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杰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之首。全省各种组织形式生产大豆单产相差较大,黑龙江农垦系统种植大豆平均亩产175kg,农垦系统大豆亩产约比地方合作社高15kg,而农民散户大豆亩产又比合作社低约25kg,主要是整体标准化栽培水平和技术到位率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机械化差异
农垦系统与地方组织形式差异体现为半军事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有利于机械作业的统一进行,保证了技术实施的标准化程度和先进科技到位率。
(一)整地质量差异
农垦已经建立起了以大机械深松为主体,翻、耙、旋、起、压相结合的秋季耕整地习惯,农垦土地可以做到隔年全部深松深翻,合作社隔年深松深翻达到85%,农民散户比例很低。相比于合作社和农户无深松基础的“春整地”,“秋整地”实施深松联合整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加深耕层;二是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保持土壤有机质,提高水、肥、气、热的连通性,增强土壤蓄水保墒;三是增强作物抗逆(抗旱、抗涝、抗倒)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优势,解决了制约大豆良好生育的土壤环境。
(二)播种质量差异
农场基本已经普及大型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或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加之机手作业水平较高,可以一次完成开沟、精量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播种质量、高保苗效果好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农户自用“小机械”无法达到标准垄栽培模式标准化播种要求。
二、栽培技术模式和轮作体系差异
农垦系统能够提前规划好下一年种植计划并确定栽培模式,而且保证不同作物轮作,提升地力。
(一)栽培技术模式差异
农垦以110cm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为主,少部分农业合作社和农户采用大垄密栽培模式,大部分还是常规垄垄三栽培模式或标准垄窄行密植模式。110cm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创造了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据海伦市调查,大垄比常规垄每平方米多5株,单位土地面积平均密度可增加20%以上;二是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加合理,降低行距、增加株距既保证了垄间通风,又提升了垄内通风透光,找到了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的平衡点,增加了单位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作用的效果;三是由于各项标准实施到位大垄栽培抗旱耐涝、保墒、增温、抗倒伏能力均强于标准垄栽培模式。
(二)轮作模式差異
农垦已经建立了以米豆,米豆麦,米豆杂为主,相对完善的轮作体系,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秋整地,以大机械深松为主体,秋季翻、耙、旋、起、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方式。除北部山区外合作社轮作倒茬的比例远低于农垦,农户更是以连作,重茬为主,轮作体系不完善。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对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品种差异
从品种选择上来看,农场有专业的农业科技团队,可以根据合理的品种布局,选择最适宜的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且品种调整及时,规避了因选种带来的减产风险。农户在品种选择始终存在一定盲目性,主要靠“听说”、“经验”及经销商“推荐”,有几率选择不适宜的品种,产量得不到保证。
在品种质量方面,农垦和合作社之间差异不大,都可以与种子企业或大型经销商直接洽谈,基本可以做到统一购种,可靠的种子来源保证了种子质量。农户采购种子形式多样,非正规渠道购种或自留种的农户,种子质量无法保证,影响产量。
四、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差异
农垦农业投入品利用率高于合作社和农户,主要表现为:一是农垦基本可以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远高于合作社和农户,保证了施肥时期及时,氮磷钾比例适宜;农场施用复合肥比例高于合作社和农户,复合肥养分含量均匀,颗粒大小一致,使大豆接受营养元素更加均匀、整齐度好;另外,农垦对耕地保护的认识程度较高,农民用地不养地倾向比较严重,除化肥外大多用菌剂,合作社菌剂和肥料各占一半,农民散户基本不用菌剂。二是农药使用方面,农垦能够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并根据预测预报情况和田间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防治。三是农垦施肥机具和药械采用GPS定位系统,肥料口、喷头体报警系统,基本杜绝重施、漏施、施肥药不匀、喷头“跑、冒、滴、漏”等问题。
五、收获水平差异
农场虽然耕地面积较大但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和配套农具数量多远多于地方,部分合作社和农户要等到农场收获完成后租赁农场机械进行收获作业,错过了最佳收获时期无法保证颗粒归仓。
综上所述,农垦大豆生产具有机械作业质量高、科技贡献率高、标准化水平高等三大优势,保证其单产高于合作社和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