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乃正确读书之法

2018-02-03 18:56于琳芸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读书节精髓论据

于琳芸

我们在文字和閱读中成长起来,从古至今,优秀的书籍培养了多少名垂青史的文人志士,而我们又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呢?

林志颖带儿子去法国旅游时恰逢读书节活动。在为期两周的读书活动中,小小志一周内就背会三本书,远超其他法国小朋友。在我们看来,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而工作人员却认为此举并不值得鼓励。依我看来,小小志只是将此活动当成了比赛,而没有真正领悟读书节的意义,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读书切勿“读过就过”。在文化不断充斥我们大脑的年代,挑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优秀书籍并非万难之事。因此,许多人便不再珍惜书本的价值,“读过就过”,不再细读第二遍。久而久之,读过的书便逐渐淡出脑海,与未曾读过无异。虞世南读书,不去追究文字背后蕴含的深义,因此再也没有写出过好文章。大诗人都如此,更何况我们呢?

苏轼读《周易》,三天三夜不知疲倦,老吏史都认为他辛苦,而苏轼反倒因收获知识而欣喜万分。因此苏轼在文学上拥有极高的造诣,优秀诗词数不胜数,至今被人们传诵。可见,“读过就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读书要研其精髓。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很多人读书少了古人的涵咏工夫,通常浮于文字的表面,不愿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书之精华。

陈毅读书时,习惯保留读书笔记,他常将各类读书卡片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时常翻阅记诵,剖析其中的精髓。他甚至在看一本新书前,会先根据书名揣测大致内容,之后边看边比对,便于更好地理解书中含义。这种精读的精神不也值得我们学习吗?

读书并非“完成任务”。如今,许多老师或家长给孩子制订读书任务,如一周必须读完两本书等。孩子将读书视为任务,书一本一本地看过了,但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孩子们不再对书“细嚼慢咽”,只一味追求阅读速度,忘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正如法国的读书节活动,是为了鼓励孩子读书,而小小志却将其当作比赛,不讲究方法,囫囵吞枣,而忽略了感悟、领会与内化。

读书确实是好事,而错误的方式却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摒弃不当的阅读方式,细细地品味书的内蕴,并有所收益,唯其如此,才是真正的读书。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有以下亮点:

首先,观点显豁。标题即揭示了考生所持的观点、见解与主张,为下文的具体论述树立了“靶子”,目标明确、集中。

其次,论证有力。为了论证中心论点,考生不仅列举了古今名人的事例,还结合当今社会存在的有关事实与现象加以论证,点面结合,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

然后,正反对举。以陈毅、苏轼为正面论据,以小小志与部分家长、教师等为反面论据,从正反两方面加以阐释道理,泾渭分明,凸显了中心论点,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脉络分明。作文先由阅读的好处与方法起笔,自然地勾连起所给材料,即所要论证的论题,再进行深入浅出的旁征博引,文末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程立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书节精髓论据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恰当使用论据
最是一年春好处,正是读书好时节
——上海高校读书节活动回顾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
读书节活动编排质量探析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