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罗鸣令
摘 要:运用全国31个省及东、中、西地区2005—2015年的经验数据,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对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支出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未产生显著作用,医疗卫生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同时,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政府在稳步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的基础上,更应关注支出结构的优化和地区间的均衡,以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在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方面的效率。
关键词:民生性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8)01-0031-07
一、引言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转型及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消费需求内涵着城乡全体居民的需求,城乡消费需求的失衡必然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但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注重效率优先而忽视公平,城乡间实行两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直接后果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不足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自2011年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开始下降,由2010年的3.46下降到2015年的2.81,体现了政府在缩小城乡消费支出差距所做出的努力,但当前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依然巨大,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7 048.56元增加到2015年的17 457.92元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严重失衡已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及社会的和谐。
毋庸置疑,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但正如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民生保障机制方面的缺失和不到位(储德银 等,2010)[1],及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区域间供给的严重失衡(纪江明 等,2012)[2]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规模和比重是不断提高的,由2007年的14 559.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7 243.7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29.25%上升到32.54%②。这与我国政府近些年致力于构建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民生财政的构建不应只是停留在各项民生支出的总额和比例上,而是要以此为基础,使社会公众都可以切实、公平地享受到诸如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养老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发挥民生性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功效。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既有收入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于财政支出结构及地区差异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出发,并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维度来分析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间的关系,对于检验我国民生性财政的构建效果、促进居民消费并实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阐述与研究综述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改善民生和刺激居民消費的重要手段,其支出方向和结构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起,学术界对公共财政支出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机制一直争论不休,但并没有形成共识。
分析当前的研究我们能看出,虽然观点存在分歧,但基本观点主要是以新古典模型为代表的挤出效应和以新凯恩斯模型为代表的挤入效应。前者认为政府支出增加需要更多的收入,收入增加必然来自于居民,从而导致私人收入的减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私人消费,又被称为替代效应;后者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促进社会产出的增加,不但不会导致私人消费的减少,还会刺激私人消费增加,又被称为互补效应。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效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同时存在。
Bailey(1971)是最早研究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假定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和服务等于为私人消费提供θ(0<θ<1)个单位的商品,并在有效消费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消费者效用函数:U=u(c+θg),U′>0,U″<0,?鄣(?鄣u/?鄣c)/?鄣g=θU″。因此,当θ>0时,则有?鄣(?鄣u/?鄣c)/?鄣g<0,即财政支出增加会导致居民边际消费效用的下降,说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替代效应;而当θ<0时,则有?鄣(?鄣u/?鄣c)/?鄣g>0,即财政支出会导致居民边际消费效用的上升,说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互补效应[3]。Barro(1981)进一步拓展了Bailey的研究,将有效消费函数C=c+θg引入政府支出的产出效应模型[4]。随后西方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和数据模型,对θ的符号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不同的观点:(1)θ>0,即财政支出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主要有Amano et al.(1997)利用相对价格的方法证明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关系[5];Ho(2001)基于面板协整和动态OLS模型对OECD24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两者间具有明显替代关系[6];Hjelm(2002)对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并指出居民消费增长在积极财政时期低于紧缩财政时期[7];Schclarek(2007)选择19个工业化国家及21个发展中国家1970—2000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论证了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性[8]。(2)θ<0,即财政支出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互补关系。Devereux et al.(1996)在寡头竞争和递增的规模产出的假设前提下,论证了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正向传导机制[9];Liberal(2005)从新凯恩斯模型出发,认为财政支出有促进和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10];Tagkalakis(2008)通过对19个OECD国家1970—200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支出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明显大于经济繁荣时期,两者呈现明显的互补关系[11]。endprint
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大量的研究,但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相对于国外研究该问题的视角主要是基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制度的不确定性。典型的有:杨天宇 等(2007)、纪江明(2010)等从社保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视角,认为我国民生方面的制度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较强,削弱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应有的刺激作用[12-13]。而陈守东 等(2009)基于财政支出的内生冲击和外生冲击的动态空间模型,认为不同冲击使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着完全相反的影响[14]。其他较有影响的观点如:胡书东(2002)、李广众(2005)、李永友 等(2006)、储德银 等(2009),他们运用不同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本认同财政支出总体上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促进作用[15-18];谢建国 等(2002)、郭杰(2004)、楚尔鸣 等(2008)学者的基本观点是财政支出在短期对居民消费具有刺激作用,但在长期效果不明显[19-21];石柱鲜(2005)、黄耀军(2005)等认为,无论基于长期还是短期,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没有显著性影响[22-23];朱青(2008)、苑德宇(2010)认为,研究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应从财政支出分类入手,具体的财政支出类别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24-25]。
鉴于政府财政支出(含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在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下,尝试从全国及分区域的维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利用中国2005—2015年31个省份的经验数据来构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民生性财政支出关系的模型,重点分析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三项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的区域异质性,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效应。
三、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面板模型的解释变量为民生性财政支出,根据实际研究的意义,选择人均教育、人均医疗卫生、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三项指标代表民生性财政支出。根据消费理论,居民当期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支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模型中添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差作为控制变量,以准确分析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程度,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lnRXFit=C+ai+δt+β1lnRJYit+β2lnRSBit+β3lnRYWit+β4lnRSRit+εit
其中,c为常数;i=1,2,…N代表各截面单元;t=1,2,…T表示时间年份,εit为随机误差项。RXF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解释变量RJYit、RSBit、RYWit分别表示各地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方程的控制变量,RSRit表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
