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明
中药材是我国中医体系的基础,随着近些年中医的逐渐复苏,中医药种植、生产、流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种植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市场。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以客户为中心,中药材种植企业需要与中成药生产和营销企业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已经成为中药材种植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我国中医药体系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中药材种植企业面临的发展风险
1.1 中药材质量问题
我国中药材传统流通方式是农户种植、采集后进入市场售卖,由于单一农户的种植方法、种子质量不同,导致进入市场售卖的中药材不仅数量少、品种不同,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从农户手中收集中药材的种植企业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于中药材质量的要求,市场竞争力有限。
1.2 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
中药材属于农产品的一种,同样受到市场采买价格的影响,若前一年中药材质量较差,企业收购价格较低,会严重打击农户的种植兴致,导致第二年中药材市场数量大幅度缩水,中药材收购价格被迫提高,会重新刺激农户种植中药材,第三年中药材数量上升,价格又开始回落,且不同年度的降雨、光照都会影响中药材数量和质量,如此一来中药材的价格常年处于波动状态,给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高了中药材种植企业的发展风险。
1.3 中药材流通成本问题
中药材的市场流通主要依托中药材主产地及其周边的集散地,这种流通模式导致企业收购药材、销售药材需要长距离的运输,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且由于集散市场的分散导致中药材流通时间延长,企业资金回收时间延长,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数量增多,提高了中药材种植企业的财务风险。
1.4 中药材种植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我国中药材企业普遍存在体量小、抗市场风险冲击能力弱的问题,以甘肃为例,甘肃是中药材产出大省,然而甘肃省内却没有大型的中药材企业,分散的、零散的中小型企业常年面临技术、融资、产能、市场问题的困扰,很难形成产业优势,限制了甘肃省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2. 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中药材种植企业的发展模式
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以市场为基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推动、限制、优胜劣汰等作用,是非常适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体系进入中药材市场,可以有效对既有混乱、力量分散的中药材市场进行梳理和优化,中药材种植企业应当抓住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点,从药材收购入手进行发展优化。
2.1 优化中药材质量
传统的从农户手中收购药材的模式中,中药材种植企业并未能完全兑付“种植”功能,受到农户种植水平、当年度水文光照条件限制较大,对于提高中药材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份额有较大限制,因此中药材种植企业应当将药材的种植和生产抓在手中。企业与中药材产地农户签订合同,约定中药材质量、农残、药残和收购数量、收购价格,由企业提供种子、肥料、种植技术,这种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优秀的中药材资源,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当前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窘境,实现中药材产业整体的产能扩大。
2.2 降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
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还能够有效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的波动,稳定农户种植中药材的数量,避免农户因市场價格的刺激而盲目减少或增加种植量,有助于企业降低中药材收购成本,帮助企业将节省下的收购成本用于药材筛选、分装、贮存、运输等方面,帮助企业间接提高经济效益。中药材种植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产物,通过线上交流降低无效中药材运输流通浪费的时间,提高中药材交易效率,缩短资金回收时间间隔,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3 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
中药材种植企业应当改变中药材筛选、分装、贮存、运输的模式,依靠专业的、高科技仪器确定中药材的质量、药残、农残,使中药材质量和残留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利用清洁、卫生、科学的分装设备对药材进行包装,利用温度、湿度适宜的贮存仓库和运输车辆对药材进行存储和销售,避免中药材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出现药性降低、丧失甚至药材整体变质的现象,有效降低中药材种植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为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中药材种植企业扩大产能、提高抗市场风险冲击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用户口碑提供辅助力量。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体系是新兴的管理模式,对我国中药材种植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中药材种植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又因为属于农业产业范围内,对气候、土壤条件依赖性较大,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集约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抗市场冲击能力,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