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摘 要:本文试以周来祥先生提出的“和谐美学”为理论支撑,以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以“更高的辩证和谐美”为特点的中国文艺当代形态。
关键词:文艺;当代形态;辩证和谐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
周来祥先生指出“和谐为美”,“和谐”包括五层内涵:感性对象形式的和谐;感性对象内容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和谐;以及上述所说的和谐,凝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身上。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从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理解并运用周先生提出的“和谐美学”。
1
感性对象形式的和谐,即如人、物、艺术品等,其构成的质料、媒介的粗细、软硬、方圆、大小,及其比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的和谐(形式美)。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这一现象本身就很好地从形式上诠释了“文艺的和谐”、“美的和谐”,即多民族文学比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的和谐(形式美)。
2
感性对象内容的和谐,即如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和谐,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情感与理智、想象与思维等各种因素的和谐。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造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即以“和谐为美”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
3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即内容的和谐要求着形式的和谐,并制约着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形式的和谐也规范和陶铸着内容的和谐。
由于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非母语写作是当代多民族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作家,有相当一部分在借助其非母语写作的作品传达着他们的民族文学观。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在当今跨文化的语境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更便于探究和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活态精神内核。
所以说,无论是母语写作,还是非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同样都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若称语言文字为形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内容,则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4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和谐。只有在审美关系中,对象才呈现为审美对象,主体才被规定为审美主体。正因为如此,美是由和谐自由的審美关系规定的,或者说美是和谐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属性,是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的载体。从现实的审美角度看,审美对象规定着审美主体,而只有审美主体才能观照和体验审美对象。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风格与光彩、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骏马奖”等,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作家的行列。
5
上述所说的和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说到底又被决定于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又集中凝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身上。在我们社会主义不断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今天,又特别体现于完美的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身上。只有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肉体与灵魂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才能创造新的和谐的美,才能观照和谐的美。在当今,和谐为美,归根结蒂是以培育和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G].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 周来祥.和谐美学的总体风貌[J].文艺研究,1998(9).
[3] 周来祥.和谐美学的逻辑与历史——《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自序[J].文史哲,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