本文选用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區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总样本数达到341个。样本内大部分数据来源于2005—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少数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部分省份统计数据。为消除2007年收支分类改革的影响,保持数据的平稳性,2005—2006年的社保支出包括社会福利救济费和抚恤、政策性补贴和社会保障补助三项,2007—2015年的社保支出数据则指社会保障和就业一项。为统一数据口径,以上数据均以200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了调整,此外,为确保变量的平稳性,模型两边数据均取对数。模型中各变量及数据的说明如表1。
面板模型的选择关系到估计结果与模拟的经济现实的联系程度。在本文的面板模型选择中,根据F检验选择变系数和变截距模型,检验结果选择个体变截距模型;用Redundant Fixed Effects和Hausman两种检验结果,以及调整后的R2和D.W统计量,确定面板模型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最终对中部地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东部和西部地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全国的数据分析,总体数和样本一样,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民生性财政支出地区间均等化水平分析
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人均民生性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间应该具有较小的差异。在此我们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和人均社保支出来衡量我国居民东、中、西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③。本文运用泰尔指数的测算方法,分析我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的地区间差异。
1. 财政教育支出地区间差异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差异指数大于东部地区的差异指数,中部地区的差异指数最小,说明中部地区内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整体上较为平稳。东部地区,2005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泰尔指数为0.247 8,说明东部地区内的地方教育支出水平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到2015年泰尔指数下降到0.186 5,说明地区内财政教育支出不均衡有所缓解。2006—2008年,东部地区内差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2009年和2010年地区内财政教育支出差异又出现短暂的上升,2011—2015年,东部地区内财政教育支出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内财政教育支出差异总体最大,且波动幅度也最大,2005年的泰尔指数为0.321 3,2006年下降较为明显,泰尔指数降至0.296 4,2007—2009年又出现了较小幅度的上升,2009年又达到0.353 7,但从2010年起西部地区内财政教育支出差异呈现了稳定的下降趋势。整体上来看,地区内部间的差异明显要大于地区间的差异,说明全国教育支出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的差异。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的支持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使教育在全国范围的均等化程度得以加强,但地区间的差异度仍然较大。endprint
2.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地区间差异分析。从图3中可明显看出,无论从全国还是地区间的差异来看,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下降的趋势都不明显,表明近年来我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仍然较大。从东、中、西部各区域内的差距来看,东部地区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最为突出,自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指数均高于中部、西部的区域差异指数。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的差异指数自2012年后下降较为迅速,但依然是导致地区内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而西部地区的差异指数在2010年前明显下降,但随后又呈现了上升趋势。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的差异指数一直最小,且较为平稳。因此,政府当前应重点加大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社会保障调控力度,平衡各省市、自治区间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否则可能会造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差异性的进一步扩大。
3. 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地区间差异分析。如图4所示,从2007年开始,全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较快,到2011年逐渐平稳,这说明近些年我国地区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在总体上是呈现缩小趋势的。这与近年来我国政府對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是分不开的。进一步分析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可发现,除了东部地区在2007年有所上升以外,其余各区域(东部地区2007除外)的指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全国总体情况基本吻合,说明在省际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从总体上是在逐渐缩小的。图4中指数还反映了一个与我们常规预期不大吻合的现象,一般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医疗等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应越高,但事实上,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指数却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卫生资源的分部与东部省份的人口数还欠缺匹配性,导致差异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虽然相对落后,在总体上医疗卫生投入水平也低于东部,但均等化程度却明显远高于东部地区。
(二)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实证结果分析
依据上面设定的面板模型,运用Eviews对全国及分区域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以下估计结果(表2)。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的面板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模型,调整的拟合优度R2值都在96%以上,经过联合显著性F检验,拒绝了系数均为0的假设,可以认为设定模型的总体线性回归关系是有显著性的,各解释变量有较好经济解释性。根据回归结果发现,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三项支出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都有显著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847 13、0.874 14、0.682 67、1.048 26,均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这与理论预期是吻合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间是存在着这样一种传导机制:财政支出→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因此,首先通过社保支出和财政补贴等直接性转移支付方式增加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收入,以提高其消费能力;其次通过加大支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这些关系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的约束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政策一直以来是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的,多种带有人为性制度因素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2. 人均教育支出。人均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影响方向在全国和区域层面上是相同的。在全国层面上,政府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有明显缩小作用。具体而言,每增加人均教育支出1%,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差可缩小11.41%。且各地区的系数也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对比三个区域的教育弹性系数,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绝对值最大,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小,系数分别为-0.156 5、-0.118 3和-0.117 8。这种地区间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所致。虽然近些年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教育投入,但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依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种教育投入的偏向政策带动了东部地区和城镇教育的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得以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落后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方面投入尚欠缺,西部地区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法缩小至其他地区的均等程度,财政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贡献也小于东部地区。
3. 人均社保支出。在全国层面,总体效应是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弹性系数为-0.019 54,即人均社保支出增加1%,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差缩小1.95%。从区域来看,除了西部地区人均社保支出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弹性系数为-0.017 54,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均社保支出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差距,虽然影响程度不是很明显。这说明人均社保支出对消费差距的影响不大,而且地区间的影响也存在较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1%左右徘徊,这样的支出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财政社保支出除了总量规模较小外,其支出结构也存在着欠公平性和不合理性,当前财政社保资金大多投向城市,城市已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二元结构的约束,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是严重不足和欠缺的,在新农合及新农保指导意见颁发前,农村的医疗和养老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和家庭保障的阶段。由此可见,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当前我国城乡社保制度的不公平。
