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倩
摘 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生自我同一性、社会支持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关系。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某大学300名学生,用自我同一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7.0中文版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 社会增益与主观支持显著负相关,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及强迫性均与现在自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戒断性、冲突性与将来投入愿望呈显著负相关;现在自我投入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社会支持;手机社交媒体依赖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同时是我们获取信息、娱乐、社交的一种方式。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及健康状况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是指个体对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过度使用难以控制,导致对身体、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痴迷状态[2]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功能不再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包括很多其他功能,其中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和依赖是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现象,但在以往很多研究中对手机依赖的定义并不一致,一部分仍局限于打电话和短信,不包括其他功能[12],而另一部分则包括这些娱乐功能,如Louis Leung(2008)[16]认为人们对手机成瘾不仅仅因为它的通讯功能,还因为它是娱乐放松的工具和身份地位的表达方式。
目前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集中于与人格特质、孤独感、社会支持和低自尊的相关[3]-[8],在现有的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关系上现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6]-[8],然而,在社会支持具体维度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上结论并不一致[6][7]。国内研究中关于手机依赖与自我同一性的相關研究较少。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与网络成瘾的研究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9],而目前网络成瘾研究相对于手机依赖要成熟和丰富的多。杨芙蓉(2012)[10]和邓伟等人2014[11]发现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并有负向预测作用,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同一性发展水平落后。徐华等人(2008)[9]研究发现物质依赖和行为成瘾量表得分高低两组之间在人格、社会状况等方面有差异显著,与网络成瘾的研究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因此,本研究假设自我同一性对手机社交没有依赖具有预测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某医学院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9份,回收率为96.3%,有效率为93.4%。
(二)研究工具
1. 自我同一性问卷
该量表由加藤厚 1983年编制,张日昇教授1989年进行修订,包括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3个测量维度,共12题,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696[12]。
2.社会支持问卷
选用肖水源(1987)[13]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共10题,具有良好信效度(叶悦妹、戴晓阳2008)[17]。经张雯、郑日昌重新修订后的重测信度达到0.689-0.912。
3.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
选用吴祖宏编制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量表[2],问卷包含五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和戒断性。整个问卷的α系数为0.937,各因素的α系数在0.806-0.897之间。
(三)数据分析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相关分析
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及其5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及其3个维度以及自我同一性的三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强迫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社会增益与主观支持显著负相关(p<0.05)。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现在投入、将来投入愿望呈显著负相关(p<0.05);突显性与现在自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p<0.05);戒断性与现在自我投入、将来投入愿望呈极其显著负相关(p<0.01);冲突性与现在自我投入、将来投入愿望呈显著相关(p<0.05);社会增益与自我同一性的各个维度均不相关(p>0.05);强迫性与现在自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p<0.01)。
(二) 现在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愿望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将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愿望作为自变量,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经分析发现,只有现在自我投入进入了回归方程。由表2可知:现在自我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20,并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现在自我投入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F在0.01水平上显著。回归方程为:y=-0.87x + 86.61。
四、讨论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其中社会增益维度与主观支持相关显著,其他维度均不显著。该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6][7]。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和理解越少,个体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所体验到的人际关系的改善就越多。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所获得客观支持并不少,但主观所体验到支持和理解可能相对较少,容易产生孤独感、不被理解的感觉。另一方面,“90后”们更关注自身感受,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主观社会支持较少的个体会去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来体验人际关系的改善。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及强迫性均与现在自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戒断性、冲突性与将来投入愿望呈显著负相关;现在自我投入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该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个体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较少。相较于过去的探索和将来的投入愿望,活在当下更为重要。在不断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对生活有更少的迷茫。相反,现实自我投入较少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是混沌的;现实生活中,他们试图避免与他人的交往或者过度地依附于他人从而丧失自我;也许他们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但并没有付诸实践和努力。因而他们更易沉迷于手机社交媒体,从而打发闲散的时间以及从中获得满足感。endprint
参考文献:
[1]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2]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
[3]葛缨,何华敏,夏文芬.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 2013,5(1):46-51.
[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心理卫生评估,2012,26(1):66-69.
[5]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26-628.
[6]刘鹏.大学生手機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7]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
[8]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4):91-93
[9]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10]邓伟,丁璇,杨小勇.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53-856.
[11]杨芙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84-286.
[1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3.
[13]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70.
[14]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4):183-187.
[15]邵蕾蕾.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15):1150-1154.
[16]Louis Leung.Leisure boredom, sensation seeking, self-esteem,addiction Symptoms and patterns of cell phone use[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359-381
[17]叶悦妹,戴晓阳.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56-4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