的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实践新的起点上总结过去和瞻望未来的基本方法,是总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法”,[33]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之一。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考察点”,要求把问题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规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研究。

2.矛盾分析法的运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正确判断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新任务新政策,把握工作重点。

(四)标刻历史新坐标:两个阶段的规划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坚持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思维坐标,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把握时代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毛泽东指出,党的任务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35]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根据实践的推进,正确把握不同阶段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确定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规划。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把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6]这两个阶段的安排,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标刻了精确的历史坐标,提供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7]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力书写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担当,通篇贯穿着一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轴线,总结过去、研判现在、统筹未来。

猜你喜欢
历史主义中华民族报告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历史与“历史主义”的碰撞——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核心史观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报告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