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农产品防治技术原则。
2 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主要虫害有蚜虫、负泥虫、皮蓟马。
2.1麦蚜
2.1.1为害特点
以成蚜、若蚜在叶背或嫩茎群集吸食植株汁液。嫩叶与生长点被害后,叶片蜷缩,瓜田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造成严重减产。
2.1.2发生规律
蚜虫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气候干旱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迁飞。在10℃~30℃范围内均可繁殖,其中16℃~22℃最适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对银灰色有忌避习性。高温高湿对瓜蚜繁殖不力,当日平均气温达到25℃以上时,平均相对湿度>75%,发育繁殖受到抑制。
2.1.3防治方法
2.1.3.1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浇水;施用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避免使用未腐熟粪肥,以免把虫源带入田间;优化农田生态条件,铲除地头、沟边杂草,降低蚜虫越冬基数。
2.1.3.2物理防治
选用30cm×20cm的黄色板诱杀蚜虫,悬挂在植株上方20cm处,以悬挂30块/667m2~35块/667m2黄板为宜。
2.1.3.3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等蚜虫天敌。
2.1.3.4药剂防治
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6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d~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收获前5d~7d停止用药。
2.2负泥虫
2.2.1为害特点
成虫、幼虫均为害小麦,以幼虫为害为主。成虫沿叶脉啃食叶肉,成白条状,不食下表皮,幼虫钻入新叶内舔食叶肉,叶面出现宽白条状食痕,造成叶面枯焦。
2.2.2发生规律
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开始聚集在杂草上,后来成虫则转移到麦田嫩叶上为害叶片,沿叶脉纵向取食叶肉。幼虫6月中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发期,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
2.2.3防治方法
2.2.3.1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浇水;施用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避免使用未腐熟粪肥,以免把虫源带入田间;优化农田生态条件,铲除地头、渠沟边杂草,降低蚜虫越冬基数。
2.2.3.2物理人工防治
诱捕早春出蛰活动的成虫。可在院内按一定距离投放废笋,一般上午8时~9时投撒,下午1时~2时收集捕杀。幼虫活动性差,爬行缓慢,成虫在清晨也很少飞翔,在其捕食为害时极易扑捉,利用成虫的假死性用网虫扑杀效果也较好。
2.2.3.3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弯尾姬蜂。捕食性天敌,如蟑螂,卵盛期还可见各种瓢虫以负泥虫卵为食。动物天敌,如蜘蛛、麻雀、鸡都可以取食负泥虫。
2.2.3.4化学防治
成虫大量产卵前,或幼虫三龄前及时喷药,可用2.5%三,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进行喷雾。
2.3皮蓟马
2.3.1为害特点
小麦皮蓟马危害小麦花器,灌浆乳熟时吸食麦粒浆液,使麦粒灌浆不饱满,严重时麦粒空秕。还可为害麦穗的护颖和外颖,颖片受害后皱缩、枯萎、发黄、发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極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烂、腐败。
2.3.2发生规律
小麦皮蓟马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麦茬、麦根及晒场地下10cm处越冬,日平均温度8℃时开始活动,约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大批成虫飞至麦株,在上部叶片内侧、叶耳、叶舌处吸食液汁,逐渐从旗叶叶鞘顶部或叶鞘裂缝处侵入尚未抽出的麦穗,破坏花器,一旗叶内有时可群集数十至数百头成虫,当穗头抽出后,成虫又飞至未抽出及半抽出的麦穗内,成虫为害及产卵时间仅2d~3d。成虫羽化后7d~15d开始产卵,多为不规则的卵块,被胶质粘固,卵块的部位较固定,多产在麦穗上的小穗基部和护颖的尖端内侧。幼虫在?6月上中旬小麦灌浆期,为害最盛。7月上中旬陆续离开麦穗停止为害。小麦皮蓟马的发生程度与前作及邻作有关,凡连作麦田或邻作也是麦田,则发生重。另与小麦生育期有关,抽穗期越晚为害越重,反之则轻。一般早熟品种受害比晚熟品种轻,春麦比冬麦受害重。
2.3.3防治方法
2.3.3.1农业防治
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适时早播;清除杂草,浅耕灭茬,消灭蓟马寄主。秋后及时进行深耕,压低越冬虫源。清除晒场周围杂草,破坏越冬场所。
2.3.3.2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草坪中天敌种类繁多,都可捕食小麦皮蓟马,故应注意合理科学用药,以利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2.3.3.3化学防治
在孕穗末期后10d左右,即小麦扬花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三氟氯氢菊酯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