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辉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谈文学写作时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由此可以看出,梁衡所倡导的是要写大事、大情、大理。其实,高考作文命题也在培养考生极强的家国情怀,如2017年全国卷I“中国关键词”、北京卷“我为共和国拍照”、江苏卷“车与时代变迁”,等等。此类作文考生如果能写出黄钟大吕式的文章,自然能够吸引阅卷者。但从近几年的高考阅卷情况来看,立意境界不高、感情无病呻吟、内容陈旧庸俗、语言软绵无力的文章层出不穷,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缺乏“阳刚之美”,难夺高分。
高分技法一:境界高远
高考作文境界高远就是倡导考生在作文立意时,尽量避开“小家子气”式的哭哭啼啼、唉声叹气,而让文章显示出一种“高眼光”“大视野”,进而展现一种“阳刚之美”。
1.高眼光——“实”概念要“虚”化
如果有关命题立意的核心词语是很“实”的一个或多个词语,考生最好不要就着这些词语的“实”指来立意,因为这样的立意会显得十分“小气”,而应将“实”概念“虚”化,写出这些词语所蕴含的“大境界”。
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说纽带》片段——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有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如一条纽带,牵系着个人、历史和未来。
……
这文化的纽带不是形成于某个特定的時代,而是如一条长河,蜿蜒曲折,绵延五千年踏时空而来。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言,解决文化之纽带的秘密,也许正在于,承载着古代文化的艺术作品中的情理结构和今人的心理结构有着某种同构关系。也就是说,文化之所以能如纽带一般牵系着今人和古人,是因为我们的脑海中都有相同的“挂钩”,使我们能彼此相连。
例段将纽带这一生活中的“实”概念“虚化”为文化,可谓眼光独特。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与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论述加以阐释,突破了“纽带”的实指,从而使文章立意境界高远。
2.大视野——聚焦时空变迁
考生在立意时眼光尽量突破自己的小圈子,而将视野聚焦在历史的变迁、空间的变换等方面,从民族、家园情怀等角度上立意。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创新中国》片段——
亲爱的外国青年朋友,提起“创新”这个词,您是不是也如一些人一样,感觉与中国的关系似乎不大,其实这也有一定的原因:回望历史,上个世纪,世界重大发明18项,其中美国完成9项,英国完成4项,苏联完成3项,德国完成l项,只有基因图谱排序吸收中国参加,但中国仅占1%的工作量,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显得提襟见肘。
进入新世纪,我们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矢志不渝地创新,硕果累累。
例段没有从个人的层面上论述创新的重要性,而是先将视野聚焦在上个世纪世界18项重大发明的历史事实上,然后笔锋一转,将视野聚焦在当今中国的创新成就上,通过古今对比,从国家的层面上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
技法揭秘
以上两个片段,一个高眼光,一个大视野,都让文章充满了“阳刚之美”。值得提醒的是,境界高远的立意是建立在对命题深刻的体验、独特的感悟之上的,所抒发的情感或发表的见解自然也来自内心,故考生切不可刻意地甚至无限制地拔高立意,以致让文章变得假大空。
高分技法二:指点江山
高考作文指点江山就是要求考生在选材时,要善于选择社会热点素材,并对其发表评论,以体现对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时代责任感。具体来说,可就一则热点素材深度解读,亦可让多则素材同时入文。
高分示例
1.深度解读一则热点素材
在整篇文章中,考生可只选择一则热点素材,但是对这则素材能解读出深度,以大气与厚重感染读者。
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共享单车,更应共享规则》片段——
2017年,共享单车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色共享单车,与公交车、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接驳,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无论是缓解交通拥堵,还是保护环境,共享单车都充分显示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然而,在人们获得便利时,共享单车也好像一面“照妖镜”,照出国民规则意识的淡薄,也照出了社会的文明进程。
对于社会公共资源,我们在享用的同时,一定要遵守社会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共享社会资源。但是,有的市民直接将单车停在人行道上、塞进绿化带里、锁在栏杆上、靠在大树边,甚至扔到护城河里……无视规则的后果是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共享社会公共资源,可谓害人又害己。所以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遵守规则。
康德曾言,世上有两样东西,越想越令人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一是人心中的道德准则。将道德准则与光辉灿烂的星空并列,足见规则的永恒价值。天上的星星要绕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地上的列车要沿着铺设的铁轨前进,物如此,人亦然。
对于“车”这个大话题,考生可选的角度与素材有很多,但是本文却将视野仅仅聚焦在共享单车上,对共享单车的意义、问题、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所选素材虽少,但解读得很大气。
2.展现广阔的社会画卷
考生可广泛选择社会热点素材入文,同时,在素材的呈现方式上,要注重高度概括,力求言“精”而“面”大。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大国风范》片段——
相比于英国脱欧,美国修墙,中国反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出困境,帮助陷入“死胡同”的国家重回正轨。经历史验证,闭关自守不是出路,开放合作才能共赢,这也是深入中国人民内心的一个真理。endprint
习主席说:“不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的高铁技术领先于世界,甚至有外国人专程来中国感受,感慨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服务好,环境舒适,而且十分平稳。
