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巧

2018-02-04 07:47柳海波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24期
关键词:黑粉病抗病性孢子

柳海波

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蜀黍黑粉菌,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米“乌霉”,群众称之为长“蘑菇”。瘿,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

1.发病原因

1.1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推广玉米品种抗病性差,发病趋重。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抗病;硬粒型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雌穗的苞叶厚、长、紧密的较抗病,反之包不紧的较易感病。

1.2田间管理 种植密度过大,据调查,田间密度超过9万株/hm2的地块,病株率最高可达40%;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等,多年连作田土壤积累了大量病菌,这是严重发病的关键条件,都会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严重。

2.发生规律

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吲哚乙酸,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可不断引起再侵染。在抽穗期前后30 d内是玉米瘤黑粉病的盛发期,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常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变弱,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易于结露,以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雌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玉米瘤黑粉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玉米黑粉菌属。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直径为2~8 μm,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6 ℃,最高为35~38 ℃,最低为5~10 ℃。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无色纺锤形的担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浸染源,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也是初次浸染源之一,初侵染来源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心叶叶旋内。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

3.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尚无玉米瘤黑粉病免疫品种,但自交系和杂交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利用抗黑粉病自交系材料,配制杂交种用于生产。

3.2农业防治

(1)合理密植,依据品种特性,科学留苗,早熟品种为6.75万~7.50万株/hm2,中熟品种为6.00万~6.75万株/hm2,晚熟品种为5.25万~6.00万株/hm2。(2)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拔除并深埋,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离田间深埋,后期及早割除菌瘿。(3)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应按照土壤养分的情况,合理配方施肥,缺乏磷、钾肥的土壤应及时补充磷、钾肥料,适量施用含锌、硼的微肥。(4)减少初侵染源,病田实行3~4年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3.3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可用0.2%硫酸铜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活力。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的药量拌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30%的用药量拌种。玉米瘤黑粉病传播的途径是种子、土壤和带菌粪肥,可逐步推广包衣种子,提高包衣质量,对带菌种子,可用杀菌剂处理。(2)喷药预防。若在营养生长期发生病害,可玉米抽雄前10 d左右,用50%可湿性福美双500~800倍液,或0.3°Bé石硫合剂,或15%三唑酮可湿粉剂900~1 200 g/hm2对水750~900 kg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同时,要加强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等害虫的防治,减少伤口。

猜你喜欢
黑粉病抗病性孢子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制作孢子印
石头里的孢子花粉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北疆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
一氧化氮参与水杨酸诱导的采后番茄果实抗病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