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的典型剖析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绿”为例

2018-02-04 21:07张义丰张吉福马安全苏智尹海斌赵晓宁信忠保穆松林秦伟山
中国生态文明 2018年3期
关键词:县域绿色生态

□ 张义丰 张吉福 马安全 苏智 尹海斌 赵晓宁 信忠保 穆松林 秦伟山

编者按

山西省左云县是资源型地区,近年来面临着生态安全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左云提出了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模式——“左云绿”。可以说,“左云绿”是对资源型县域绿色发展的积极探索,重点在于破解制约经济转型的深层次问题——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左云绿”能为资源型县域提供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们不妨简单归纳一下。

一、绿色发展由理念向实践,不能只靠政府,而是政府、社会和个人三元主体,都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政府的贡献在于转变理念,在于做好规划,在于创新机制,在于平衡利益。

二、左云的成绩,不是简单增加绿化率,而是生态优先、系统推进。“左云绿”是一个综合的绿色系统,一套综合城乡体系,一种县域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主体,以生态与环境动态平衡为依托,以绿色经济为命脉,以社会环境和谐宜居为保障。一言以蔽之,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置于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

三、左云的产业发展,不是号称绿色生态,而是实打实的生态经济。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可持续,是左云的战略。县域绿色产业协同机制,是实现“左云绿”的核心机制。一是县域产业绿色资源整合。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资源重构和组合,为区域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二是按照区域绿色产业的关联度,集聚相应的产业,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形成新型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三是完善县域绿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四、“左云绿”的实现,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开放包容。借助中科院与大同市的院地合作契机,由中科院专家组编制了《左云县圣水河沟域生态文明发展规划》,为沟域经济在左云县的落地创造了条件;切实建好项目储备库和项目建设库,最大限度撬动投资;整合好、利用好左云的人才辈出,充分发挥其对激活、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作用;等等。实践证明,一部重要规划和一个重大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的引入,不仅可以拉动相关投资,甚至足以改变一个县域的竞争格局;一个领军型企业的进入,不仅能引来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聚集,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县域的主导产业。

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我国现有 2853 个县级区域单位,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占 71%,GDP 总量超过全国的 50%。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县域经济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县域经济活则全国活,县域经济强则全国强。提升我国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基础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主体、关键环节和主战场,是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空间核心,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县域经济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基础平台,没有县域绿色发展的突破性进展,就没有全国五大发展的整体性进步[1]。

为了探索我国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和立地条件下县域特色的发挥,我们选择山西左云县作为案例,对其沟域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模式——“左云绿”。

“左云绿”的建设,是针对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积极探索,重点在于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在此,我们对“左云绿”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为县域绿色发展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

一、左云县资源与环境背景

左云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毛乌素沙漠的南部边缘,是森林向草原过渡、半沙化区向沙漠区过渡、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全县总面积约1314.2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0.84%,下辖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

1.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

左云县整体属于贫水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全县水资源总量仅763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4226万立方米,分别占大同市总量的5.3%和4.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9.7毫米,蒸发量为1847.8毫米,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全县共7条河流水系,归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十里河是主要河道,境内全长215.15 千米,流域面积930平方公里。长期以来,由于煤炭开采过度,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水系大部分断流。夏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春秋两季黄风蔽日,冬季漫长寒冷,生态环境十分恶劣[2]。

2.水土流失严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左云县地处塞北高原,是内蒙古风沙输送京津地区的重要通道,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根据《左云县2009年统计公报》,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01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7%。水土流失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就人为因素而言,煤炭开采,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水土流失加剧,直接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能力减弱。

3.地貌类型丰富,土地贫脊

左云县位于大同地区断陷盆地沉降带西北边缘,县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土地贫脊、干旱少雨,全年无霜期不足120天,恶劣的自然环境增加了左云生态建设的难度。

二、“左云绿”发展阶段分析

左云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和农牧过渡带,山区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6%。北魏时期,是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的森林世界。由于历代战乱破坏和过度砍伐,到20世纪40年代,全县仅有残次林340多亩,零星树15万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左云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近些年来,当地充分发挥地广煤多优势,坚持“开发地下黑色宝库,建设地上绿色银行”的战略方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左云绿”,可以归纳为5个发展时期。

1.1978~1985年三北防护林建设

左云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三北防护林”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确定了集体造林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建立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共计营造防护林20多万亩,全县林业面积基本恢复。

2. 1986~1996年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

左云县紧紧围绕国家“增资源、増活力、增效益”和“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总目标,将绿化建设重点放在提髙流域、进军荒山、绿化四旁、美化村庄上,实施“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高质量高效造林近3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48%以上,一举跨入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先进县和山西省林业先进县行列。

