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海淀实践

2018-02-05 06:03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课题组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精尖海淀区中关村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课题组

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了从强调企业服务的1.0版和侧重协同创新的2.0版,向突出创新生态建设和产业组织培育的3.0版的跨越发展,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有一组最新数据可以说明海淀初步形成的高精尖经济结构特征。一是经济发展量增质优态势明显。2017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5915.3亿元,同比增长7.3%,占全市21.1%,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居16区首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领先;海淀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中关村示范区40%;产业结构始终保持“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且逐年稳步提高;信息业、科研业和教育业的行业增加值占比为55.7%,对海淀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为69.3%,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行业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经济结构特征显著。二是创新投入产出实现双提升。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1.9万件,占北京市4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620亿元,占全市40%;驻区单位获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市近七成,占全国近两成,创新投入和产出实现双提升。三是新经济培育取得新成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接近9000家,独角兽企业37家,新经济企业总收入占园区总收入7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围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海淀区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抓整体设计,制定出台“创新发展16条”,系统谋划和推进高精尖经济结构布局。2018年初,海淀区结合落实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围绕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构建,聚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实施16项重点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高精尖产业引领计划,未来将落地建设2到3家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内外具有重大价值、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探索项目,支持建设贯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全链条的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科研设备租赁中心、共享型产业中试基地,每年还将安排5亿元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目前,海淀区已培育一批优势主导型高精尖产业。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聚集百度、联想、滴滴等企业5000余家,产值达1000亿元,总收入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大数据产业聚集了全国近1/3的基础设施和全市85%的大数据领域企业,总收入占全市六成以上。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聚集北斗星通、四维图新、高德等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产值约占示范区50%。集成电路领域企业70余家,总收入超200亿元,约占全市80%。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中关村45%的有销售收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收入规模超5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安泰科技、碧水源、中科三环等一批领军企业,总收入超2400亿元。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总收入超5600亿元,占全市四成以上。

同时,海淀区正在加快培育一批前沿潜力型高精尖产业。如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了深度学习、智能芯片与操作系统、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优势。智能制造产业培育方面,正在依托中关村智造大街、海龙大厦等区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产业聚集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中铁建等大型央企的总部及其下属企业,正在打造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航空航天及通用航空产业方面,正在争取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落地建设。此外,石墨烯、前沿光电、量子信息等前沿产业领域布局也在抓紧推进之中。

(二)抓原始创新能力培育,打造涵养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源头活水。原始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能够引发大规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发明,更能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正是因此,海淀区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涵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抓手,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聚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一是拓展和优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布局。积极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落地,推动筹建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引进和支持顶尖科学家、顶尖机构设立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贯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新型研发平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探索基础研究领域协同投入新机制。推动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做实做强,吸引社会投资12亿元,实现108个项目成果转移转化。用好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中关村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化协同创新券,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积极搭建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创业、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军民融合展示交流等平台,建设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三大园区,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三)抓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厚植孕育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良好土壤。结合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轴,全力打造高端双创核心区,同步协调推进清华、中航科工等高校、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双创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双创示范基地新格局。目前,海淀区已形成了以105家市级众创空间、69家创新型孵化器、21家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创业服务载体,总孵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涌现了天使孵化、股权众筹、创客孵化、创业社区、创业媒体等典型孵化模式。中关村创业大街全力打造“升级版”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双创风向标;中关村智造大街逐渐形成特色服务链,成为引领“硬创”、推动海淀研发能力升级的先行示范街区。同时,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城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2017年,海淀区双创工作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得到通报表扬,在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名列第一。

(四)抓京津冀协同创新和全球联动创新,持续拓展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空间。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以提升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方向,疏解与提升并举、内部调整和外部协同共进,同时瞄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中心核心区在全球联动创新上做出更多实质性布局,不断为高精尖经济结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持续推进海淀园秦皇岛、赤峰等5个分园建设和发展,密切对接昌平、门头沟、房山等市内兄弟区,联合延庆区等启动共建“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同时做好对赤城县和易县的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工作。积极参与建设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组织园区企业赴雄安新区考察对接,探寻双方合作切入点与契合点。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合作、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外包等方式,与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全球创新中心城市联动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托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平台,在跨境创新、离岸创新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积极引进海外创新资源,中以创新中心、中加(美国加州)创新中心在中关村西区明确选址,正加快筹建。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覆盖企业242家,与沿线25个国家进行对接,成为政府服务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平台。推出“藤蔓计划”,被科技部纳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项目行动计划”,吸引超过2000名留学生和80家企业参与,近30家具有国际化需求的海淀区企业吸纳到了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五)抓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支撑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制度供给。瞄准打造制度创新示范高地,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推动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优化有利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率先试行集中办公区工位注册,着力降低双创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用好用足上级先行先试政策。深入挖掘中关村“1+6”、新四条政策潜力,加快对接“京校十条”、“京科九条”、中关村“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率先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特别是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条新政,实现公安部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落地海淀;截至目前,该大厅已接待咨询近万人,办理涉及新政的申请近2300人,已有305人通过“绿卡直通车”获得永久居留许可。三是强化区级层面政策集成和创新。整合全区支持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资金,结合新发布的“创新发展16条”,持续完善海淀特色的“1+4+1”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二、未来工作重点

下一步,海淀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蔡奇书记、陈吉宁代市长率队到海淀调研中关村科学城时的指示精神,按照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要求,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为新动力,以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构建为总抓手、总方向,向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奋力迈进,引领新时代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六方面开展工作。

(一)推进规划提升和新型城市形态构建。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提升规划》编制,围绕“聚焦”统筹推进空间优化拓展、创新要素配置和创新功能提升,加快城区有机更新,构建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城市形态。打造中关村大街“创新主纵轴”、北清路“创新主横轴”,强化中关村科学城空间格局的整体统筹,优化提升软件园、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等重要节点。完善文化、商业、生活等服务配套功能,打造街区创新组团,提升夜间公共服务。改善交通环境,加密轨道交通密度,打造城市慢行系统。

(二)强化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发挥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基石”作用,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顶尖科学家领衔的新型研发平台为突破,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在量子信息、前沿光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做好前瞻性布局,推动产生一批全球引领性原创成果。

(三)提升高精尖产业引领发展能力。围绕信息技术领域,聚焦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形成更多发挥先发优势和支柱作用的引领型发展。围绕新材料、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打通应用研究、前孵化等创新链条,抓住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发挥产业和技术的策源作用,面向全市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产业供给,推动科技成果向新技术、新经济、新动能转化。以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转化,推进前沿产业孵育。

(四)培育领军和前沿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强化PCT专利布局,进一步提高技术主导权,培育领先的千亿级企业。围绕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独角兽”企业做好精准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其扩大市场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五)促进科技金融要素和服务集聚升级。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对接好市科技创新母基金。优化天使创投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面向成果转化和并购的引导基金体系,支持投资机构投早、投科、投长,建设创投机构产业园,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在中关村银行探索科技银行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新主体的需求,争取更多更有实效的科技金融创新在中关村科学城率先推行。

(六)积极布局国际化发展。通过资本合作、创新中心建设等方式,推进跨境创新、离岸创新,与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全球创新中心城市在创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创新活动的协同联动上做出更多实质性布局。抓好中关村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扎实服务国际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办好中关村论坛,打造国际创新思想汇集地和风向标。

猜你喜欢
高精尖海淀区中关村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我的梦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飞吧!少年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图数解说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