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逻辑体系

2018-02-06 05:39吴永辉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体系

吴永辉

1.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2.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安排的核心举措。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新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制度自信与改革创新相统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党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推进一系列精准务实的制度创新实践,有效应对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积极化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在新时代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关系构建困境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框架。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诸多领域制度创新的专题性研究基础上,力图从整体性视角把握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框架和脉络,展现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逻辑体系。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现代化进程在政治领域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百年目标的蓄力和整合阶段。这一阶段的问题和矛盾最集中,我们既需要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又需要妥善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异常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助力当前全球问题的化解和全球化进程困境的破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制度创新实践,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关键,构建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治理结构,形成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科学导向,实现全社会的凝心聚力和资源的统筹协调,有效破解了诸多发展难题和困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是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与现代化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相适应的制度体系。20世纪以来的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实践凸显出制度创新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对于广大新兴国家来说,制度创新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重要性体现在:为新兴国家摆脱基于发达国家利益的现代化模板、踏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国家整体安全保障和战略导向。20世纪中叶以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西方民主陷阱,甚至丧失经济和政治国家主权的诸多新兴国家发展历史一再证明,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创新实践是新兴国家在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推动现代化的基本政治前提。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三权分立”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虽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但其具体实践和制度内涵会因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国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在中国,以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政治领域的现代化目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板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推动制度创新的目标不是西方“三权分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政治体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是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和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两条主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遇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创新实践的问题导向。

首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3]其中,最大的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16因此,以制度创新推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开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关键。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始终。因此,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逻辑主线之一。

其次,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主要矛盾化解的制度诉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法治化亟待加强。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然而,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国内外存在质疑、否定党的全面领导的声音;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干部面临的“四大危险”进一步弱化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全面领导能力的信任。另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面临大变革大调整,国内现代化进程也进入到了改革攻坚阶段,系统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交织叠加。回应质疑、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和协调性问题;全面依法治国,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从根本上讲,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增强党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和执行能力,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诉求。因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然成为党在新时代推动制度创新的逻辑主线之一。

三、执政党建设、国家治理、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三大领域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属性决定了党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不仅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问题,还要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执政党建设、国家治理、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创新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球政党大会主旨讲话中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5]8。

1.执政党建设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首要领域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不忘初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需要,更是建设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完成党在新时代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能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但是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民群众是否会一如既往地信任、拥护党的领导,取决于执政党建设能否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取决于党的执政体系和执政能力能否一如既往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并且把制度治党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这体现了执政党建设在新时代的新要求。

2.国家治理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主要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是人类共同体的主要存在形式,国家治理也必然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国家治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治理,现代社会人们多层次生活和多元化利益诉求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国家治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能否让生活在一国之中的人享受到更多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的完善始终是现代社会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就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因此,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治理作为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主要领域,就是要以制度创新实践同阻碍改革的顽瘴痼疾做斗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落实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对于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积极参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是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高度重视对国际关系的持续影响,注重以实际行动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的构建。

这也是基于中国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走上了全面融入全球化的道路,我们在这个进程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国际关系是以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利益为核心的,广大新兴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其国民利益不仅得不到保护,而且还在不合理的国际关系中被剥夺。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应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关系的变革,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提供反映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理念和制度框架。这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人民立场、精准务实、立破并举、统筹有序,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四大原则

党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秉承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制度创新上的一贯特色,即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渐进性。民族性体现在制度创新扎根中国社会的土壤,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既不因循守旧,也不迷信教条和西方经验;时代性体现在制度创新与时俱进、针砭时弊,反映并致力于解决现实矛盾和适应时代诉求;先进性体现在制度创新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的先进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目标;渐进性体现在制度创新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妥善处理,点面结合,以稳为先,循序渐进。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诸多特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密切相关,并内含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

一是人民立场原则。为人类解放和进步事业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原则。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党章中,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是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到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立场作为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首要原则,其内涵是在坚持党的宗旨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更加科学、规范、民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服务于人民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内部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在不同领域的制度创新中,人民立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实践中,人民立场主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创新理念,即构建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实践中,人民立场主要表现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创新理念,即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和法制体系,从国家治理到民族区域自治,再到社区基层自治,都充分尊重和坚决捍卫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利;在现代化经济治理结构的制度实践中,人民立场主要表现为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为人民的创新、创业提供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市场氛围和法治保障;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制度实践中,人民立场主要表现为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精准扶贫攻坚等;在文化领域的制度实践中,人民立场主要表现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实践中,人民立场主要表现为以制度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对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精准务实原则。精准是指制度创新举措不千篇一律、不搞一刀切,而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问题意识,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务实是指制度创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作为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则,精准务实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制度创新上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实践的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74从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党的制度创新始终瞄准现实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强调制度创新的针对性和务实管用。正是由于围绕着问题,制度设计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到人,具体到事,实施分类诊断,精准治理。随着在各领域精准实施的改革举措的协调推进,我们党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反腐倡廉、精准扶贫、政府机构改革、生态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曾经的顽瘴痼疾通过精准的改革举措得以解决,改革赢得了民心民意,改革成效在国际场合得到积极评价。

务实作风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立和实施求真务实的制度体系的重要性。例如,党在新时代的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强化责任担当,建立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的干部选拔机制;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突出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实效性。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要落地生根和重在实效,“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实施方案上要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实施措施要务实管用,拿起来就能干;在改革推进上要讲求战略战术,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办一件事成一件事;在评价改革成效上要坚持群众立场,关键要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6]。这就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具有鲜明的求真务实精神。

