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东平县委党校,山东 东平 271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揭示真相、探求规律、推动工作的过程、手段和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上,孔子的“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篇第三》)、墨子“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墨子·尚同下》)、王安石“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王夫之 “察之精而尽其变”(《张子正蒙注·神化篇》)等思想,都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重视调查研究的体现。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3]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事业和理论研究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亲自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他们的理论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武器。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过1500多部书籍和档案文件,并深入到工厂、农村进行考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资本论》的问世,成为调查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4],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后来列宁称“这部著作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它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从此到处都有人援引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认为它是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的描述”[5]。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6]。
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打开认识世界之门的“金钥匙”、揽下改造世界“瓷器活”的“金刚钻”,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7]“问”就是调查研究。陈云同志也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8]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是一个从诞生那天起就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我们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毛泽东同志是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和开拓者。中央苏区创建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党就形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好风尚。1933年,毛泽东同志著名的《长冈乡调查》[9],就是他到兴国长冈乡调查农村问题的结晶,堪称调查研究报告的典范。可以说,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中,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最多、最深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同志专门论述调查研究的著作也最多[10]。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1]“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 ‘一朝分娩’”[12]“不调查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国亡党亡头”[13]“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4]等著名论断,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液中,成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推动决策落实的制胜法宝。1961年3月,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透露,建国后这十一年他做过两次调查,“一次是为合作化的问题,看过一百几十篇材料”,“还有一次是关于十大关系问题,用一个半月时间同三十四个部门的负责人讨论,每天一个部门或两天一个部门,听他们的报告,跟他们讨论,然后得出十大关系的的结论”[15],这个“结论”就是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把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不仅有许多重要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带头调查研究。早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16]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调查研究提高到了“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的战略高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作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地调查研究中茁壮成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地调查研究中深入推进,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地调查研究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离开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不可能有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领导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决策—落实”的过程;领导者的职责,概括地说,就是作决策与抓落实。作决策需要调查研究,抓落实同样也需要调查研究。因此,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一)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真相及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客观、真实是调查研究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16]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的“求”就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7],对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调查研究的结论产生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绝对不能倒插笔画、预设结论,不能带着观点下基层、带着框子搞调研。只有这样,才能摸到实情,获得真知,求得正解。
(二)搞好调查研究,必须要有群众观点。毛泽东同志是调查研究的高手,他在《〈农村调查〉的序和跋》中说,做调查研究“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18]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9]。这里的“跑”,不是闲庭信步、观花赏景,而是带着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中的问题和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去调查研究、求策问计。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说到底就是“一切为了群众”;调查研究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亦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20]“从群众中来”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收集起来的各种意见、建议 “经过研究,化为系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给群众,使之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21]。问题产生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办法也在基层、在群众中。只有基层群众最了解实情、最知道应该怎么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22]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放下架子,既“身入”,更要“心至”,绝对不能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不能用“走马观花”代替“下马看花”;既要“入乡”,又要“随俗”,“随俗”就是要善于从民谚民谣和俚言俗语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因为韩非子早就说过:“古无虚谚。”(《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这就要求调查者必须要沉到基层,到群众中间去,同他们一起研究、一起讨论,既要听顺耳的话,也要听逆耳的言,努力把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搞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搞明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搞对头。
(三)搞好调查研究,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23]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的方法问题。1988年,他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创造了“四下基层”工作法(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并很快形成风气[24]。实践证明,正确的调查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只有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既要继承老办法、好传统,善于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又要会用新办法、新手段,主动适应新时代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科学性。
(四)搞好调查研究,必须既调查又研究。调查研究重在“身入”,贵在“心至”;“身入”就是调查,“心至”就是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重调查,更要重分析研究。”[25]调查是一个摸透情况的过程,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则是一个分析归纳、对调查材料进行深度“发酵”的过程,是调查的升华和深化。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既要有走基层的脚力、看问题的眼力,更要有综合分析、提炼归纳、洞察事物本质的脑力。光有脚力和眼力,只调查不研究,调查就失去了意义;只研究不调查,单靠脑袋瓜子苦思冥想,非但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会误入歧途、贻误事业。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我发现我最适于做的事莫过于对真理的研究;……因为我有这样的天赋本性:要求探索,耐心怀疑,乐于深思,缓于断定,敏于反复考察,慎于处理和安排材料。”而“要求探索,耐心怀疑,乐于深思,缓于断定,敏于反复考察,慎于处理和安排材料”正是调查研究所必需的。事实上,调查与研究虽然在时序上有先后,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是调查之中有研究,研究之中有调查,必须把调查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在缜密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化调查,如此反复,不断把零散的、感性的、粗浅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深刻化,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内在的联系,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