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颜值”是指对人和物外貌特征优劣程度的测定。如今“颜值经济”风生水起,这让“颜值”成功变现,不再是“镜花水月”。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整形美容业以每年20%的发展速度递增,整形美容手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随着当前社会越来越趋向于“看脸”,关于其利弊之争也层出不穷。正方观点认为,“始于颜值”反映出社会趋于“表象化”,从外表出发,很難引发对人和物的深层次探讨;反方观点则指出,人类是视觉动物,爱美是人的天性,“颜值经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在时代发展中不应缺失。(“趋势财经”2017年6月29日)
社会竞争的核心不是“颜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最典型的是娱乐产业。从目前的娱乐市场的反应来看,“小鲜肉”+大IP,这样的模式并不是万能的。最近,多部此类影视剧不管是票房还是收视率的失败,都证实了这一点。成功的作品有其内在规律没错,金字塔顶尖的业内人士都在探索,但最核心的始终是故事——而绝对不是颜值,即便偶尔成为卖点,也绝不是最主要的。(《新京报》2017年3月17日)
走出“颜值”的困境
◎易国祥
当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讲究相貌比粗陋随意自然有进步意义。但当主流社会进入品质至上的时候,媒体还对相貌话题这般浅薄,津津乐道,就显得有些落伍了。这类新闻和不当点赞只会拉低人们的审美水平,有的人会深受其害。
有一个高三女生,学习基础本来不差,在进入高三冲刺的关键时候,她突然拒绝到学校上课,诸多原因中,有一个是家长心知肚明的,那就是同学之间相貌的评头论足,对这名女生造成了伤害,相貌困扰最终扼制了指望成绩获得尊严的努力。而流行的“颜值崇拜”,媒体的推波助澜,正是这类个案的生态环境。
最近充任几场招人面试考官,确有少数考生不修边幅,穿着随意影响评分的,因为这体现了一个人对一场考试的态度,但日益成熟的考官,在充满着“看脸”自信和以实力和气质见长的“选择题”面前,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超凡脱俗”的选择。靠颜值扑棱一下翅膀,就能刮起龙卷风,在成熟的职场,市场会越来越小。
社会上五花八门的竞争,是不应该最终归为“选美”的。参加世界级交响乐团遴选的乐手,要在一块幕布背后演奏,因为这里甄别的是技艺;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也改版为女嘉宾对男嘉宾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这种方式会让双方获得成长。很多行业都走出和正在走出“颜值崇拜”的误区。
在靠脸吃饭的影视界,上海电影节新晋影帝黄渤,算得上突破相貌困境、靠演技上位的勇士,可是他近日说:“演技这东西挺害人的。因为会了这三板斧好像能应对很多角色,有时会慢慢懒惰起来,我很怕自己会变成这样,表演没了乐趣。每一次都有超越、改变,这才是创作应该有的喜悦”。
很多人还在纠结颜值,人家黄渤又突破演技了。好想对那位高三女生说,走出颜值的困境,提高成绩固然重要,但品质不断优化,内心逐渐强大,才能在人生的长途中行稳致远。
(选自《长江日报》2017年6月27日)
与其画皮,不如炼心
◎颜 媛
莎士比亚曾言:“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美精致,会把平行线刻在美人的额角。”再精致的外表最后也会变成一副爬满皱纹的躯壳。若是单纯靠颜值上位,那么被人遗忘是毋庸置疑的结果。然而,这是一个心灵屈从于感官的时代,面对高颜值,人们赞美、追捧,乐此不疲;面对低颜值,人们吐槽、炮轰,轮番上阵。可颜值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千百年来,颜值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乃至崇拜的人,并不在少数。“巨鼻宜山褐,庞眉人苦吟”,李贺的容貌连他自己都不敢恭维,却写出《雁门太守行》之传世佳作;贝多芬虽相貌丑陋,却谱出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将“贝多芬”这个名字深深刻在乐坛顶峰;马云的相貌并不符合正常人的审美标准,可他却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的领军人物。
可见,颜值并不是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内涵才是一个人吸引人的法宝。前段时间,歌手李健半红不紫许多年,突然红了起来,人们将此归结于“颜值高”“穿得好”。的确,俊美靓丽的外表可作为人生职场角逐、事业有成的“敲门砖”,可这并非长久之策。正如李健走红的背后是他多年的沉淀:名校毕业,饱读诗书,讲得段子,耐得寂寞,练得一身好肌肉,端得一副好衣架子,走红可谓实至名归。
伏尔泰曾在他的诗篇里写下这样的文字:“美只会愉悦人的眼睛,气质的优雅却能让人的心灵入迷。”与其外修颜值,拼命在自己的上眼皮多整出一条褶皱只为让眼睛看起来更水灵,还不如像林徽因一般,饱读诗书,内修自我,赢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之美名,到时自然不乏才华横溢的小生为你作诗,不乏才子手执油纸伞在雨巷中静候。
