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星,黄龙兵,王 昕,李伍文
(响水县植保植检站,江苏响水 224600)
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3.5万hm2左右。近年来,我县小麦赤霉病流行概率明显加大,2000~2009年十年中,仅2003年大流行,2010~2014年的五年中出现2010、2012年两年大流行,2015~2017年三年重发,赤霉病已由过去间隙性发生的病害成为本地区小麦上常发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品质。
2015~2017年小麦赤霉病始见期均在5月上旬,2015年5月9日始见病穗,2016年5月6日始见病穗,2017年5月10日始见病穗。三年来系统监测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5月中旬前田间病情发生缓慢,5月下旬前期病情有所上升,但5月25日后,田间病穗率激增,显症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中后期~6月初,病情发展情况如下(表1~3):
表1 响水县2015年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调查表
表2 响水县2016年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调查表
表3 响水县2017年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调查表
响水县小麦赤霉病连年发生范围广,通过防治,整体染病程度相对较轻,仍然有局部漏治田块或易感品种发病情况较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5~2017年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发病面积仍然很大,且每年病穗率超过30%的田块均达0.01万hm2。
表4 响水县2015~2017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统计表
为测定小麦赤霉病在大发生情况下的产量损失,我们对漏治田块易感病小麦品种矮抗58的发病情况进行剖析,田间病穗率为85.8%,产量损失高达50%左右。
我县小麦种植茬口为旱茬和稻茬,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茬口间发病程度差异性较大,通过不同茬口田间调查比较分析,小麦赤霉病从开始见病到发病末期,发生程度稻茬麦重于旱茬麦。5月中、下旬病情调查如下(表5~7):
表5 响水县2015年5月中、下旬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表
表6 响水县2016年5月中、下旬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表
表7 响水县2017年5月下旬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表
我县种植的小麦品种均不抗小麦赤霉病,个别品种还高度感病。2015年5月下旬末大田调查矮抗58、济麦22、淮麦26、烟农19四个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8.85%、5.96%、1.43%、5.57%,淮麦系列较其它品种相对耐病,矮抗58耐病性较差。2017年6月初大田调查淮麦20、济麦22、矮抗58三个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分别为0.8%、7.2%、32.6%,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淮麦系列小麦品种耐病性较强。
稻丛带菌率的高低对发病轻重无明显的线性相关[1],2015~2017年4月中旬调查,稻桩平均带菌率分别为1.86%、1.42%、1.28%,均高于大发生年2012年的1.25%。病害大范围的流行,主要是由于菌源的不断扩大。
据响水气象局气象资料分析,2015~2017年3月份和4月中下旬降雨量较常年偏多,有利于稻桩子囊壳和子囊孢子的产生,在小麦开始抽穗扬花时,此时的温度、湿度较高,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也是病害的高发期。
2015年3月份和4月下旬气温较常年偏高,4月27日~5月2日、5月3~7日分别是大面积旱茬小麦和稻茬小麦齐穗见花期,4月28日和5月2日两次降雨量分别为17.5、7.7mm,提升田间温度与湿度,加大赤霉病发病几率。5月11日降雨量达20.7mm,正值我县小麦灌浆初期,从而进一步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
2016年4月20~21日、4月26日降雨量分别为6.4mm、0.7mm,4月22~26日正与我县大面积旱茬小麦齐穗见花期,旱茬小麦扬花期与阴雨天气吻合,有利于旱茬小麦发病,4月26~28日、5月2~3日降雨量分别为5.7、82.6mm,稻茬小麦齐穗见花期在4月26日~5月5日,花期与雨期相遇,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侵染,增加发病几率。