4. 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在全国层面,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弹性系数为0.091 8,并通过5%显著性检验。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与全国一样,均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且分别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838 7和0.149 76;西部地区也表现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作用,但统计系数不显著。对比人均教育、人均社保支出的弹性系数,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系数符号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理论预期,全国和三大地区都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反而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拉大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水平偏低,在三项民生支出中一直比重最低,加之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得偏低的医疗卫生资源在配置上又长期倾向于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以保障城市医疗卫生的优先发展,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医疗卫生不均等程度越来越大。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44%下降到2010年的21%。因此,城市较之于农村拥有更为成熟和便捷的就医环境,使得城镇居民能够更多地享受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所带来的服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endprint
五、结论与建议
民生性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有着不同影响:教育支出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社保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未产生显著作用;医疗卫生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并且,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基于此,政府在利用财政支出手段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时,应考虑到区域和城乡间的均衡发展,在保证各类民生性财政支出稳步增长的同时,应对财政支出的结构做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关注区域性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为此,本文给出以下参考建议:
1. 强化财政对教育支出的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人均教育支出是三项民生性财政支出中,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但在区域间、城乡间分配也是不均衡的,导致西部地区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较小。因此,在保证教育支出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财政教育支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和教育支出的转移支付力度,優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和城乡的配置,以提高教育支出在地区间的均等化水平。
2. 增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力度,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当前我国的人均社保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不大,甚至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拉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调节作用的不足与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不足和城乡分配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对社保财政投入结构要优化,改变一直以来以城市为重心的做法,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和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提高欠发达和农村地区低收入者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实现全国一体化的社保制度。
3.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提高区域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均衡性。人均医疗财政卫生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因此,在继续维持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要尽快改变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方式和结构。基于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现实,在短期内应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的改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长期内应构建一套可以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单一制的医疗卫生保障机制。
4. 注重地区间均衡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绝非财政手段可以快速起到效果。但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使其在熨平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上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时应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在民生性财政支出中应完善相关支出项目的制度建设,特别是专项性支出,使居民可以切实享受民生性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福利,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渐提高,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城乡居民人居消费支出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农村家庭人均年消费支出,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本文选取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三项来核算民生性财政支出。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经作者整理后计算得出。
③我国三大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
参考文献:
[1]储德银,闫伟.财政支出的民生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消费——基于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1):10-16.
[2]纪江明,张乐天,蒋青云.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1):46-53.
[3]BAILEY M. 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 [M]. New York:McGraw-Hill,1971:154-170.
[4]BARRO R. Output effects of government purchas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6):1086-1121.
[5]AMANO R,WIRJANTO T. Intratemporal substitution and government spending[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4):605-609.
[6]HO T.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a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01,10(1):95-108.
[7]HJELM G. Is private consumption growth higher (lower) during periods of fiscal contractions (expansions)?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2,24(1):17-39.
[8]SCHCLAREK A.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7,29(4):912-939.
[9]DEVEREUX M,HEAD A,LAPHAM B.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increasing returns,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96,28(2):233-254.endprint
[10]LIBERAL J.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C]// 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5:227–270.
[11]TAGKALAKIS A.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consumption in recessions and expansion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8,92(5-6):1486-1508.
[12]楊天宇,王小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探索,2007(5):63-66.
[13]纪江明.公共福利投入公平性与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9):50-56.
[14]杨守东,杨东亮.我国财政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119-133.
[15]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6-32.
[16]李广众.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替补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17]李永友,丛书海.居民消费和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54-64.
[18]储德银,吕伟.地方政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基于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09,26(8):38-44.
[19]谢建国,陈漓高.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一个基于跨期替代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24(6):34-40.
[20]郭杰.乘数效应、挤出效应与支出结构调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27-31.
[21]楚尔鸣,鲁旭.基于面板协整的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5-10.
[22]石柱鲜,刘俊生,吴泰岳.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5(6):249-252.
[23]黄耀军.不同类型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7-19.
[24]朱青.关注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途径[J].财贸经济,2008(7):24-28.
[25]苑德宇.居民消费、财政支出与区域效应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10(2):11-14.
责任编辑:王冬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