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发
摘 要:草原是畜牧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坚持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高。本文分析了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强化理念认识、争取资金支持、扩大宣传教育以及加强有效防治等角度,针对新时期如何促进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有效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草原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2238
1 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下,以牛、羊、马等为代表的畜牧才能够得以健康成长,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优良的草原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有效防范、抵御自然灾害对于畜牧业与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由于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对畜牧业与人类生存都有着诸多积极作用,所以完善草原建设,加大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必不可少的[1]。
2 新时期促进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理念认识
要想切实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前提便是从理念层面树立正确认识。运用科学思维与措施落实草原规划,在推动草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兼顾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协调统一。从农牧局角度出发,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开展的退牧还草等草原治理项目建设要求,运用科学手段提升生态保护具体操作的实效性,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治理规划,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推进。例如针对如何解决过度放牧问题,可采用修建暖棚的措施,引导牧民完成畜牧转移,降低草地放牧牲畜密度、缓解放牧压力,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2.2 争取资金支持
在科学理念先行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草原建设。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发展状况,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利用分类指导方式针对退化草场进行有效治理,提高人工草场的建设与覆盖面积,调节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还应当彻底扭转传统生产方式与经营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生产方式,以此实现对传统落后放牧方式的革新与完善。农牧局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牧民的监督指导,定期进行巡视检查,运用科学生产方式提升牧业生产水平,督促牧民依照国家与地区的相关规定,合理运用增草、减畜等方式调节草原生态环境,推广舍饲圈养方式减轻草场压力,推动牲畜养殖与草原生态的协同发展。
2.3 扩大宣传教育
我国长久以来遵循着粗放式的传统畜牧方式,牧民缺乏先进理念引导与教育,致使畜牧发展产生迟滞性问题。因此,应当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响应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广科学畜牧方法与教育工作。相关农牧业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思维观念与认知水平,同时也引导牧民积极参与,提高草原生态知识、草原利用规律以及科学养殖方法的教育与推广力度,完善牧民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其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将生态效益提升到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关注程度上,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还应当积极采用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以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为核心,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作为具体执行切入点,根据草原分布状况、气候变化因素、植被覆盖面积以及草场破坏程度等综合因素,采取以草兴木等措施,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致力于发展绿色、生态、精细、集约化的草原畜牧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2.4 加强有效防治
蛇虫鼠害凭借其较强的适应能力与繁殖能力,也是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着重加强针对草原蛇虫鼠害分布情况的调查工作,完善对于草原蛇虫鼠害具体情况的检查与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灾害产生的迹象与诱因,提升预报与预测的效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将蛇虫鼠害对于草原造成的破坏降至最低。相关部门还应当利用生物化学手段研发生物制剂,在灾害高发季节时段内集中进行生物制剂的喷洒,降低草原蛇虫鼠害的发生概率、避免灾害进一步蔓延。还可以通过养殖鸡鸭等动物,借助生物方法防治蝗虫,从而改善草原植被质量,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3 结论
我国一直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当下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更应当提高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结合实际状况进行具体落实与方法创新,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力度,推动畜牧业经济效益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荣,杨在荣,贾雨川.关于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