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杰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收入差距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Aaron和Mcguire以美国为分析对象考察公共支出利益的收入分配,结果表明:公共支出扩大了收入差距[1]。而 Dodge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公共支出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2]。朱湖根、万伦来、金炎根据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基于1988~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利用计量软件实证分析了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作用[3]。王晓清、刘东利用1990~201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则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4]。胡宝娣、刘伟、刘新利用我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引入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社保支出、经济增长率四个变量,主要考察了社保支出规模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城镇化水平、社保支出规模、经济增长率都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其中,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对象是国企职工和城镇居民,所以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5]。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财政支出方式对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式并不相同,有的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有的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差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来自不同地区、行业的居民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取得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差额。本文主要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着重讨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表1),统计了从2000年到2015年安徽省的情况,分析表1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从纵向来看,无论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 293.55元、1 934.57元,201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6 935.76元、10 820.73元,15年间两者增长了4~5倍。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来看,除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较低外,其他年份的收入增长率都较高。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供每个人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
(2)从横向来看,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2015年为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 935.76元、10 820.73元,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为2.49。说明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表1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图1以折线图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安徽省2000年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2007年之前除2004年以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逐年变大,在2007年之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
图1 2000年到2015年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的变动情况
本文以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为代表,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农业支出是指涉及农村社会、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农业支出是指一切由政府主导的、投入到农业和农村相关领域的资金。狭义的农业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农林水务等部门的资金,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等项目。这里采用狭义的农业支出,由于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的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增加农业支出可以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人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可以间接提高收入水平。教育支出增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主要是考虑到教育支出的投资回报率难以确定,即在城镇和农村投入相同的资金会得到不同的效果,难以确定教育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程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稳定器”,它对收入差距应该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但是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可能会存在扩大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不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反而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选取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农业支出规模、教育支出规模、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四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的变量符号、变量名称及计算方法如表2。
(1)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以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作为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是为了计算简便、直观。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越大,表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大;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越小,表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小。
(2)农业支出规模:以农业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比值表示。此处的“农业支出”是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三者之和,即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农林水务”项目。
(3)教育支出规模:以教育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比值表示。发展教育可以提升全社会人口的素质,在城乡劳动力可以接受相同质量的教育的情况下,教育对实现城乡收入公平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以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比值表示。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增加可支配收入。
表2 变量名称及计算方法
针对时间序列可能会存在不平稳的情况,本文选取2000~2015年安徽省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IRF)作相应分析,来考察以上述三个变量为代表的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了消除异方差,先对NY、JY、BZ分别取自然对数lnNY、lnJY、lnBZ。
(1)平稳性检验。如果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不能对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要先用ADF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其检验假设为:H0:存在单位根;H1:不存在单位根。用计量软件分别对lnNY、lnJY、lnBZ及CJ作ADF检验。得到如下表3的结果:
表3 ADF检验结果
注:检验类型(c,t,p)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p表示滞后阶数;表中d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
通过表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lnNY~I(1)、lnJY~I(1)、lnBZ~I(1)、CJ~I(1)。
(2)滞后阶数的确定。本文选择用计量软件中滞后长度标准确定滞后阶数P,相关统计量如下表4所示:
表4 滞后阶数确定标准
注:“*”表示从每一列标准中选取的滞后阶数。
从上表中可以直观看出似然比准则、最终预测误差准则、赤池信息准则、施瓦茨准则、HQ准则都选择滞后1期,所以此模型为VAR(1)。
(3)模型稳定性检验。VAR模型稳定性的检验可以通过AR特征根倒数的模进行检验,即如果特征根倒数的模位于单位圆内则模型稳定。通过图2可以看出,4个特征根倒数都在单位圆内。
图2 特征根倒数分布图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将全部的变量纳入到一个系统,反映模型在受到某种冲击时依靠其内在相互作用,从而对整个系统造成的动态影响。由前面得到的VAR(1)模型,可以得出农业支出规模、教育支出规模、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与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之间冲击的响应函数。冲击期设为10年得出脉冲响应函数路径,分别如图3、图4、图5、图6。
注: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间数,以年为单位;纵轴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冲击的响应;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自身的响应
图3是CJ对自身的响应函数。假设当期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做出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之后,当期的响应为正的0.159 550,第二期的响应为正的0.131 548,第三期的响应为正的0.095 710,第四期的响应为正的0.057 401,综合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自身的正的冲击具有正效应,换句话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如果受到政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冲击时,会立刻做出反应,且前六期的效果更好,这说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府政策具有有效性。
注: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间数,以年为单位;纵轴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冲击的响应;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农业支出的响应
图4是CJ对农业支出规模的响应函数。假设当期对农业支出规模做出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之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的响应为0,具有滞后性。第二期的响应为负的0.039 510,并且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响应都是负的。从累积效应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农业支出规模的正的冲击具有负的效应。通俗的说,扩大农业支出的规模,提高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注: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间数,以年为单位;纵轴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冲击的响应;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教育支出的响应
