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王丽美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了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渐渐火了起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要价数千到数万。
坊间有言:“七分拼成绩三分拼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其可能影响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校知名度、学习的兴趣与成绩,以及走出校门后的就业趋势和收入。家长们又面对海量信息难以下手,相关咨询机构和人员捕捉到巨大商机,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披上“大数据”的马甲,天价咨询费由此而生。
这些号称预测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考试院的咨询机构,喊出数千到数万的专家一对一的高价,多出于炒作目的,利用“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习惯思维,用贵来标榜自己的地位及作用。事实上,整个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行业门槛较低,缺乏行业规范,相关平台自说自话,同样的分数,不同机构推荐的学校就不同,名师来历存疑,有不少普通大学、高中老师充当咨询专家……总之,相关机构与人员只不过是为了追逐巨大利润而投身其中。
比如,很多咨询指导是通过学生填入的预估分数来推荐学校,似乎专家可以准确预测高校录取分数线。然而,录取分数线是由报考人数和高校招生计划来决定的,虽然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是先确认的,但志愿填报人数并不确定,高考最终录取分数每年便不一样,大学录取也存在“大小年”现象,学生填报志愿呈现极大的流动性,只有投档结束之后,才会知道录取分数。若将孩子的未来职业“大数据”能预测录取概率完全寄托在某个标准不明的所谓专家上,未免离谱。
即便是大学本身,也只能发布预估分数线,那些所谓的“专家”恐怕更难以把握。况且,高考填报志愿专业性非常强,不仅要结合当地政策和专业录取数据,同时还要考虑到考生和家长的不同选择,将这多方面全面整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推荐。
还必须提醒的是,现在大学普遍开展通识教育,第一学年并不分专业,设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模块以及交叉学科的模块这种教育框架,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予以专业选择。再则,不少高校还有转专业的流程设置,即便初选专业不理想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抉择。
天价咨询费放大教育焦虑,高考志愿固然很重要,但需要科学定位,全盘考虑。长远来看,知子莫若父母,孩子有什么爱好和愿望,学习能力如何,可以努力达到某一层次,常常陪伴于侧的家长应该心中有数。既要重视学生的大学及专业规划,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做好高考志愿的准备工作,也要豁达、理性和从容。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恢复高考四十几年来,多少热门专业当初炙手可热,但毕业时却成冷门?又有多少名家高手在非专业领域做出了非凡成就?故此,咨询一下专业老师、大数据软件可以,但不要迷信,更不要痴迷。家长与考生要结合实力和兴趣填报志愿,若将大学及未来“投注”于自欺欺人的高价咨询,难免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