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洋洋
摘 要:“迷信”一词来源于何处?英文的“superstition”与汉语“迷信”有何区别?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迷信”一词进行中英文溯源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迷信;对比;中英文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
一、“迷信”一词溯源
(一)中文“迷信”概念
1.“迷信”定义
“迷信”的定义是什么?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迷信”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仰神仙鬼怪等不存在的事物,一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1]从意义指称层面看,“迷信”的这两种含义虽然在范围上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是指对民众信仰形态的一种批判。杨文全在《现代汉语》中提到:“词义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性意义,一是附属意义。其中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附属意义是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各种色彩义。”[2]“迷信”一词,兼具理性意义与色彩意义,其包含了对事物否定的感情态度。
2.“迷信”的可能来源
笔者在整理前人资料时发现,对于“迷信”一词,人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迷信”一词为汉语本土语汇;一则认为该词属于外来词,而持外来词观点的又分为两派,一派提出“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而另一派却主张“迷信”是转译自日本的西方概念。
关于第一种看法,沈洁在《“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指出,“迷信”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一篇墓志铭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3]此处“迷信”一词是用于形容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汉语大词典对“迷信”的定义。但遗憾的是,自唐代以后,一直到19世纪末,“迷信”一词似乎很少出现在文本之中,人们至今未找到实例,这让持本土语汇观点的研究失色不少。杨文全在《古今词汇的演变》中提到,有些古语词,因为意义太狭窄,后来又不进行引申,只有渐趋于消灭了。[4]笔者以为,“迷信”一词在唐代以后的不常见,可能与其词义的过于狭窄有关。
持“迷信”一词属于佛教外来词这一观点的人着实不少。朱越利在《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中提出,“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经典,指不能正确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义理的人和充满贪心、怨恨心及痴迷心的人。蒋劲松、杨新宇说,佛教自古就是反对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因此,作为佛教反对的对象,“迷信”一词最初由佛教提出。[5]但可惜的是,他们并未给出证明。
相较于前两种观点,认为“迷信”一词是由日本转译这一看法的人数量更多,且对此的研究颇为丰富。早在20世纪30年代,江绍原先生就在《中国礼俗迷信》中对“迷信”一词进行了分析,他将“迷信”与“科学”对立,指出“迷信”应包括“宗教”和“法术”两方面。但是却并没有直接说“迷信”是一个日语借词,只含蓄地提出我们对“迷信”一词的使用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6]沈洁在对“迷信”一词的追溯中,发现“迷信”一词在近代以来的最早表达出现于1897年的《论欧洲现情》和《外洋商务巵言》两文中。其中说道:“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士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7]文中提到的“迷信”一词,与“宗教”连用,指代同理性对立的信仰领域和心理状态,词性是动词,色彩意义上属于中性义。20世纪以后,“迷信”一词用法不断变化,由彰显道德关怀到对比中西方文化优劣再到批判民众信仰世界,“迷信”一词的多元指称在不断变化的时势话语中发生着意义的转换。
(二)“superstition”概念
1.定义“superstition”
“迷信”的英文表达是“superstition”,维基百科在解释“superstition”一词时,称其是一个贬义词,指任何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信仰或行为。此外,“superstition”还经常被用来指代一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信奉的宗教,而不管当时盛行的宗教是否包含所谓的迷信。此外,它也被用于指代关于运气、预言和某些灵性存在的信仰和实践,特别是可以通过特定(显然)不相关的先前事件来预测未来事件的信念。[8]
2.“superstition”溯源
“Superstition”作为英语名词最早出现在15世纪,出现于Friar Daw的回复中。英语中的“superstition”是仿照法国早期的“迷信”一词而来的,而法语单词则延续了拉丁语中的“迷信”一词。[9]
“Superstition”先后与“宗教”、“理性”、“科学”相关。新柏拉图主义者最早提出“superstition”,并用其指代不正确的信仰;基督教神学体系建立之后,在与异族的接触下,“superstition”被用来专指非基督教信仰。到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延续了天主教区分正统信仰和迷信的传统。而这一阶段,科学开始传播,对理性的追求使得宗教与科学互相对立,近代科学开始质疑迷信与宗教。[10]20世纪20年代,在科学的强压之下,宗教被归入“superstition”之列。从以上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superstition”一开始指区别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后来伴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它也指代连同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信仰。[11]
二、中英文“迷信”概念对比
(一)中英文“迷信”概念之同
