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吴志宏
(沈阳工程学院 a.能源与动力学院;b.电力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两大新课题,两者之间在行动主体、组织文化、组织载体、经费来源、运行方式、实现方法与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之处,若能有效地把握和开发利用,将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实施过程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因此,它迫切需要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以促进各方面资源的有机融合和有效共享,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社会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这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关键,而校企协同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是转变教育理念,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就业理念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培养标准与过程、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形成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从简单知识传授向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转变;从单一课内教学向课外创新活动和实践锻炼的转变;从单向知识灌输向引导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是对教育本质及规律的全新阐述,是对高等教育全局性、结构性的创新和发展。
(2)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又是融合创新教育于培养过程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是高校的人才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毕业生就业、考研和出国作为主要目标,缺少对学生开创型个性、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对高校的根本要求,更是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办学质量。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就业压力的需要。创业教育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为创业者自主创立公司所开展的培训活动;广义的创业教育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在高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就业培训,更不应该是“企业家速成训练”,而应该是引导学生树立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经受挫折的心理和意志。所以说,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开拓视野、提高社会竞争力储备了条件,是大学生日后展示自我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社会而言,改变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实现从“求职者”到“工作岗位创造者”的转型,开辟多元的就业渠道,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同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国内首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此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得到了国内各级政府和众多高校的关注,但在具体实践中更多的是体现在以学校统一组织各类竞赛形式为主,缺乏对每个学生开展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然片面追求就业率指标,没有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素质训练纳入到系统的大学学习和课程建设体系。
(2)专业师资缺乏。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具有成熟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营规律、具备人员管理经验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由专业教师或年级辅导员担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3)活动流于形式。国内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发起的创业竞赛,形式相对单一,学生更多的是在利益驱动下的被动参与,活动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4)教学体系单一。缺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建设所应有的系统性,没有形成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体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不完善,影响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普及创业知识作为人才培养新的落脚点,从规范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实施训练计划三方面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规范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一是要以人为本,激励在创业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学生和教师,通过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师生投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实施。三是增加对师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从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服务三方面推进。首先,通过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其次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最后把创业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和市场指导服务贯穿于整个创业服务中,从而形成学校、院系、师生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运行管理机制
(2)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大学生群体的自身需要,结合校企协同创新的实际,可以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即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如图2所示)。
创业理论课程是指将创业心理课、创业意识课、社会常识课、创业素质课程等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将有关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传授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创业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图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创业实践课程可分为社会交往课程、生产操作课程、经营管理课程三类;从课程性质的角度来看,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和模拟试验课程两类。具体实施中,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实际,将上述两个维度整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手段。高校要通过协同创新,加强与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课程。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与科技作品竞赛、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是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对传统课外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思想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新整合。从功能上划分,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四类(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每类训练计划又包括若干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各项子计划,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时间。其中,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是指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与设计、技术发明与创造、创新与开放型实验研究、项目实施、成果交流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业训练计划是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编制创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形式参加创业计划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开拓精神,激发创业动机。科技竞赛计划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及其他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是通过对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职业资格和各类专业技能考试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
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转变传统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作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丰富二者之间“互动”与“互构”的内涵,不应该把创业教育狭义地看成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而应是渗透于学生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创业技能得到训练,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的目的。
[1] Fiet JO.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6):1-24.
[2] Busenitz L W,West G P.Shepherd,D.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3):295-305.
[3] 朱克敌,张小辉,王 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改革顶层设计实施框架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8-240.
[4] 余忠钦.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
[5] 李时椿.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市: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
[6] 吴 男,穆文欢.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分析——基于对41所高校大学生调研分析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