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韬 穆然 占静怡
摘 要:本文运用构式压制理论对古汉语中词性活用现象进行研究,提高了该理论的统一性和解释力,补充了汉语构式压制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这一空白。为古汉语演化理据的研究和构式语法的历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汉语;词类活用;构式压制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
1.引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当前认知语言学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而构式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又是构式语法中的热门话题。“压制”(Coercion)最初是计算语言学领域的术语, 构式语法兴起之后,这一术语被引入认知语言学领域,泛指语言形式和所表达的语义功能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构式压制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Goldberg,1995; Michaelis,2004;文旭,2005;沈家煊,2006;王寅,2011;施春宏,2015;雷冬平,2018等)。然而,據笔者查阅的文献来看,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现代汉语特殊短语或句式上,涉及古汉语压制现象的研究很少。文旭(2015)指出历时构式语法是语言研究的新范式,如何把它应用于汉语研究是未来构式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说明构式语法和构式压制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现代汉语,本文尝试运用构式压制理论对古汉语压制现象进行研究。本文语料均来自北大古汉语语料库。
2.古汉语中的压制现象及研究
Michaelis (2004: 51)指出当一个词项与它的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互不相容时,就会产生语义压制,使词项意义服从于构式义。构式压制是解决构式冲突和组配的关键,构式的信息冲突皆可基于语言使用者对概念内容的识解,通过压制或多重压制得到消解。本文将古汉语中的构式压制现象分为简单构式和特殊构式进行论述。
2.1简单构式压制
简单构式是指普通句式,如主谓结构(SV构式)和动宾结构(VO构式)的句式。
(1)SV构式
当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时,即受到整个句子结构的压制活用为动词。例如:
1)公宫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3)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
例句中 “火”、“冠”、和“洞”原本都是名词,处于谓语位置而用作动词。例1)中的“火”是“起火”的意思,例2)中的 “冠”义为“戴帽子”,例3)中“洞”义为“打洞”。根据构式压制的观点,例句中的名词“火”、“冠”、和“洞”本来不具备进入SV构式的条件,因为它们的词性不符合该构式的要求,然而在构式的作用下使它们在语义和功能上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即Goldberg(1995:238)提出的“构式对词项施压使其产生跟系统相关联的意义”,受到SV构式的压制后,发生了词性的转变,SV构式的配价要求各例句语法主语“公宫”、“许子”、和“一狼”之后应该跟随一个谓语动词,但是各例句中谓语位置由名词填补,违背了该SV构式的限制条件,为了解决该冲突从而统一解释为跟在SV构式主语之后的名词转变为动词充当句子谓语。
(2)VO构式
当名词或形容词进入该构式后,即被整体句式压制活用作动词。例如:
4)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5)曹子手剑而从之。(《左传·庄公十三年》)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7)吾被坚执锐, 赴强敌而死。 (《战国策·楚策一》)
例句4)、5)中“目”、“手”本是名词,例6)“亲”、“远”及例7)中的“坚”、“锐”是形容词,这些词本身不具备进入VO构式的条件。根据Michaelis的观点,这些词项与它们所进入的VO构式的句法环境在语义、词性和功能上互不相容时,出现了冲突的时候就产生了压制,使词项意义和词性服从于VO构式义受到压制后,发生了词性的转变,使得原本是名词例4)、5)中的“目”和“手”,形容词的例6)中的“亲”和“远”转变为动词,意义分别为“用目光示意”、“用手拿”,“亲近”、“远离”。例7)中的形容词“坚”和“锐”则转变为名词,意义分别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武器”。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无论是例4)、5)中的名词还是例6)中的形容词在VO构式的压制下都可以转变为动词的意义和功能,而例7)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在VO构式的压制下调整为名词的用法以解决该词项与整个构式产生的冲突,从而最终使得其整个句子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2.2 致使构式压制
致使构式,是由致使动词形成的句式结构,传统语法中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至关重要。王力(1980)定义使动用法为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用动宾结构来表达兼语式的内容。由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活用来的动词带上宾语,也都可以含有这种意义。本文借助于Goldberg(1995)的研究成果将古汉语中致使构式(Causative Constructions)分为两类:致使移动构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 和双及物句式 (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并在此基础上将致使移动构式进一步发展为致使移动/变化构式(Caused-motion/change Construction)。下面我们将结合古汉语实例来具体分析这类特殊构式的压制现象。
