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涛
1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介绍
大肠杆菌是一种自然界的常在菌,且分布的地点较多,且能够在动物的體表、口腔、粪便等处存在,大肠杆菌的形状为两端钝圆,且不同的种类周身生长着鞭毛,促使其自行运动,这使得动物感染大肠杆菌病的几率增大。春季与冬季为该病的高发季节,春季与冬季的青菜、绿色植物资料严重缺乏,导致母羊的奶水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了羔羊的身体素质,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大肠杆菌存在于羊圈、养身体中,一些羔羊在刚出生时,还没来得及吃到母乳,便感染了大肠杆菌病,对羔羊的健康情况造成严重影响。
羔羊在感染大肠杆菌病后会出现顽固性的下痢,最后造成羊群在放牧过程中出现死亡,亦或是发病较慢的羔羊会在放牧时落在羊群后方,出现萎靡、呆滞、呼吸困难等情况,口鼻处会流出透明的黏液。羔羊感染大肠杆菌病死亡后会出现腹部胀气、肛门突出等情况,且通常显现病症后会在1到12小时之内死亡。
2.规模化养羊场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规模化的养羊场中羊群数量庞大,一经发现死亡病例时,应及时检查并明确死因,确保羊群的健康安全。因此,大肠杆菌病的检测与诊断,可以通过采取羊的心头血和肝组织位置,制成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很容易观察到大肠杆菌,便可以确诊羊的死亡原因,并做好防治措施。之所以要对羊的死亡诊断透彻,是因为大肠杆菌病与羊快疫和猝狙的外观病症十分相似,而大肠杆菌病的死亡容易引起羊群的高发感染,因此要明确诊断羊的死因。并实施明确的治疗方案。
3.规模化养羊场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羔羊的大肠杆菌病根据感染部位与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败血型与肠道型。由此,不同的发病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方式。
3.1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败血型病症的羔羊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侵入到血液和组织液中,由于羔羊的自身血液温度环境较为适宜,从而为大肠杆菌提供生存环境并产生大量毒素,这时,血液的流通会带动毒素的流动,造成羔羊全身血液的含毒性。以此,羔羊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走路不顺畅等情况,这种病症显现后,一般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一天。因此决定了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的救治要及时,采取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土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类药物,能够更加快速的达到治疗效果。另一方面,羔羊出生的时间短,胃中的微生物系统还没有达到平衡,口服药物时要注意是否会与羔羊胃中的微生物菌群发生作用,造成对羔羊的胃部平衡破坏,因此,当羔羊出现大肠杆菌病症状时,应及时补充液盐或加入糖的盐水,喂给羔羊服用,调理羔羊胃肠功能。
因此,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的出现,主要是对羊的血液与组织系统造成破坏,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并通过注射药物提高药物的扩散速度,如此治疗该病的见效速度才能加快。保障羔羊的健康成长。
3.2肠道性型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肠道型大肠杆菌病的易感染者为出生不到一周的羔羊,这一时期的羔羊免疫力较差,接触到母羊身体上以及羊圈内的大肠杆菌时没有抵抗力,会出现精神萎靡、下痢、吃奶较少甚至不吃的状况,其粪便会逐渐变成灰色,粪便内含未消化物,发出恶臭的味道。肠道型大肠杆菌病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便会死亡,从而当发生肠道型大肠杆菌病感染时,会造成羔羊刚出生后相继死亡的现象,造成养羊场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这要求养羊场人员及时观察羔羊出生后的状态,如若出现脱水、下痢、眼睛粘膜苍白、尾巴被粪便沾染的现象,要及时进行医治。
肠道型大肠杆菌病的感染主要以口服抗生素药物为主,由于肠道型病症的大肠杆菌主要密集分布在羔羊的肠胃、消化道内,口服抗生素药物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使抗生素接触到大肠杆菌的办法,且出生一周的羔羊胃中还未生成太多益生菌定值,这时抗生素对羔羊胃部的平衡破坏不大,可选用水溶性较好的药物,混合到水中灌入羔羊胃中,可有效治疗此种类型的大肠杆菌病。要求养羊场人员对刚出生的羔羊进行一周的紧密观察,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灌输药物,可有效医治该类疾病。且羔羊恢复后不会受到药物影响。
3.3要保证羔羊大肠杆菌病治疗的及时性
从大肠杆菌的发病类型来看,无论是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对羔羊的血液与组织液造成病毒性的破坏还是肠道型大肠杆菌对出生不到一周的羔羊的危害,在显现症状后,羔羊的存活时间会大大降低,一般发病后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这导致羔羊的死亡率提高,对养羊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方面当羊群大面积爆发该病时,应用福尔马林液做应急预防注射工作,可以有效控制羊群疫情。
另一方面,要保持对羔羊的观察,一经发现异常,及时根据羔羊的各种症状确诊羔羊的病症,针对大肠杆菌病做出及时、准确、高效的治疗。另外,当羔羊出现神经类的症状时,标明其大肠杆菌病已经进入晚期,治愈的概率极小。做好羔羊的治疗与防范工作,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控制羔羊疫情发展。促进养羊场经济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