3. 1997~2000年援助造林

植树造林作为左云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得到世界银行和德国政府经济和技术援助,打开了“左云绿”建设前所未有的局面。县委、县政府实行“按规划设计,按设计实施,按项目投资,按工程管理”的工程造林方法,每年完成3万亩人工造林,合计9万亩,至2000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62万亩。

4. 2001~2008年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省级六大工程、县级重点造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左云绿”建设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先后完成植树造林58万亩多,其中人工造林17万多亩,人工飞播造林10万多亩,封山育林15万多亩,退耕还林16.66万亩,全县林地达到8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29.8%提高到现在的43.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5%,先后跻身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和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

5. 2009~2017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左云县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打造县城园林绿化工程,形成以县环城公园、文化广场、休闲广场为片,庭院小区绿化为点,城镇道路绿化为线,环城绿化带为面的县城绿化新格局。至2014年底,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4.5%,绿地率达到30.0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平方米/人[3]。

三、“左云绿”的建设成果

目前,左云县林木覆盖率已达45%以上,位居山西省前列[4]。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探索、总结中,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造林绿化机制。对于左云这座地处塞北高原的县城来说,播绿护绿正在成为左云人共同的愿望和行动。

1.新中国建国以来绿化建设成果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云是一个风沙漫卷、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面对重重困难,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坚持不懈抓造林,同绘蓝图绿化左云。目前,全县建成万亩以上工程13处,森林公园4处,湿地公园1处,生态廊道500多公里,标准化园林村85个,育苗基地20个,基本形成了“网带片点相结合,整体绿化创一流”的生态林业体系大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现代生态林业的新路。

2.绿化建设效益突出

“十二五”以来,左云县确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大打绿色生态牌,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在抓好山上治本的同时,左云把造林绿化的重点转向城边、村边、路边、工矿企业周边,高标准绿化主要通道,全方位打造生态景区,集中建设了一批园林式标准化新农村,逐步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增绿、增色,成林、成景,“点、线、面”结合的森林景观,形成生态旅游资源[5]。

左云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性防沙固沙绿色屏障基本构成,林木覆盖率和蓄水保土能力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发展。全县累计生态治理面积8.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以前的 31.40 %增加到现在的43.30 %,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3天。八级大风天数由2000年的14天减少到2010年的8天,沙尘暴天气由2000年的5天减少到2010年的 2 天。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 2478 元,提高到2010年的4359元。

四、“左云绿”的科学内涵

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需要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呼唤绿色发展的实践,由理念向实践转变的关键,是在政府、社会、个人三元主体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追寻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以追求文明诗意的存在为内容、以实现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的绿色生活方式。

1.“左云绿”是一个综合的绿色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以生态与环境动态平衡为依托、以绿色经济发展持续高效为命脉、以社会环境和谐宜居为保障,经济发展持续高效、资源利用节能高效、社会环境和谐宜居、公共系统有效支撑为标志的综合城乡体系;是一种旨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生态、宜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县域发展模式。

2.“左云绿”不仅是增加绿化率,还是由“人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公共支撑系统”共同构成的复合绿色系统,更是一种兼具持续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节能环保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谐宜居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强而有力的公共支撑系统的良性运行机制。

3.“左云绿”是健康的代名词,鲜活而有生命力,和谐多样、有差异而公正。一是健康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二者齐头并进,缺一不可;三是绿色发展的主题最终要求所有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可持续化、生态化。

4.“左云绿”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是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置于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五、“左云绿”的发展途径与实现机制

1.“左云绿”的发展途径

“十三五”以来,左云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做出了关系左云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1)狠抓城乡综合治理,努力涵养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但对县域的长远发展来说,产生的效益最大、发挥的作用最为深远。左云县坚持以前所未有的投入、义无反顾的决心推进生态建设,统筹做好生态监管、整治、优化文章。

(2)强化基础源头保护,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左云县坚守“生态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的理念,借助中科院与大同市的院地合作契机,请中科院专家组编制了《左云县圣水河沟域生态文明发展规划》。这就为沟域经济在左云县的落地创造了条件,为左云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支撑,更对与之相配套的农、养、游进行了合理的空间优化。

(3)坚持国土空间优化,确立合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国土资源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来源、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关乎县域经济安全、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提升国土空间优化、资源保护有力、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富裕的基础。《左云县圣水河沟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的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六大体系建设,就是“左云绿”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左云县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6]。

(4)健全绿色体制机制,筑牢安全生态屏障。绿色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左云县坚持用深化改革的思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加快绿色体制机制建设,全力构建“左云绿”的最优组织架构,推动绿色发展长效。左云县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的绿色发展领导小组,把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将“左云绿”建设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全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左云绿”建设良性机制。