前段时间有外国人在中国高铁上做了个试验——将硬币立在车窗边,硬币全程保持不倒。不服气的网友在日本高铁也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硬币根本立不起來。由此可见中国高铁的平稳度有多高了。
但中国没有吝啬自己的技术,而是积极“走出去”。不仅承包工程,还让美国的技术人员来华学习,开设专业课程专门培训,将中国的高铁标准推向世界,促进世界铁路的革新与升级。
例段以“中国高铁”为行文关键词,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展示了中国精湛的高铁技术。短短几小段,考生就涉及了多个新闻素材,描绘了中国对外开放下的繁荣局面。
技法揭秘
以上两个片段,一个立足于“点”,一个立足于“面”,都让文章充满了“阳刚之美”,所以考生在选材时可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热点素材。当然,对社会热点素材的选取不仅仅体现在事件上,还可以体现在人物上,如抓住某一热点人物的成长经历、人格魅力、思想精髓等进行深度解读。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从“点”上解读素材,考生一定要围绕这则素材多角度解读,决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角度上;如果从“面”上选取素材,考生在呈现素材时一定要对其高度概括,同时注意其内在的联系——相似或相反。
高分技法三:气势磅礴
高考作文气势磅礴是对考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考生要善于锤炼某些表情达意的词语、各种句式,善于运用各种修辞,从而使语言气势磅礴,文采飞扬。
1.锤炼说理性词语
在特定的内容、语境中,应选用最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以增强语言的力度。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优秀作文《人生的站口》片段——
高考是人生的站口,你得经过检视,才能通过。
从表面上看,高考主要是文化知识的比拼,实际上还有身体、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比拼。要通过,就得准备,就得全面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珍视高考,积极应对高考,绝不能随意放弃高考。
高考检视通过,你不能太得意,不要以为你赢得了高考,就赢得了一生。哪怕你考上清华、北大,你还要学习,还要深造,还要通过社会的检验。不要成为高分低能,不要成为偏才、庸才,高考仅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一次考查,我们要成为真正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能满足于高考成绩。你只能庆幸自己,总算可以步入另一学府,去探寻更多的未知世界!
例段运用“你得……才能”“从表面上……实际上”“绝不能”“还要”“不要”“就不能”等词语和句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掷地有声。
2.锤炼特殊句式
考生要善于运用那些具有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式。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给外国青年的一封信》片段——
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方针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共赢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上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腾,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段段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列列“子弹头”火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
例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整句与散句,并且将其有机结合,这样的合理搭配不仅增强了句式的灵活性,而且让文段“气贯长虹”。
3.妙用修辞
妙用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包装,可以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中国,中国》片段——
中国,他有着老者古朴的褐色,风风雨雨,岁月打磨,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站立着,将往昔记忆温柔抚摸;中国,他有着老者沉默的智慧,经年走过,岁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万水,脚踏实地。
看长城,多少个风雨如晦的年头,域外的马蹄不能将它踏破,冰冷的子弹不能将它击倒。那是中华儿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砖一砖,千年垒砌,斗转星移,青山不变。它沉默地伫立在高山之上,只为守护它的儿女、抚平其心底的浮躁与不安;只为凝视东方旭日的升起,面对新的征程,人们起步出发。
看丝绸之路,黄沙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脚步。张骞的骏马迎着朔风嘶鸣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长安繁华,大漠苍凉。风沙过身,唯有脚步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看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人们依赖于自然,脚下的土地浸润着收获的希望,屋顶的月光寄放着游子的归心。这样的夜晚只适合酣眠。
中国,他又有着青年的热情,时代正好,变数诸多,唯有不断地探索、尝试、突破,才能保持旺盛的生长活力。
例段运用排比句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同时又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展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可谓文采飞扬,气势磅礴。
技法揭秘
以上几种方法都让文章在语言上充满“阳刚之美”。当然,考生在写作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法,平时更要加强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