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妍如 李安增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有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领导干部优秀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是否有担当,与人民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党的路线方针贯彻有着重要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1]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担当”是反复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一种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并提出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2]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渊源、必要性、核心内涵、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培育领导干部的担当等方面。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才能扬起新时代的风帆顺利起航。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情怀以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担当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理论渊源,学者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徐自军认为,霍去病、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圣哲先贤的经典名言和壮美诗篇,无不体现和诠释着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提供了源泉,立起了行为标杆。[3]汪博武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赋予领导干部担当以新的内涵和要求,让其在新时代的境遇中发扬光大。[4]
袁建伟认为,领导干部的担当在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不同岗位上的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全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国家富强、为了人民幸福的而敢于担当的历史。[5]吴克帅认为,党的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是由一代代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精神铸就的。“在这一光辉的历程中,党的领导集体和领袖人物的担当精神、担当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6]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两个方面研究了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文化基础与理论渊源。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历史底蕴,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保持党的优良传统的鲜明品格。
崔禄春和安勇认为,当前在干部队伍中盛行“好人主义”,这极大的危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7]李宏毅和刘柳认为,一些基层部门在选拔干部时不以担当为导向,存在风气不正的现象,从而使求真务实、“不跑不要”的干部没有进步空间,没有担当、投机取巧之人反而得到提拔重用,这就导致领导干部心中产生不满的情绪,打击了工作的积极性。[8]
孙明认为,部分领导干部面对新时代所进行的新的伟大变革无所适从,不能及时转变观念,仍沉迷于惯性思维方式中,出现了本领恐慌、不能担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准确作出判断、果断决策,以会议传达会议的形式主义有所抬头。[9]
陶文昭认为,习近平强调担当不是空穴来风,担当精神欠缺的确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软肋,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是其具体表现,这样的状态是干不好也是干不成事业的。[10]
高晓兵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很现实很具体的,在矛盾复杂艰巨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有担当。[11]杨飏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随着改革的深入,问题愈加纷繁复杂。对此,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作为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现实体现。[12]王文杰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任务繁重,领导干部只有增强担当意识,才能将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才能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3]
商兆鑫认为,一代代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才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事实证明,领导干部要对党有担当,红旗才能永远飘扬。[14]
张忠军认为,“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作为处于今天这样可以大有作为领导岗位上的党员干部,可以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肩负使命、担当进取,应当非常庆幸。理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奋发有为、担当奉献的精神境界,夙夜在公、奋发有为,自觉把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杠在肩上,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以不断取得的新成绩,对党和人民负责、为党和人民担责,让党和人民满意。”[15]
1.对人民有担当。陈晓凯认为,领导干部对人民有担当是以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有为人民利益而担当的行动。[16]汪博武认为,对人民有担当是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明确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民有担当的执政理念。第二,把对人民有担当、推动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第三,从治国理政的实践看,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立场、为人民担当的价值取向以及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
2.对民族有担当。袁建伟认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顽强奋斗,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容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逐渐走向繁荣昌盛。领导干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担当起对民族的责任义不容辞。林志友认为,“民族担当源于党的民族使命。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救民族于危难之际,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便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17]孟宝芬认为,领导干部担当意识缺失、担当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能否突破领导干部担当的困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18]
3.对党有担当。孙业礼认为,领导干部有担当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所说的到困难的地方去,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而去工作的同志是好同志,指的就是要敢于碰硬,要有担当。邓小平在跟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交班时指出:“你们是要在第一线顶着干工作的。”“顶着”这个词,就是邓小平强调的要能把事情担起来,说白了就是担当。江泽民在担任总书记不久后发表了他在上海时写的一篇文章,强调的也是担当精神。胡锦涛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肩负起历史责任”“担当起历史责任”。[19]王文杰认为,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意识与担当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本质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舍我其谁”的执政意识与担当精神来干事创业。
1.五标准论。崔禄春、安勇认为,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有担当有具体的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敢于”。汪博武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敢于”的论述,为领导干部在什么情况下担当以及如何担当指明了方向,是检验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和具体行为中是否有担当的标准和尺度。
2.六标准论。萧鸣政、吴万鹏等认为,评价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担当”品质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评价指标:素质特征类指标,即国家事业心、政治使命感、岗位责任心、胸怀胆识、履职能力和人际角色6个指标;行为表现指标,即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日常生活以及执行重大任务时的行为3个一级指标以及在接受上级领导分配任务或者将任务分派给下属时的行为等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得标准和要求,而如何培育领导干部担当精神,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王晓琴认为,目前,在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就是党风政风被破坏,人民群众利益被损害,甚至会威胁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干部首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这是“补钙“的有效方式。[21]
崔禄春和安勇认为,领导干部的担当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思想作风等多个方面,因此,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领导干部自觉担当、勇于担当的力量之源。
高晓兵认为,坚定不移的担当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领导干部要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高理论素养。
李毅宏和刘柳认为,领导干部要坚持“四个自信”,筑牢思想防线。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站稳政治立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张冬云认为,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源自于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舍我其谁的拼搏精神。当前,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会出现遇事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而不顾大局、投机取巧走“上层路线”,而不求真务实、做事从惯性思维出发,不联系实际,唯上唯书、对于工作中涉及利益等方面的棘手难题瞻前顾后,怕得罪人,都是由于丢掉了责任心,失去了应有的担当。[22]