(5)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矢志培育生态经济。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抉择中,左云县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提升的新路径,加快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进程,确立“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聚集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构建三大绿色产业体系。左云县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精心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深刻改变左云县未来发展格局的大项目,切实建好项目储备库和项目建设库,最大限度撬动投资,打造县域绿色经济体,破解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等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6)激发文化活力,创建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左云历史文化厚重,边塞特色鲜明,长城风貌是无价之宝,边塞文化是不朽之魂。左云县以文化为灵魂,按照“古今兼顾、创造特色”的思路打造中华诗词之乡,既是发展之所需,又是群众之所盼[7]。左云县地灵人杰,历史上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实现转型跨越,必须积极有效地整合好、利用好这些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其对激活、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7)推进古长城旅游,构筑绿色长廊。大同古长城旅游公路项目主线建设里程长153.8 千米,20条支线全长97.2千米。古长城旅游路既是绿色生态旅游路、产业扶贫路,也是发展长城经济带的黄金通道,更是保护幽远苍凉塞外古长城的有益举措。

(8)实现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转型。左云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是左云的资源,绿色是左云的财富。要深化绿色理念,到绿色中谋求生命智慧,到绿色中谋求发展资源,到绿色中谋求精神家园,到绿色中谋求生态文明。要加强节能减排,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治理污染,达标排放,走清洁型生产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持续建设绿色左云,发展生态经济,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的观念,突出边塞文化开发利用、自然生态建设保护、民俗文化挖掘整理三个重点,全力打造长城边塞文化风光游和绿色生态休闲游两大品牌,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突破。

2.“左云绿”的实现机制

(1)县域绿色规划机制。县域绿色规划从“左云绿”城乡融合的高度出发,集中体现县域绿色协调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县域资源、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及优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将绿色协调发展理念纳入左云县经济社会与城乡建设规划;同时注重统筹城乡的绿色城市建设,推动城乡绿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一体化。

(2)县域绿色市场机制。县域绿色市场机制包括市场绿色准入、市场绿色交易和市场绿色退出三种。发挥区域绿色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区域绿色资源、空间,激发区域间绿色要素的发展潜力,促进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区域拓展与延伸。

(3)县域绿色产业协同机制。县域绿色产业协同机制是实现“左云绿”的核心机制。一是县域产业绿色资源整合。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资源重构和组合,为区域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二是按照区域绿色产业的关联度,集聚相应的产业,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形成新型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三是完善县域绿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4)县域绿色利益协同机制。县域绿色利益协同机制是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实现绿色共赢的重要保障机制,包括绿色利益表达机制、共享机制和补偿机制。绿色利益补偿机制有助于化解“左云绿”拓展与延伸过程中区域利益主体的矛盾,是应对市场失灵的必要措施。

六、“左云绿”的创新路径思考

1.转变发展理念,提高绿色发展意识

传统的发展观念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为了打破这种观念的影响,需要将符合时代潮流的 “左云绿”观念植入人心。在全县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采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公众关注视角从传统GDP向绿色GDP转移,注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左云县是北京永定河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同时又是资源型转型城市,亟须对国土“三生”空间进行优化,并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明确城乡绿色发展方向和相关开发建设项目的落地。

3.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行“左云绿”的强力支撑和根本动力,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实现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有序的必然选择。由于各个乡镇资源禀赋存在种类、数量、质量等不同,乡村经济结构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只有明确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左云绿”。

4.保护城乡生产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园区

(1)发展生态产业。以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服务业及文化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城乡经济增长。在投资促进方面,以绿色产业为标准,严把审批关,围绕左云县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积极引导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着力争取大同市、山西省及国家文化旅游的相关政策。

(2)建立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左云县地处农牧交错地区,农牧结合是其传统的优势。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是“左云绿”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园区建设中应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节能节材技术。

七、“左云绿”是我国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积极探索

县域资源禀赋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基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一个县域,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实现超常规发展。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制度体系

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体系,建立优美、和谐、平衡的生态体系,打造舒适、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是县域绿色发展的根本任务。实现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在持续增加有效投入上取得重大突破。实践证明,一部重要规划和一个重大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的引入,不仅可以拉动相关投资,甚至足以改变一个县域的竞争格局;一个领军型企业的进入,不仅能引来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聚集,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县域的主导产业。

2.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突出生态优先

发展为本,分类指导、突破重点,创新驱动、做强产业,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深入研究区域节水与河湖防污优先、沟域经济发展空间均衡、水环境系统治理,为保障县域绿色生态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3.构建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

包含生态宜居的美丽城乡体系、永续发展的农林生态体系、水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安全可靠的水污染防治体系、科学长效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和崇尚自然的绿色文明体系。

猜你喜欢
县域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