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FD理论的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性研究

2018-02-05 06:21张俊杰
关键词:学院大学生质量

杨 利,张俊杰

(重庆大学 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7)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高校准入门槛的降低,学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作为独立学院而言,学生规模的增加与教育资源供给的先天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新型的市场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掌握、个性特征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使之在校期间就具备职业发展的可持续雇佣能力,有助于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解释

1.QFD

QFD英文全称是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中文译为质量功能展开,它由日本专家水野滋和赤尾洋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设计、生产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了解客户需求并将之转换成产品的质量特征,将需求精确无误地转移到产品生产每个阶段的有关技术和措施中。日本丰田公司等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QFD理论,并且不断实践总结进行理论修正和升华,该理论现已成为企业产品设计、流程管理及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1]4。

2. HOQ

1988年,美国学者约翰·豪斯和唐·克劳辛对QFD理论进了深化,提出了HOQ(House of Quality)即质量屋模型理论。HOQ是一种确定顾客需求和相应产品或服务性能之间联系的图示方法,由客户需求、产品特征、客户需求的重要性、计划矩阵、客户需求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特性与特性之间的联系以及目标值组成。它通过房屋状的层层分解为QFD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由于其形状类似房屋,故被称为“质量屋”,已成为整个质量功能展开的驱动核心[2]86。

3.可雇佣能力

“可雇佣能力”这一概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早期普通将之定义为:员工适合雇佣的特征、品质或者能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易被雇佣并维持雇佣的状态”。总体上,各国将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分为3~6个维度,包括知识类、个人品质和工作中的态度精神。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定义可雇佣性能力为:一种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能够长期具备的获得、维持以及更换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质量屋模型图通过指标设计、参数设定及系列运算,找寻引入客户需求之后的质量认定和自我质量标准评定的差异,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形象的数据分析,以期找出产品质量改进的具体方法[3]12。文章在以上理论基础上,运用QFD理论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质量屋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4]61。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质量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首先,根据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反馈情况,制定影响因素及权重;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企业代表、高校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关键因素及相互关联度。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质量屋模型,其具体步骤如下:

(1)调查问卷的对象及信效度检验。随机抽取50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及部分独立学院作为样本容量,以高校教师、大学生及企业家代表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访谈、电话访谈和现场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本研究围绕着对可雇佣性能力内涵的理解,进行多次评定和筛选,得到最终的测量指标,所以保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逻辑效度。同时,各指标之间相互的联系紧密、关联度较强,测度项残差之间能够保持了相对独立,从而使问卷具备了良好的结构效度。

(2)调查问卷的具体指标。问卷以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服从安排执行能力,以及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终生自主学习能力、工作心态调节能力、职业责任与道德作为问卷设计的主要因素,设置相关度分值(0-不相关,1-弱相关,2-一般相关,3-强相关),将社会创业能力需求与学校创业能力培养的关联关系Xij,分别列入相应的重要度栏内,如表1所示。

(3)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可雇佣能力的需求构成:专业知识需求、交际能力需求、社会实践需求、工作岗位需求、创新能力需求,列入质量屋的左墙,给出关联关系Rij,列进可雇佣能力质量屋模型的房间中。

(4)将市场竞争力评估矩阵Cij和Hi进行综合计算进行竞争分析(即A和B),用1~5来表示企业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需求的重要度评价,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需求的绝对权重,依次将它们列入相应的右墙,如表1所示。

对表1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质量屋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得出:企业对于大学生被雇佣能力的需求方面,五种能力尤其重要,分别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服从安排执行能力、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在质量屋模型图中右墙列出了权重得分的排序,分别是专业知识需求、交际能力需求、创新能力需求、社会实践需求及工作岗位需求。综上所述,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毕业生的可雇佣性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何通过在校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应根据以上因素计量结果予以改进[5]2。

表1 独立学院大学生可雇佣能力质量屋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注:表1中的质量特性重要度及绝对权重已在获取的数据中计算得出,在此不再详细列出具体计算过程)

三、基于可雇佣能力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

1.高校应从管理及制度创新,加强可雇佣能力开发

独立学院作为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开发的主体,需要通过在管理及制度上进行创新。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学校应制定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职业指导以及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确保能够顺利实现培养目标。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善高校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使教师具备高度的目标认同感,自觉落实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让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理念得以具体化且便于操作。制度创新指学校应建立完善能力培养的反馈评估制度,通过反馈评估机制考察可雇佣能力是否符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以此验证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培养方式与能力塑造的有效性[6]31。

2.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强化职业道德能力的塑造

高校应审视原有的人才培养的制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培养与品质塑造,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从多方面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前提下,对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创新。其次,围绕创新型人才可雇佣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观念、教学过程管理等创新活动,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最后,以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反馈信息平台,开通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动态路径,实现全员及时共享外部市场需求动态。与此同时,职业化人才的能力发展逐渐表现为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可雇佣能力强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审核和认证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能力的塑造[6]。

3.建立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机制,提升就业创业必备技能

就业、创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可雇佣能力培养的始终。首先,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渗透,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并将之与可雇佣能力培养紧密联系,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其次,紧密依托专业优势,围绕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可雇佣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创业实践,通过创业项目研究、论证和实践,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训练培训。最后,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将学生的可雇佣能力培育融入其中。将专业教育、校内外实践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提升学生可雇佣能力素质。同时,要建立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评估机制,通过明确指标、制定标准、实施考核等手段,具体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可雇佣能力。

4.构建高校就业、创业平台,提供可雇佣能力培育的环境

就业、创业平台起到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在就业创业指导、信息交流、培训等方面综合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能力。首先,高校创业平台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可以通过建立创业服务指导团队,在创业咨询与指导服务、创业项目资源库及普及创业知识方面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创业服务平台应承担学校创业比赛活动的功能,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及创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可雇佣能力。再次,创业平台也可以作为高校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提供创业实践的场所,进行创业培训与创业演练,负责创业项目及产品的推介,促进创业产品与行业企业相互结合。最后,通过创业平台,借助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使大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和模拟创业,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提供了知识储备、经验积累。

5.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校外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发现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增加校外实践和实习时间,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际,了解企业运营实际以实现学以致用。其次,高校应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创新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体系。最后,高校应与政府进行沟通,让政府制定政策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探索学校、企业、政府的互利合作模式,推动大学生各类实习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及校外实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不断培养学生的课外认知能力,使之能够达到服务社会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最佳效果,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 语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主体,应根据国家、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对现行人才培养的体制进行改革。文章引用QFD理论,研究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塑造,为独立学院有效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思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难”问题提供了决策参考。

[1] 刘鸿恩,张列平.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综述[J].系统工程,2003(3):4.

[2] 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6.

[3] John R.Hauser,Don Clausing. The House of Qua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8(6):12.

[4] 张俊杰,杨 利.基于QFD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6):61.

[5] 张宏如.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

[6] 李 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6):30-31.

[7] 刘倩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雇主需求之间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基于可雇佣性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学院大学生质量
初等教育学院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质量投诉超六成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