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股生物医药公司陆续披露了2017年财报。截至4月19日,A股总计有159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发布了2017年年报。其中42家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率超30%;海特生物、舒泰神等药企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超过50%。销售费占比高了,自然研发费占比就比较低,这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实,广告费高、研发费低并非这两年才有的现象,而是近十几年困扰国内企业的一个普遍的痼疾,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原因在于,在不少老板和管理层的眼里,销售能够最直接的带来经济效益,而研发投入太大、时间长,而且还有失败的风险,简直就是“赔钱货”。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结果,导致的是现在广告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销售人员相比生产人员的工资越来越高,很多技术岗人员因此转到了销售岗。直到最近“中兴”事件的出现,才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缺芯少魂”受制于人带来的困境。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实体经济这种短视行为正在逐步改变。一些产品虽然看起来是个“小突破”、“小创新”,却格外让业界兴奋。一个例子是圆珠笔,中国圆珠笔行业拥有超过3000家企业、年产400多亿支的巨大规模,却难掩每年进口笔尖的尴尬。直到去年,历经多年科研攻关,太原钢铁集团正式对外宣布成功研发出“笔尖钢”,才得以突破了造笔行业的瓶颈,解开了长期以来的“圆珠笔头之问”。另一个例子就是超薄玻璃,中国玻璃产量早已稳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都是建筑玻璃,高档电子玻璃一直是产业短板。今年4月初,由蚌埠玻璃设计院自主研发、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玻璃,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如今我们终于有了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技术。
不管是圆珠笔头,还是超薄玻璃,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很普通的产品,却是不少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超薄玻璃技术,可谓当今世界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有人认为柔性玻璃屏技术,更可能引发智能终端领域的颠覆性变革。而我们虽然有了笔尖钢,但剃须刀片钢、轴承钢、面板钢等,却还亟待突破。其实,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也是从这样的“小创新”中积累而来。如高铁、大飞机等重大项目,从机身材料、挡风玻璃、发动机到操作系统、布局设计等等,莫不需要各个领域的协同攻关。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无处不在,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绽放华彩。
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也是耐力。从中国制造风行世界到中国创造享誉全球,我们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不放弃每一个契机、不忽视每一块短板,就能用点滴进步汇聚成强大力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