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提供小企业创新的优势,是从集中优势,企业的灵活性等方面提出的,那么如何在小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运用一种模型将创新方法实践是本文作者感兴趣的课题,本文学试从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对象,着重探讨小企业如何从生产活动引入创新的机制,最终不断满足客户群的需求。
关键词:企业;创新模式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家民族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活动,随着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不断攀升,小企业的一些以前被人忽视的特点逐渐被发现。
小企业在科技变化的进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提供了市场变革的机制;在新方面的创造中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在美国,小企业雇用了全美99.7%的员工,雇用了私人领域的超过半数的员工,共支付了美国私人工资的44.5%,每年产生网络新工作的60%到80%,小企业的每个员工平均产生的专利数是大企业的13-14倍。
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行业中的技术工大多产生于小企业。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型后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条,可行的方案,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对小企业的政策制订者提供管理建议。
1.创新模型
简单的创新模型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企业初次创新的成功机率,不仅要看企业本身的能力,还要看企业所处的外部条件,这样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进入有效的创新机制里头。(Dodgson, 1993)
傳统的创新理论告诉我们,创新是产生一种新的理念放到新的产品,流程,或服务,为企业带来纯利润,从而引导国家经济和雇佣人数的巨大增长。(Drabe,1988.P.3)图1:
以上论点,自身并不足以给企业提供创新的动能,企业自身必须意识到要进行创新,通常有关创新的文章都把创新看成是各种不同的活动或结果,产品或服务在相关市场的份额扩大,新的创造方法的引进,新的供应商和分销渠道;新的组织或工作的新的方法。(European Commission,1996),在某些行业里头,创新的活动集中在提供超凡的质量和价值的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价值和风险管理;技术革新等。(Thomas and Bone, 2000 P67)总而言之,以上观点主要阐明了创新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组织的创新能力是一系列提供支持创新的组织特点。但小企业的创新则是整合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管理技巧和整合内部技术资源。以上观点对大型企业的创新同样适用,然而这种提法并没有有效的回答。
2. 创新能力如何产生并运用到创新活动中
带着这两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关于创新的观点的探索。
在创业理论的研究中,有关核心竞争力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兴起.不同的眼球这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的流派有:
2.1基于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是从产品创新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他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企业专长。
小企业的创新主要是以市场的需求推动的还是以企业的资源以及企业掌握资源的能力推动的。
主张以市场推动创新的观点认为小企业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活动中获得,获得可靠资源的能力,其他的合同人,分包商或本地经验。
例如,新东方在美国获得成功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东方的海外学员中有几位出身于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资源上的优势使得新东方一开始申请上市就是按照国际标准来执行。申请上市一次性通过。
然而,更多的观点则认为,创新需要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因素同时推动。任何单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并不能解释当今小企业创新结果的多样性。企业的创新需要平衡企业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和条件,而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选择。
那么,主导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性内外部条件是什么?
对于小企业而言,如何平衡市场为基础的创新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创新?
2.2创新的过程
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活动。创新的过程的研究从数字化的模型研究逐步转变为对具体的企业行为的研究,那么对于小企业而言,创新的过程是更多的数字化选择还是组织行为科学呢?众所周知,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大企业的日常运营和企业活动是相对稳定的,大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制度去规范企业活动的流程,这些流程和工作方法通常是相对固定的。然而小企业的最大的优势——灵活性恰恰体现在决策过程的简单和高效率。通常在小企业里,特别是现在的网络科技公司和电商的领域,由于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通常滞后于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小企业的企业主在有些情况下做出公司决策就有个人主义的成分。这样的决策的主观性很大。小企业的创新活动通常是由企业主个人主导的,决策的过程是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平衡的过程。在这里,数理模型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小企业要成功创新必须有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小企业主握有确保快捷决策和创新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多变的客户需求的成本优势。企业主的主导作用能帮助他及时开展创新活动;企业部分的创新活动需要和整个企业其他的活动整合起来,因为他们本来就彼此关联。
企业创新活动的类型取决于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创新模型有两个基本情形;单个项目,以成本为中心的客户关系;多个项目,价值取向的客户关系,创新模型部分取决于环境,小企业需要仔细地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整合企业各种有效资源,包括企业战略、市场定位、工作项目、技术和人。
创新的过程里行为导向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行动计划,执行行动,评价。这些因素大多由小企业主导并发现,创新的行动和反应表明创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有序和顺利的过程,而且一个企业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工作量、压力、人员和财务资源产生出来的一种想法。这些影响企业创新模式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积极的因素包括:
关键性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优势
创新能力
成熟的管理经验
正确设定的公司战略
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
超越的技术
市场本身的潜力
新产品或者是区域市场的拓展
抓住产业转型的有效时机
市场增长的潜力
出口机会
行业进入管制的消除
消极的因素包括:
不充足的财务资源
失效的战略
缺乏管理经验
创新动力不足
市场声誉的下降
设备老化
渠道的问题
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新的竞争对手出现
买家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增强
替代產品出现
市场增长缓慢
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变化
(Cox. A. and M. Towusend,2004)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不同的企业规模和企业的不同的类型对创新的要求是不同的。那些占据较大规模的大企业和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小企业对创新的要求不一样;大企业的创新体现在如何高效的组织和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提高整体运营的水平等宏观方面的创新,小企业则能快速地进入快速变化的细分市场赢得先机从而获得创新的成功。因此对于政府机构的主管企业创新事物的决策者来说就要仔细研究这些差异,用不同的政策和方法引导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行为。
目前,在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大背景下,再加上新一届的政府对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和政策优惠不断强化的前提下。小企业面临着很多的创新,发展的机会。对初创的高科技的企业,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资金,政策,安家,租房等一系列的高额资金的支持力度。然而,我们知道仅仅是资金层面的支持是不足够的。创业者,小企业的经营者越来越意识到整个创业环境的建设。尤其是高科技的初创企业,一般都有相关的科技方面的专利。如果将专利应用于企业,事实上,目前在中国,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以及如何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保证专利持有人主导整个企业的运营的方向和决策。短期的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公司运作模式时常会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这里就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在商业法规的制定上不断地完善。而大企业的创新则是更需要国家在关税,政府政策制定的层面,法律的层面不断的支持。促进大企业不断地走出去,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大企业拓展多方面的合作的机会。
最后,我们认为对小企业的创新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治的研究试图将创新理论和实践生硬地结合起来,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创新的研究上要结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特点,管理风格外部环境因素,从而为小企业提供一条更加平衡的创新方案。小企业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企业的创新应该对政策进行细化的研究,而不是笼统的企图制定一个全国通用的政策就能实施的,因为小企业的创新行为多数是由企业主主导下的,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的评估做出的偏向个人的决定。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者区分不同的情况,结合不同的条件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创新环境的打造上提供更加有利于小企业创新的氛围。从而促进整个基层经济的活力。
小企业的创新取决于互动的环境,关键在于如何人力、技术、工作方法的最佳组合,模型的取合考虑整个企业的内外因素的整合。在这几个互动的要素当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如何让人才能留在小企业,如何让人才在小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回到的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企业内部打造一种公平的,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打造好的企业文化。政府政策决策者的任务则相应的是如何为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市场,不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
参考文献::
[1]Barrett. P. and C. Stan ley (2009). Beffer construction. Briefing. Blackwell Scienct. Oxford.
[2]Churchill,N.C and V.L.Lewis(2003).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 Harw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PP.30-50.
[3]Cox. A. and M.Towusend(1998).Strategic Procurement in construction,Telford, Lovdon.
[4]布鲁斯 R.巴林杰.创业计划 从创意到执行方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