(1)致使-移动/变化构式压制
该构式中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如:
8)故远人不服,则修之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9)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10)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11)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武丁使诸侯朝见。)
以上所举例句中的“来”、“活”、“死”和“朝”本都是不及物动词., 应属一价动词,自身是不能携带宾语,不具备进入致使-移动/变化构式的条件,因为这些词项的语义和词性并不含有致使性的语义内容和功能。然而,当该动词进入该构式后,则产生了违背常规语法的不规范句,句义无法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王寅(2011)指出当动词语义和构式义不完全一致或相冲突时,构式常常会迫使动词改变语义特征以增加或减少论元数量。因此,例句中本为一价动词的“来”、“活”、“死”和“朝”在构式的压制下论元结构就发生了由一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的调整,词性变成可以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意义调整为“使……来”、“使……存活”、“使……死去”和“使……朝见”,具备了致使性词义,产生了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意义。
此外,除了不及物动词会受到该构式的压制之外,形容词和名词甚至数词在进入该构式之后同样会受到整体句式的压制作出适应性调整,词性变为致使动词,意义变为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或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产生相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12)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13)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
14)将曹爽我乎?(《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
15)士也阁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例句中的“绿”和“富”原本都是形容词,而例句中的“曹爽”本是表示人名的專用名词,“二三”是数词,但当它们进入致使-变化构式之后,在构式的压制下做出适应性调整,变为致使动词,分别译为“使……变绿”、“使……富有”、“使……成为曹爽”以及“使……二三(表示改变、反覆的意思)”。
(2)双及物构式压制
该构式即“NP致事+Vcausative +NP役事1+NP役事2”)构式,语义为NP致事致使NP役事1做了NP役事2。例如:
16)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17)太子帅师, 公衣之偏衣, 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
例句“饮赵盾酒”的“饮”、例17)中第一个“衣”和“佩”虽然本身是及物动词,宾语通常是饮用、穿着和佩戴的对象,而在例句中分别跟了双宾语“赵盾”、“酒”,“之”“偏衣”和“之”、“金玦”,使得词性和词义与整个句子构式产生了不兼容的冲突,为了达到消解冲突,使得该句义可人们被理解和接受,普通动词“饮”、“衣”和“佩”在整个句式的压制下调整为使动用法,意思变为“使赵盾饮酒”、“使太子穿上左右异色的偏衣”和“使太子佩戴上金玦”,从而使其句义变得通顺可接受。
3.小结
构式语法,既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正如开篇所提,对汉语语言演化和构式语法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在古汉语中相当普遍,本文尝试将研究视角统一在构式压制的理论框架下,研究发现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是构式中广义的“形”与“义”压制互动的结果。本文认为较于传统汉语语法,构式压制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强的理论统一性和解释力。关于古汉语中构式压制现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问题有待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Goldberg,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Michaelis, L.A.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 Spectual Coerc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 (2): 1-61.
[3]雷冬平. 程度副词“相当”形成的特殊路径[J]. 汉语学习. 2018(03):66-73.
[4]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施春宏. 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J].当代修辞学,2015(2): 12-28.
[6]王力. 《汉语史稿》[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73.
[7]王寅. "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机制[J].外国语,2011(3): 13-20.
[8]文旭. 左移位句式的认知解释[J].外国语, 2005(2): 45-52.
[9]文旭.《语言的认知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10]文旭, 杨坤. 构式语法研究的历时取向——历时构式语法论纲[J].中国外语,2015(1): 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