崔禄春和安勇认为,领导干部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处于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干部要能够挑起重担,担当起应该担负的责任。为此,要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标准,勇探盲区、敢破禁区,敢于自我革新,用赤子之心践行担当。
林志友认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强烈的忧患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忧患意识就是责任意识,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会由衷地在心里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担当、对社会的发展负责、对人民福祉负责的高度责任感。
张光雄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就要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锐意进取;要有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勇气,有开拓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锐气。[23]
王晓琴认为,面对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部分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产生了明哲保身、不敢担当的不良心态。这种不良的心态反映出领导干部还未达到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此,要从培育领导干部的无私情怀着手,炼就其浩然正气,敢于担当的底气和胆量。
崔禄春和安勇认为,领导干部作为党风民风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管理,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秉持正义。这样才能够增强担当的底气,赢得群众的信服,避免使担当成为一句空话。
萧鸣政和吴万鹏认为,价值追求是把控领导干部担当方向的因素。因此,要培育领导干部的家国情怀,做到完全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积极工作,淡化名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了人民利益、社会进步不怕重担、不避责任、主动担当。[24]
高晓兵认为,培育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胸怀,第一,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丢掉私心。第二,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要有正确的心态,做到荣誉前不争功、失误前不推过。从失误中汲取养分、在挫折中历炼党性是领导干部自信成熟的表现。第三,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群众和党组织有足够的信任。在工作中,只要出发点是正确的,即便是碰到一时的干扰和非议,也要相信最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会得到组织的客观公正评价。
李小汇认为,完善领导干部担当的考核监督机制,健全容错机制,鼓励领导干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是激发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监察,形成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用人导向。[25]
王文杰认为,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形成包括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领导包案制等一系列科学完备的有效监督体系。
张秀珍认为,培育领导干部的担当,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盯住“关键少数”,破解党内监督的难题。只有对领导干部实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确保责任层层落实,担当得以践行。第二,准确把握担当这一选人用人的导向,将能担当、敢担当的领导干部选拔到一把手的位置上。[26]
布晓青认为,部分领导干部党纪党规意识薄弱,将党章束之高阁,对其内容知之甚少,从而模糊了敢担当与守纪律的关系,出现了将自我要求的标准放低,遇事不担当、无视党纪党规之威、特权思想严重、以担当之名行胡作非为之实等有损领导干部形象的问题。[27]李小汇认为,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敢想敢干与遵规守纪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与开拓创新的责任担当对立起来,产生了不敢担当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把坚持原则、遵守党纪国法与墨守成规、不敢担责区别开来、把敢想敢干敢担当的行为与违法乱纪的胡作非为区分开来。吴克帅认为,担当并非有勇无谋,也不是突出个人作用,搞“一言堂”,以担当之名行专断之实。
程功鹏认为,理论素养直接影响领导干部是否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领导干部不是不敢担当,也不是不愿意担当,而是由于缺乏担当的本领,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束手无策,担当自然也就无从谈起。[28]
李庆霞认为,领导干部要有攻坚克难、解决矛盾的能力,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方法和策略。在全面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棘手的难题,必须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9]
袁建伟认为,要将个人学习与组织教育培养结合起来,个人学习是基础,组织培养是主导。第一,党组织要加强对干部担当精神的教育与担当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党组织要有计划性的安排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砥砺敢于担当的品格。
崔禄春和安勇认为,领导干部有担当不等于拍胸脯做决定的蛮干,也不等于呆头呆脑的傻干,而是要具有真本领和硬功夫,脚踏实地的真干。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学习本领,苦练内功,第一,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认识问题、解决矛盾所必需的辩证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方式等。第二,训练科学的工作方法,切实践行群众路线,以此来推动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要注意统筹规划,有步骤、有顺序的将矛盾逐个击破。
袁建伟认为,要树立标杆导向,让领导干部中有担当者脱颖而出,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做好宣传工作,着力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担当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第一,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做担当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第二,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利的武器,把党内政治生活作为领导干部练就担当品质的熔炉。第三,努力营造崇尚担当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担当。第四,要坚持从制度着手跟进,努力打造敢于担当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保护担当者、助力担当者。
李毅宏、刘柳认为,党组织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那些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领导干部。通过对领导干部的容错纠错,给予其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信心和动力,让有担当的领导干部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这支队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研究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学术界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理论渊源、必要性与核心内涵、担当的评判标准以及培育路径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学术界对此所做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从研究内容看:第一,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形成研究还不够全面,大部分学者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情怀或者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执政担当入手,阐述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文化渊源,从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视角论述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时代背景,而忽略了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实践基础的研究,导致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研究的不完整性。第二,对于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内涵的具体阐述不够深刻。大部分学者只是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某一部分或其相关方面的讲话做研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第三,缺乏对习近平提出的领导干部有“担当”的五个具体要求的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也没有对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研究,只是宏观笼统地提出培育领导干部担当的措施,更多的只是理论措施的堆砌,因而所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第四,研究成果缺乏完整性,缺失了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鲜明特征与意义等部分的分析与探讨,而这恰恰是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画龙点睛之笔。
从研究方法看:学术界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研究的方法大多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如学者们分析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核心内涵、总结归纳培育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实践路径等。而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研究,还可以采用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例如,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形成的历程进行总结、对比研究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与其他领导人的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等。
今后,随着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领导干部担当思想的研究广度和思想深度还将会不断拓展,对进一步激励领导干部新时代新担当的可行性研究也将更为深入具体,并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