图5是CJ对教育支出规模的响应函数。假设当期对教育支出规模做出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之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的响应为0,具有滞后性。第二期的响应为负的0.002 471,第三期的响应为负的0.001 883,在以后的各期响应上下波动。从累积效应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教育规模的正的冲击效果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采用的是教育规模总量指标,而没有区分对农村的教育投入量和对城镇的教育投入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本来通过教育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注: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间数,以年为单位;纵轴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冲击的响应;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响应
图6是CJ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响应函数。假设当期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做出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之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的响应为0,具有滞后性。第二期的响应为正的0.013 468,第三期的响应为正的0.021 472,从累积效应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正的冲击具有正的效应。即扩大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不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反而会扩大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在支农力度方面,财政资金应该逐年稳健增长,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安徽省2000年财政支出为3 224 688万元,农业支出为205 937万元,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为6.39%,2015年的财政支出为52 390 076万元,农业支出为5 777 369万元,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为11.03%,比较两年的收入差距可以发现,农业支出越大收入差距越小。农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的发展水平,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十分重要。首先,财政资金可以通过增加生产性支出,直接支持农业发展。例如,对农村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增加投资。增加对农村基建的投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农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其次,财政资金还可以间接支持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主导农业科技创新及培养农技人员上。众所周知,传统农业产量低、科技含量低,农业产量增长与人口增长不匹配,这就需要政府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为创新提供充分的资金基础。农业科技创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技人员的智慧,可以通过加大福利补贴的形式吸引高级农技人员。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在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等投资领域,可以探索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
(2)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应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加强资金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安徽省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而且监管不到位,支农资金存在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为了保证支农资金落实到位,真正起到支农、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应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加强资金管理。首先,由于每年的支农资金有限,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对资金做好分配,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农业,分别配备不同量的资金,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其次,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需要完善逐级拨款制度,同时,及时对下级部门的资金进行审计监督,防止资金在流通环节被人为减少。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加强资金管理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来实现,审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大众都可以对支农资金进行监督,增加政府花钱的透明度。
人力资本主要取决于教育,而且教育投入的多少还影响科技进步的快慢,科技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2015年为例,安徽省在教育上的财政支出为8 567 260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6.35%,这一比例仍然较低。所以,要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要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
(1)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带有明显的外部性,可以判定为公共产品,所以,教育的发展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于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的首要条件。为了保证支持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持续性,减少城乡教育的差别,保证城乡教育均等化,安徽省应将省级政府而非县级政府作为教育的投资主体。此外,在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农村贫困生这一群体。为实现教育平等,安徽省要保证农村贫困生至少可以完成基础教育,并资助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深造,让农村贫困生接受更多的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
(2)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素质,要想增强他们就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还要靠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有了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对于安徽省年龄相对年轻的劳动者,可以教授他们一些理财的基本知识,更新农民的理财观念。当然安徽省政府也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培训机构、定期举办职业培训等形式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相比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安徽省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率依然偏低,农村居民仍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惠。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贫困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至关重要。根据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只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庭的成员、收入、财产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这一情况作出了规定,并未涉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步变化。其次,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困扰着农民,许多农民在昂贵的医疗费用面前放弃了生命。为了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医疗报销的范围、降低医疗报销的门槛、提高医疗报销的比例,从而为农民降低医疗成本。
(2)完善安徽省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落实与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密不可分,所以应该完善安徽省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参保人数一直较低,完善安徽省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提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可度,从而增加参保人数。另外,随着安徽省城镇化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他们由于知识水平、眼界、能力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做非常危险、辛苦的工作,生病、受伤更是常事。这种时候社会保障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可能会出于自利的原因而逃避责任,使得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农业支出规模的正的冲击具有负的效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教育规模的正的冲击效果不明显,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正的冲击具有正的效应。从实证结果来分析,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个人认为应结合安徽省自身情况,首先,应该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其次,可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最后,可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
[1] A.Aaron,M.C.Mcguire.Benefits and burdens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J].Econometrica,1970(38):6.
[2] Dodge.Revision of the Taxonomy within the genus Prorocentrum[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75(2):103-125.
[3] 朱湖根,万伦来,金 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28-34.
[4] 王晓清,刘 冬.教育对区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59-65.
[5] 胡宝娣,刘 伟,刘 新.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2008[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49-54.
[6] 李权葆,薛 欣.城乡基尼系数测算与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基于CHNS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3):83-90.
[7] 孙 静,王亚丽.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3-8.
[8] 贾 康.论居民收入分配——基于政策理性的分类分层调节[J].财政研究,2008(2):2-5.
[9] 白素霞,陈井安.收入来源视角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3(1):27-31.
[10]丁志国,赵 晶,赵宣凯.我国城乡收人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识别与农村金融政策应对路径选择[J].金融研究,2011(7):32-34.
[11]闫 坤,程 瑜.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298):45-48.
[12]陆 铭,陈 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13]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