三是立破并举原则。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就制度创新的结果而言,先破后立是常态,但从制度创新的全过程来看,科学的制度创新必然是在把握主要矛盾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理念先行,立字当先。首先树立制度创新的基本理念、目标原则、战略布局,然后才是在实践层面上针对问题和短板,立破并举、推陈出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优势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制度创新理念指导改革实践,在长远和整体规划中为改革谋篇布局,理念先行;在战略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中推动新旧制度从点到面,立破并举。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实践充分“彰显了立字当头、立破并举、创新为要的科学导向”[7]。

在党的建设领域,制度治党、思想治党和反腐倡廉并行,相互促进,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上,十八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的“新三步走”战略,为制度创新确定航向;在经济改革这一中心环节上,我们党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和“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出了立破并举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实施了“三去一降一补”为主体的创新举措,有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框架,在此基础上以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金融体制和国际贸易体系改革。

四是统筹有序的原则。党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高度注重制度创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做到各项改革举措的统筹联动、衔接有序。首先,统筹有序地推动制度创新是由党在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改革进入攻坚期,诸多矛盾和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单独的改革举措都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受到来自于各方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和责难。系统性的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举措来应对,形成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制度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既确保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控,又能实现对常年积累的顽瘴痼疾的根本性解决。其次,统筹有序的制度创新原则也是形成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决定了党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必须致力于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应和制度的联动效应。

统筹有序的制度创新原则体现在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改革举措中。从组织机构上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等20多个由中央牵头的领导小组,从国家监察委员会开始,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的制度创新,目的就是要从党中央的全面领导层面统筹协调各领域改革,使之相互配套、协调推进。从具体的制度创新实践看,党和国家实现了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统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这些都是对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系统性、统筹有序的改革原则的积极实践。

五、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制度创新的五大着力点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制度创新贯穿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始终,推动了一大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制度创新实践。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于过去5年的历史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明确了持续推进和深化诸多制度创新实践的方向,制定了未来党和国家制度创新的阶段性目标。概括起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既紧密相关又互有侧重的五大着力点。

1.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根本着力点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实践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在每个阶段上任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阶段,首要的工作是清除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群体和制度藩篱等顽瘴痼疾。与这一任务相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是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八项规定”、海外猎狐到巡视巡察制度,从反“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到“三严三实”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常态化,党的建设着力在思想和制度层面扎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笼子,解决精神懈怠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应对执政考验,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到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和攻坚期,针对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消极不作为现象,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也转向了构建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等的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的轨道上,以制度建设保持全党的战略定力,着力解决消极腐败问题,以更好应对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以打造创新驱动战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后,科学、规范、高效、透明的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在经济社会诉求中的呼声愈加凸显,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转向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执政能力,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实践成果卓著。从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看,中共中央在首次开展党内规章清理的同时,已经陆续制定出台超过50部重要的党内纪律规章,由党章统领的党内制度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由重点治标走向了重点治本,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实硬,以党的现代化执政能力引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2.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主体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内容,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相辅相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集中体现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引领和统筹“五位一体”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有主有次、统筹兼顾的制度创新实践。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也会因时因势而异。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在制度创新上的着力点在于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系,以及以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为基础的现代治理体系。围绕这些关键问题,我们党积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要素市场改革和市场机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民主协商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创新统筹协调,形成制度合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框架的建设。同时我们党还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实施了多层次的民生问题治理机制,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这些领域的改革同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一道构成了通向现代化中国图景的制度创新体系。

3.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基石。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中,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制定法律,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并使法律成为全社会的最高权威和行为规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出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20世纪以来,很多国家曾经快速发展,但又昙花一现,跌落到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各种“陷阱”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不彰、朝令夕改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中国当前进入改革攻坚、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能否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动力,能否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否完善和全面依法治国能否顺利实施。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体现在从党的建设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把完善党内规章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立法、司法、执法等领域的诸多制度创新举措。中共十九大报告又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提出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实践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中全面实施。

4.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关键所在

科学的制度设计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各项制度和战略举措能否落地生根、贯彻有力,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和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落实的主体首先在于党和政府机构的各级领导干部。因此,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关键。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做出部署,强调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8]。

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精简人员,而是要围绕着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进行重新部署,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对职能相近的党和国家机构统筹设置,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优化职能配置,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机构更多自主权,整合基层相关职能和机构,设立综合性机构,提高党和国家机构的效能。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归根结底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39。只有持续深入地推动国家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在新时代制度创新在国际领域的必要补充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推动中国外交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外交理念上看,中国共产党基于“和平和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1]58和“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1]58这两个基本判断,提出树立和贯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外交意识和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总体外交理念。在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国家核心利益观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新理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理念。从外交布局上看,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为区域热点问题、生态治理、贫富差距治理等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同,并通过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深度参与金砖国家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真正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全球政党大会主旨讲话中的承诺,中国共产党要“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5]11。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是党高屋建瓴、科学谋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布局的顶层设计。在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为出发点,实施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改革举措,并将这些举措充实到制度创新的逻辑体系中,推动改革进程不断地向前发展,其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导向、精准的务实作风、科学的统筹有序原则,对国家未来的制度创新起到了引路领航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体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