如今,人们将整容当作潮流,千人一面,折射出的是文化精神的萎缩,这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提的:“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其言并非毫无根据,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将目光从物质上移开,停止豢养“颜即正义”这颗文化毒瘤。
与其画皮,不如炼心。我们都无法依靠皮相过活一辈子,正如扎克伯格回复网友对其妻子“黑矮胖”的评价时说的:“外表的美会随着年龄贬值,而内在的美会随着岁月增值。”所以,我们选择爱一个人,爱她的质朴纯真,爱她的浓淡相宜,因为昙花一瞬夺目而一瞬枯萎,梅花等候春秋而雪中遗香。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三(5)班,指导老师:颜伟斌】
莫把“颜值”当王道
追求颜值本没有错。正所谓尚美之道,千古之风。为了提升观影体验,满足年轻观众的心理期待,起用天资貌美的演员,追求服装、化妆、道具、场景的精致美观,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切唯高颜值马首是瞻,放松甚至影响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一些承载历史深度厚度的历史题材和反映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的抗战题材,过于看重演员的人气和颜值,让缺乏生活阅历、形象不符合角色的明星出演历史人物,把经历残酷斗争的士兵装扮得干净优雅,在枪林弹雨中摆姿势、凹造型。经历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穿着绫罗绸缎,受到战火摧残的地方山清水秀,如桃花源般隐秘安静,这就完全脱离了历史语境,消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深刻性。即使是在一些都市题材剧创作中,过于注重颜值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作品主人公明明家境穷苦,却拥有各式时髦服装、名牌配饰,每次出场都如时装走秀。更有甚者,有的明星徒有其表而演技不佳,要么表情浮夸、动作尴尬,要么用一张“面瘫脸”应对所有情境。
真正优秀的作品绝非肤浅的感官审美,而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灵性表达,是建立在超乎官能欲望和利害关系之上的赏心之乐。其本质不在悦目,而在悦心。在这个资本伺机利用人性弱点牟利的时代,我们应保持对影视艺术精神内涵的本质追求和理性认知,不让外表的浮华遮蔽这一灵性生命的真实美丽。
——赵凤兰《光明日报》2016年7月25日
青春别被“颜值”裹挟
美貌,果真决定一切吗?美当然是好的,拥有美丽的外貌,既能给自己增加自信,也能让旁人赏心悦目。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和社交场合中,注重仪表、服饰考究,以及对面容进行适当的装扮,既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然而漂亮的女人容易从女人堆里脱颖而出,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漂亮的女人就一定更具吸引力的特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如果放眼望去,周边尽是帅哥美女时,漂亮就会失去了强大竞争力,这时候我们都需要思考,到底还有什么能让你出类拔萃?
看看林徽因的一生,我们就应该知道,人要想成为一个仪态万方的“万人迷”,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让自己充满活力,让自己生动起来。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有个“太太的客厅”,是“京派”文学和贵族文化的殿堂,这也是林徽因的家。当时林徽因虽然已经身染严重的肺病,但她仍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开朗和明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人能插得上嘴。费正清的夫人曾经回忆说:“梁太太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时,她的那些爱慕者们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也曾说过,“学问改变气质”。青春的美丽,不是街头流行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臀摇摆的忸怩作态。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忙于外在的装扮,你是永远不可能做到气质高雅、充满魅力的。换言之,青春在哪里?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种精神,一种修为,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心灵充沛,青春长驻;精神丰富,永葆青春。青春的魅力在于勇敢地抛弃外在的虚伪,在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动、智慧和气质。
——张洋《人民日报》2015年7月14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