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主流媒体对华热点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2018-02-03 04:40王亚妮王祁谢郁楠徐盛
考试周刊 2017年98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王亚妮+王祁+谢郁楠+徐盛

摘 要: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各国主流媒体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德国作为欧盟最具号召力的国家,其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整个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等德国主流媒体对华热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解读德国大众媒体对华的基本态度与舆论立场。

关键词:德国媒体;话语分析;情感倾向;舆论立场

一、 引言

随着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已成为现代公民了解世界的一大重要媒介,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德国作为欧洲政治经济强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分析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对了解德国对中国的认知情况以及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都有积极作用。

二、 政治热点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政治一直是德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因此,在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报道中,政治题材占据很大的比重。本文主要选取了德媒对朱日和大阅兵、C919、习近平讲话、反腐、中美关系的报道,解读其基本立场。

1. 朱日和大阅兵

《南德意志报》在2017年7月30日发表了题为《展示武力(Machtdemonstration):中国的宏伟阅兵》的报道,同时以“中国北京用一场宏伟的阅兵和习近平主席的精要讲话展示力量”为导语。原文中“展示力量”这个词组为“die Muskeln spielen lassen”。Muskeln在的德语中意为肌肉,在此可引申义为力量。这一固定词组die Muskeln spielen lassen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对阅兵一事的立场。报道中中国一改以往礼仪之邦、以和为贵的形象,可能给读者留下“武力大国”的错误印象。

《南德意志报》在报道中国建军节大阅兵时同时提到了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改革,报道完其积极面后最后两段笔锋一转提到了部分军事人员对于裁员的抗议和国防预算增幅下降的问题,却未深入探究其原因、目的以及积极面,这可能会对报道受众产生一定的误导。

2. C919计划与政府的经济调控

《法兰克福汇报》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中国航天产业的“光明前景”,称“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市场”,“中国自主研发大型客机后不再依赖欧洲美国”,“C919仅仅是计划的第一步”。从报道中不难看出以往依赖西方的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德国感到不安,他们担忧一旦中国C919计划踏入正轨,将对西方航空产业造成冲击,德国甚至欧洲的利益会受到打击。同样,《南德意志报》5月报道的《中国新喷气机开始对波音飞机和大型客机构成威胁》中写道“‘中国商用飞机的成功是北京政府所希望的……不管这些飞机质量到底如何,最终国营航空公司可能会被强制购买这些喷气式飞机。”这些措辞显然有意曲解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一味将其描述成“对市场的粗暴干涉”,而忽略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3. 高度赞誉习近平主席

《明镜周刊》于2017年1月18日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經济论坛上发言的报道。新闻中援引了世界经济论坛主席Klaus Schwab的话,认为这次演讲是“一个重要时刻的重要讲话”,文章还有如下叙述——“习近平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自信地接掌大权,并声明自己是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领导人,也是自由经济秩序的维护者。”该篇报道对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给予高度赞誉,并对习主席讲话内容作了大篇幅报道,认为习主席的发言集幽默、哲学性、修辞艺术性于一体,是非同凡响的。值得注意的是,《明镜周刊》称“这样一个大舞台上的第一位中国主席。”这显然是对习近平主席本人的极高赞誉。

4. 对中国反腐给予关注和肯定

2017年1月10日,《明镜周刊》一篇标题为《反腐败斗争——中国取得了成功》的新闻,详细报道了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中国反腐败取得的重大成果,还将中国的反腐败行动评价为“对腐败毁灭性的打击”。据此可以看出德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政治反腐败持续的关注和肯定,以及对习主席政绩的肯定。

5. 持续关注中美关系走向

《明镜周刊》于2017年1月5日发表了题为《特朗普与中国的下一个火药桶(Pulverfass)》的报道,报道了特朗普就任以来就台湾问题对中国一再挑衅的举措。“Pulverfass”一词意为“火药桶”,显示出了中美两国在触及台湾问题上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对峙状态。”这篇报道尤其刻画出因台湾问题而被触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充满怒火的中国形象。此外,报道中多次提到并详细解释“一个中国”,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明镜周刊》在2016年12月3日的报道中写道“德国与台湾还没有外交关系。”这表明德国承认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

三、 经济热点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经济话题是继政治话题后德媒报道的第二大话题,本文选取了德媒对中国贸易和支付宝的报道作解读。

1. 关键词“超级大国”

2016年12月14日《德新社》发表《中国高科技发展计划威胁到德国的发展》一文。从标题可以解读出德媒对新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持有的警惕态度。报道指出随着中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会成为“产业超级大国”。而在2017年1月29日的《南德意志报》报道中也有如下表述:“中国正成为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从德媒频频用近似“潜在超级大国”的措辞形容中国,不难看出德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良性观望,但也显示出德国对于中国未来如若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对自身产生威胁的担忧。而《明镜周刊》于2017年1月27日发表了题为《贸易关系,中国是德国新一号》的报道,文中提到“中国将发展成为新的贸易超级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新领导人”其中,贸易超级大国、领导人等词汇频繁出现,这意味着德媒对中德贸易关系走向的关注与肯定。endprint

2. 支付宝在德国发展受限

2016年11月27日《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报道《支付宝赛道上的中国》,值得注意的是其新闻标题将“支付宝”标灰,作为单独的新闻主题,可见“支付宝”输出的是在移动支付领域中中国在德媒报道下的代表形象。报道指出:随着欧洲的中国游客数量剧增,中国支付宝在欧洲商店的启用将会进一步增强中国游客的购物欲望,但支付宝极少情况下会提供给欧洲客户,因为首先欧洲是一个复杂的市場,没有像中国大陆公民有相关账户的安全保障,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欧洲人仍然习惯用现金或者银行卡支付。总的来说一方面中国移动支付发展速度远超乎其想象,但另一方面中国移动支付的杰出产物“支付宝”在欧洲本土化进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更多的只是作为吸引中国游客购物的一种手段。

3. 社会热点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社会话题相较于政治经济话题来说是德媒较少报道的话题,本文只选取了一例对中国共享单车的报道作话语分析。

《明镜周刊》于2017年1月17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共享单车在中国疲惫不堪》(Leihrder in ChinaTotal gerdert)的新闻。报道中如下叙述:“租赁自行车在德国城市中很受欢迎,但有时在其他国家看起来并不是这样——例如在中国,看一看这个混乱的场景(Chaos)吧”。新闻配图为中国深圳等地堆积如山、损毁严重的共享单车,与此同时还对比了德国自行车租赁的秩序。新闻标题与正文中用“gerdert”(疲惫不堪)及“Chaos”(混乱、杂乱无章)两个词描绘出了中国共享单车摆放无序、损坏严重的现状,将共享单车的混乱现状称作一团混乱。此外,报道中分析了造成该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民众素质较低,这塑造了一个国民素质低下、社会环境无序混乱的中国社会形象。

四、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关中国的政治话题比较受德媒青睐。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热衷批判的民族,政治话题显然更能迎合大众。文章中有扭曲或误解中国的不实之词,也有对中国表示肯定的赞誉之词;有客观的评价,也有主观臆测。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德媒对中国的报道从数量上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中德两国之间的互动愈加频繁。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也从过去的只报道政治话题和负面新闻转变到如今相对客观的舆论基调。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外宣工作的进步。由于意识形态、文化、国家利益的差异,德媒中仍存在着不少扭曲中国形象的不实描述,容易造成大众对中国产生错误印象。不过,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际社会最终会认识真实的中国,认识到中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不会威胁任何国家,许多谣言终会不攻自破。

作者简介:

王亚妮,王祁,谢郁楠,徐盛,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