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导引
《红楼梦》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一部具有深广内涵和高度内涵的奇书。书中诗词曲赋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形式多样,具有多重功用和审美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名著,欣赏其中的一些诗词曲赋。
一、表现形式
《红楼梦》中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捂、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据有关人士统计,全诗有诗词曲赋二百多首。从文体上看,以诗词居多,约为百首,其中诗歌以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为主,杂有少量歌行体、乐府体和排律。其余为曲赋、歌谣、酒令、灯谜、打油诗、对联等;从写作手法上看,这些诗词,多是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等。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可以说是文体毕备,丰富多彩。正是这种繁杂的诗词曲赋,所以《红楼梦》书评人脂砚斋所云:“《石头记》是传奇之作,亦是传诗之作。”
示例: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①,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②,谁解其中味③。
(摘自《红楼梦》第一回)
注释
①荒唐言:毫无道理的话。这里是反语。②痴:痴情。③味:意味。
译文
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之后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分析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在封建社会,以儒家齐家、治国、治天下为主导思想,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中儿女情长那个时代更是荒唐。这首诗诗人承认这些,但因为自己深深懂得“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所以书中又是他难以言喻的感慨。诗歌点明了《红楼梦》写作的背景和用意,也具有提醒读者理解和把握整部作品意图的功效。
二、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读者如果略去这些诗词,那很可能有碍于理解文意。例如《金陵十二钗圖册判词》,这一部分以诗词的形式预示人物命运,让读者先对人物的命运有一个“朦胧缩影”,下文的人物命运的发展,完全是依照这些诗词作为脉络,于是,诗词便“总摄全书”,成为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所依照的提纲。著名的《红楼梦曲》则是在判词基础上的进一步引发。它对判词作了必要的补充和注解。如《终身误》曲题本身一语双关,一方面预示了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清冷寂寞,失误终身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为黛玉和宝玉的终身大事不能完满结局而表示深深的哀惜,表现出作者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否定和勇敢的批判精神。
示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译文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是没法忘记的!从古至今的将领和丞相都在哪里?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财富是没法忘记的!活了一世,只恨积攒的钱没多少,等到钱多了的时候,眼睛一闭就离世了。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娇妻是没法忘记的!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恩情,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了。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儿孙是没法忘记的!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古往今来有许多,但是有谁看见了那些所谓孝顺的儿孙呢?
鉴赏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拓、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诗歌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也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人生启迪。在那个伦理道德控制一切的时代,作者曹雪芹能够超越时代,看透生活并借助机智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观念,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真理的向往。
三、基本功用
《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戏文,作品中通过人物对戏曲的态度以及点戏、看戏、评戏等情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戏曲曲词暗示人物命运。例如《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红楼梦》中出现多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注入,从侧面启迪着宝玉、黛玉对人生、爱情真谛的领悟,同时借宝钗对《牡丹亭》、《西厢记》的看法揭示其不同于宝、黛的性格特点。
当茗烟从书坊把《西厢记》、《牡丹亭》连同其他古今小说交给宝玉时,宝玉如获珍宝,《西厢记》、《牡丹亭》被宝玉带进了贾府内院。宝玉曾对黛玉说《西厢记》“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另外,宝玉在向黛玉表示爱情时也两次以张生自比。从中可见宝玉对这两部书的喜爱之深,体现出宝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思想解放的性格特点,为他以后突破传统的士大夫生活进而悟道做出铺垫。而向来孤芳自赏的黛玉也被《西厢记》和《牡丹亭》叩开芳心,暗示了他们的心灵相惜,他们都反对封建礼教,渴望自由。《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他们心灵印证的一个契机,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儿女情长与生死悲欢,为宝玉选择木石前盟而不是金玉良缘埋下伏笔。endprint
四、审美价值
《红楼梦》小说中的诗歌不仅分量重,内容多,作用大,单从这些诗歌本身来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纵观这些诗歌,手法多样,主要表现在: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黛玉低吟浅唱,徘徊往复,一连吟出了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风、秋梦、秋情、秋屏、秋院、秋雨诗,借眼前凄凉秋景,抒胸中哀怨之情,读来让人哀婉萧瑟,荡气回肠;二是铺陈夸张,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仿屈原《离骚》笔法,或设譬喻,或用典故,或参杂单句,或偶成短联,信笔而去,随意所之,汪洋恣肆,酣畅淋漓。还有大量的诗歌,如大观园众姐妹所做的海棠诗、菊花诗等,写景状物,托物抒情,无不个性独具。
示例:
葬花吟(节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淚,洒上空枝见血痕。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鉴赏
黛玉葬花起于第二十七回,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贾政将宝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担忧,晚饭后闻得宝玉回来,便往怡红院去探视,正见宝钗、宝玉一起进院去,故在别处停一会儿后再往怡红院,不料晴雯将她误作别人,闭门不开,又听见宝钗、宝玉二人的笑语之声,黛玉哪受得了此气,回去一夜不曾睡得安稳。次日一早与宝玉见面,宝玉便说:“好妹妹,你昨日可告了我不曾?叫我悬了一夜心。”恰与黛玉疑宝玉因为恼她打小报告故不肯开门相符,气愤委屈之下便偷偷来至葬花处吟唱《葬花吟》。
这首诗写的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诗歌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无怪乎贾宝玉听《葬花吟》时痛倒在山坡之上,而之后黛玉的鹦鹉亦会吟《葬花吟》,真是千古一曲《葬花吟》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