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克己奉公
[释义] 指控制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出处] 《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
[大意] 祭遵为人低调,俭朴廉洁,注重约束自己,事事以公为先,所得赏赐都分给将士,家中没有多余的私财,身穿布衣,盖粗布被子,妻子也是身穿短衣,这种风范,让皇帝十分敬重。
[家风故事] 在东汉初期,跟随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文臣武将,大多都是地主豪强,重私利而轻国家。东汉王朝刚刚建立,他们就忙着瓜分胜利果实。当然刘秀手下也并非全是这类货色,仍有少数清廉忠贞、勤苦为国的英才,他们留下了好的家风。祭遵就是其中之一,“克己奉公”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來。
史书对于祭遵的家世记载不详,但称他家境殷实,自幼就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又是豪门云集的颍川地区人氏,他应该是来自一个颇有点势力的家族,也就是中小地主豪强。当时的豪强都是极其奢靡腐败的,但祭遵不一样,他从小生活俭朴,为人恭谨。这自然是因为父母教导有方,祭家的家风正派。
大约是受战乱影响,祭家一度衰落,祭遵少年时期就失去了父母,还遭到当地官吏欺负。刘秀大军到来之后,他就前去投奔。而刘秀却只认为他的长相还不错,未予重用。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刘秀的看法。
祭遵最初常被安排去做一些小官,没有领兵上阵的机会,但他每一样都做得很严谨。后来在他所负责的范围内,碰上了刘秀身边一个奴仆违反军令,祭遵二话不说就依照军法将其斩杀。刘秀得知后大怒,但在身边谋臣的劝谏下,意识到自己治军所需正是祭遵这样公正无私、敢于执法的人。于是刘秀转怒为喜,并对祭遵有了一番全新认识,将其提拔为“刺奸将军”,专门负责纠察整治军队中的腐败违法现象。刘秀还以开玩笑的方式提醒其他将领,这个祭遵可是法不留情啊,连我的人都敢杀,何况你们,所以请大家都管好自己和自己的手下。
得到信任的祭遵,逐渐开始展示他的才华,不久便得到了领兵的机会,开始为了天下一统南征北战。他作战勇猛,曾被弩箭射中胸膛,血流如注,却不让人包扎,也不后退疗伤,而是更加拼命地临阵指挥。他与来歙也是好搭档,多次并肩作战。在讨伐隗嚣的战争中,两人紧密配合,屡立奇功。
如此良才,刘秀自然恩宠有加。刘秀曾将皇帝用的御盖赐予祭遵,还曾亲自到祭遵的军营中犒劳将士。
但祭遵却一直保持他的俭朴本色,没有因为成为功臣就开始享福。他一直注重克制自己的私欲,所得赏赐,都拿来分给为他出生入死的将士,由此深得军心。而他自己却从来没有买田买地,也没有给家人谋什么官职和福利。当刘秀手下那帮地主豪强忙着修大宅子,用名贵丝绸做衣物时,祭遵还是穿着当年的粗布衣服,盖着粗布被子,他的妻子也是一样,数十年来,物质生活毫无变化。
在物质上淡泊的同时,他在精神上却富足。他本来就曾受过教育,为将之后,也不忘读书学习。他提拔人才也注重学识,并在军中鼓励好学之风,还提议朝廷尊崇孔子,是刘秀麾下难得的一员儒将。
祭遵死后,刘秀极为悲痛,为其举办的丧礼超过其他将领,还曾多次到其坟上祭拜,因为他知道,自己手下这般清廉刚直的臣子并不多,祭遵走了,太可惜。
由于长期操劳国事,无暇顾及私事,祭遵竟然连子嗣都没有留下。后来刘秀便从其族人之中,找了一个名为祭肜的作为继承者。
祭肜是祭遵的弟弟,在他身上,同样有一股清廉刚直、一心为国的家风。与兄长类似,最初刘秀对他也没有多在意,只是让他当个县令,主要还是负责照看祭遵的坟墓。但祭肜在短短时间内,就将一个盗贼横行的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是当时所有县令中政绩最为出色的一位。他让刘秀再度认识到,这一家人都不简单。随后祭肜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辽东太守,负责守卫东汉王朝的北大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