2017年我县大面积旱茬小麦齐穗见花期在4月23~28日,稻茬小麦4月28日~5月6日,4月下旬无降雨,平均气温17.4℃,较常年高2.4℃,不利于病菌侵染,但5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8.4℃,较常年高0.9℃,5月4~5日、8~9日分别降雨40.5、3.94 mm,温湿度满足稻茬小麦赤霉病重发流行,因此,适宜的气候条件与旱茬小麦灌浆初期,稻茬小麦抽穗见花期相吻合,有利于小麦赤霉病重发流行。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对赤霉病抗性鉴定试验进行研究分析,其结果显示,小麦品种的不同,其抗病能力的强弱也非常明显[2]。2015~2017年,我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徐麦系列、淮麦系列、良星系列、济麦22、矮抗58为主,品种耐病性有差异,田间调查比较分析,矮抗58还高度感病。
由于我县小麦种植品种多,播种期不统一,播期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导致小麦生育期参差不齐,小麦抽穗扬花期前后相差较大,抽穗扬花期长达10~15天,尤其是稻茬小麦,播期迟,冬前分蘖少,春后温度回升快,冬后分蘖成穗比例增加,导致同一块田生育进程不一致,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了抽穗扬花期与阴雨天气吻合度和病菌侵入的机会,加大了发病概率。
目前,仍有少数农民由于思想比较守旧,没有正确认识到赤霉病的流行的危害性,对其带来的受害程度不够明确,为了节省投入成本,抱着侥幸的心态,将小麦适期两次用药并作一次用,错过小麦齐穗见花首次用药时间,用药时间明显滞后,控病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麦种植中,小麦赤霉病防治用水量与防治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当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种田人员年龄偏大,惜工思想严重,用药如同完成任务,防治药械主要是电动喷雾器,习惯用水量为300kg/ hm2(电动喷雾器一桶水),约占标准用水量的60%,导致防治效果大大降低。
本地主要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目前的生产种植中,高抗品种仍少之又少,主要种植抗病、感病能力中等的,再辅以抗性药剂,从而减少赤霉病发生几率。根据田间调查情况分析,应积极推广种植淮麦系列小麦品种。
稻茬小麦播期偏迟最大制约因素是直播稻收割晚,要对直播稻的面积进行合理规划,积极推广机插、抛秧等种植方式,减少直播水稻种植水稻种植模式,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小麦适期播种,使小麦的扬花灌浆期与高温高湿天气尽量错开,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几率。
要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掌握在小麦齐穗见花用好第一次药[3],要做到齐穗扬花一个地块,防治一个地块,隔5~7天再全面施用第二次药。如小麦齐穗扬花期间遇连续降雨天气,可抢在雨前齐穗期突击用第一次药,以防止降雨错失防控适期,药后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保证防治效果,减轻小麦赤霉病带来的危害。
为提高防控效果,降低麦粒上多菌灵的残留,大力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锰盐)复配剂,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病效果。2017年我们对本地区近年来防治小麦赤霉病比较理想的药剂进行药效试验,试验小麦品种为矮抗58,小麦种植茬口为稻茬,每hm2选用如下药剂:48%氰烯·戊唑醇SC1050g、25%氰烯菌酯SC1800g、42%戊唑·咪鲜胺WP900g、42%咪鲜·甲硫磷WP1800g,在5月1日小麦齐穗见花期、5月6日盛花期用二遍药。6月2日调查,防病效果在81.37%~91.7%,其中以25%氰烯菌酯SC1800g /hm2防病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1.7%。
为了减少农药使用量,2015年在使用含多菌灵药剂中添加5%白醋1 500ml/hm2,促进多菌灵的溶解性,或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中添加有机硅150g/hm2,可有效提高防病效果。
本地区农户防病用水量严重不足,为掌握用水量多少对防病效果的影响,2015年进行了不同用水量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50kg/hm2防病效果优于225kg/hm2和675kg/hm2的兑水量,防病效果在80%以上。
小麦赤霉病防控适期要求严,技术要求高,一家一户分散防控很难达到适时、快速、高效率的要求,专业化统防统治具有时间准、机械化、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把面上的机械和机防队、植保合作社组织起来,积极开展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工作,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赤霉病的整体防控水平和防控质量。
[1]梅爱中,钱爱林,崔劲松,等.东台市近年小麦赤霉病频发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J].福建稻麦科技,2015,33(1):44-46.
[2]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4):39-42.
[3]朱汉清,陈永明,林付根,等.2013年盐城地区麦子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872-1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