从词语产生背景而言,西方的“superstition”和近代中国的“迷信”概念,都出现于异族相遇的背景之下,属于文化碰撞问题。[12]其次,英文的“superstition”与中国近代的“迷信”一词在演变过程上大致相似,都经历了由外文转译,然后在本土环境下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意义层面分析,近代的“迷信”概念与“superstition”都泛指“信仰崇拜”,涉及到對异教的批判,且二者词义的改变与“宗教”、“科学”有关。此外,不论是英文的“superstition”,还是近代中国的“迷信”一词,其词义的转换都是线性历史观在语言上的表达。
(二)中英文“迷信”概念之异
内涵所指和变化不同。英文中“superstition”的含义大致经历了:“不正确的信仰”——“非基督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信仰”这三种变化;而近代中国的“迷信”一词,由彰显道德关怀到对比中西方文化优劣再到批判民众信仰世界。且近代中国的“迷信”一词在色彩义上是从褒义到中性再转为贬义,从这点来看,也异于“superstition”。
词义背后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别。“superstition”含义的变化,呈现出西方基督教与理性、科学的碰撞;而近代中国“迷信”一词的内涵转换,不仅涉及到了对宗教信仰的判定,也拓展到了革命话语的范畴,其范围包括儒家伦理、宗教、帝制、民间信仰和风俗等等,[13]甚至到后来凡是与传统有关的东西全被视为“迷信”。近代中国的“迷信”一词,成为了精英分子批判民间信仰的一个概念工具。也就是说,“迷信”一词从批判异教到批判民间信仰再发展为批判中国的国民性。[14]在“迷信”表述的年代里,其知识谱系的意义转换,反映了20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一套新的话语体系。[15]
三、关于“迷信”一词的思考
在前文对“迷信”一词的追溯中,笔者总结了其可能的几种起源,而关于第一种观点,即认为“迷信”为本土词汇,笔者以为虽然近代“迷信”词义与唐代时早已大不相同,且在唐代至清末这一时期,我们也暂时未能找到“迷信”一词作为本土语汇演变的证据,但这却并不能成为否定其为本土词的实锤。而且,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外来词”呢?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说:“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16]但是当出现例如“迷信”这种,用本已存在的古汉语词汇,来指称外来含义的情况时,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区分本土词和外来词?还是说我们只需包容性地将其看作一个词语意义的扩大?这是笔者还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1.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 :817.
[2]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17.
[3]转引自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J].史林, 2006(2):30-44.
[4]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39.
[5]转引自何昭旭.“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J].语言与文学, 2012(2):99.
[6]转引自吴银玲.“迷信”何为?——读江绍原《民俗与迷信》有感[J].西北民族研究, 2009(2):211-217.
[7]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J].史林, 2006(2):30-44.
[8]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erstition
[9]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erstition
[10]宋红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5(3):106-112.
[11]宋红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5(3):106-112.
[12]宋紅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5(3):106-112.
[13]宋红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5(3):106-112.
[14]宋红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5(3):106-112
[15]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J].史林, 2006(2):30-44.
[1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0.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erstition
中文文献:
[1]范冬敏.萨满教由“迷信”到“民族文化”身份之变[J].黑龙江史志, 2013(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何昭旭.“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J].语言与文学, 2012(2).
[4]李霞.英语谚语中的迷信内容及翻译[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7(4).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1.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
[6]宋红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思想战线, 2009, 35(3).
[7]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J].史林, 2006(2).
[8]陶思炎.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 1998(3).
[9]吴慧颖.“封建迷信”与“迷信”辨析[J].湖南社会科学, 1989(5).
[10]吴银玲.“迷信”何为?——读江绍原《民俗与迷信》有感[J].西北民族研究, 2009(2).
[11]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2]余小华.谈谈“迷信”[J].佛教文化,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