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特邀作者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副秘书长蔡立华以他多年的观察经验,从投资理念、投资路径以及规模化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民企赴非投资的相关建议。本文为2018年1期刊文《中小微企业应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主力军》的姊妹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的范围、拓宽开放的领域、加深开放的层次,还意味着创新方式、优化布局、提升质量。笔者认为,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不仅是当前国内各界的中心任务,对于投资非洲的广大民营企业领袖也同等重要。
中非友好是中非经贸蓬勃发展的压舱石。自进入新世纪来,中非关系由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贸合作更是势如破竹,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数据,2001年中非贸易总额仅为130亿美元,而2017年上半年贸易额就突破853亿美元,预计年增长率达20%左右;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增长更为迅猛,其存量总额已从2004年的10亿美元跃升至2016年的近400亿美元(不包括俗称的“镜象转账”),年增长率达到了40%,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民营资本的广泛参与功不可没。在积极落实习主席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收官之年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今年底在北京举行之际,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的重要承接地,民企投资非洲承担着新的使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投资理念、投资规模、投资路径等方面提档升级。
调整投资理念
在投资理念上,风物长宜放眼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立跨国公司形象。
2017年7月,麦肯锡公司发布了其非洲区和大中国区联合调研完成的《龙狮共舞》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参与非洲经济活动的深广程度超出此前的研究结果。据抽样调查,目前,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90%为规模不一、业务多元的民营企业,且多数民企经营状况不错、赢利可观,称在1000家受访企业中, 1/3的企业利润率超过20%;就投资回报周期而言,有近1/4表示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便能收回初始投资。近万家民企中约1/3从事制造业,占非洲制造业的市场份额20%,相当于每10个产品中,就有2个是中国制造。
同年10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管局等三部门发布《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据该公报显示,我国当年流向非洲直接投资额24亿美元,同比下降19.4%,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2%(总1961.5 亿美元)。投资非洲的资金主要流向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等国家。截止到2016 年末,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398.8 亿美元,占2.9%(总13573.9 亿美元)。目前,我国在非洲的投资企业为3254个,占8.8%(总37164家)。
通过细读和分析以上两个报告,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对非投资的基本现状。正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David Dollar在其《为什么中国在非洲投资?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报告中所说,“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既大又小”。“大”表现在自我的纵向比较上,“小”则是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中国的投资只占非洲直接投资存量的3%。
同时,这也折射出中国民企在非投资的短板:一是中国标签太过明显,过于唯我,本地化率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仍显不足,融入难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一大软肋;二是部分民企投资者奉行短线投资(见好就收)、断线投资(一锤子买卖)做法,随时撤退的思维仍根深蒂固;三是在一些国别少数同胞以投资自相残杀、“窝里斗”甚至到置国家荣誉而不顾的形象示人,负面影响极大;四是大局意识、互惠互利意识、合作共赢意识缺乏,有违习主席 “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理念。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因,既有对投资国时局担忧的原因,也有对市场信心不足的考虑,笔者认为主观原因不可小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成效。因此,调整投资理念,逐步推行本土化策略,树立可持续的跨国公司形象、增强“民心相通”初心尤为迫切。
本地化既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在东道国扎根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判断一个企业对当地贡献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投资非洲的民企要在劳动用工、物料采购、公共关系、情报信息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逐步推行本地化,一切经营活动以投资国消费者为核心,而非依据自我喜好、习惯行事,企业规范也要随投资国别变化而改变,真正做到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其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扎扎实实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多做贡献,以良好的跨国公司形象示人,走可持续发展之道,实现合作共赢。
实现规模化投资
在投资规模上,长江后浪推前浪,用先进的富余产能、管理经验和技术等,展中国制造优势。
利用中非经济互补性强、产能合作前景广阔的特点,建立长线投资是非洲市场需求和民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选择。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尤其是东部非洲国家经济增速更是抢眼,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已持续多年高速增长,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市场商机无限。综合看,当前的非洲市场呈现的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人口红利的巨大优势、12亿多人消费需求强劲等都为我国民企投资规模化奠定了可持续基础。另一方面,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民企在国内生存环境并不容乐观,而穿老鞋、走新路则可在非洲焕发生机、大有作为。
一是后來投资人要实现规模化投资,而往日模式不可复制。多年行走非洲大陆,见到的白手起家创造巨额财富的传奇人物不少,听到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形势的变化已断然否定了早期创业者的模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千军万马穿梭中非两地的今天,依靠货物贸易、投资小作坊致富已绝无可能。endprint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非洲经济,也有了质的变化。据世界经济组织统计,2014年非洲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4个、5000美元的国家9个、1000美元以上的国家33个(相当于我国1995年-2000年时期的水平)。在巨大的消费能力面前,小商小贩、家庭作坊已于大势背向。所以,有志于非洲市场的民企投资人对此必须有正确的判断。
二是存量的民企投资要提档升级。据麦肯锡《龙狮共舞》报告估算,2015年,在非中资制造企业的年产值已达5000亿美元,占全非洲制造业生产总值的12%。他们认为:这一惊人的比例说明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正在逐步迁往非洲,因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们渐渐发现在非洲生产制成品的利润更高。的确,今天的民企非洲投资之路,已经开始规模化,如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的新生民营企业、尼日利亚莱基工业园的新生民营企业等,他们已成为当今民企入非的标杆、示范。为此,早期进入非洲的民企领袖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有创新的勇气。合理利用先行优势及时应对、调整,方能续写传奇和辉煌,否则,淘汰出局不可避免。
三是优化结构与提高效率并行。中非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中国对外投资机制的日趋完善,为我国民企走入非洲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但是,非洲大陆总体营商环境依然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区域,问题多多,充满荆棘和陷阱,民企的入非之路并非罗马大道,所以,优化结构与提高效率并行至关重要。首先,在非洲开展业务之前要实施谨慎的尽职调查,进行全面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第二、实行渐进发展、滚动发展,不可复制国内模式,初始就贪大求全,因为54个国家的非洲大陆,市场发展水平不一,碎片化严重,要因地制宜。第三、量化分析市场,订制产能规模,把本地市场消费、周边市场辐射、国际贸易三者产能统筹好,不能让产能量增而效益下降;第四、合理利用区域内经济组织贸易政策,投资新能源产品、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家用电器等涉及民生领域可以充分展示中国智造优势。
善借产业园区捷径
在投资路径上,他山之石可攻玉,“抱团出海”、“借船出海”,善借中国产业园区捷径。
进入21世纪,非洲国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工业化进程,产业园区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视为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和重要抓手。但囿于多重因素的制约,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又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工业园区,需要在融资、技术、管理等方面借助国际合作。在此需求的背景下,各种性质的中国产业园在非洲大陆应势而生。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有幸亲历了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亦称产业园区)的萌芽、诞生和早期发展历程。十多年的园区实践证明,合作区充分发挥了设计预期的双重作用:对外在帮助所在国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带动其经济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内在推动我国富余产能转移、规避贸易壁垒减少摩擦、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等方面成绩显著。
据抽样调查,目前中国在非洲建成、在建或筹建的产业园约有近100个,其中30多个已经开始运营,入园企业近400家,累计投资额近50亿美元,总产值约130亿美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笔者认为,这些产业园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非洲工业化及中非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契合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和非洲“2063年议程”战略目标,符合中非双方的利益诉求;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民企进军非洲的便捷之道,可以选择利用。
第一、产业前景相对明朗。每一个中国产业园的设立,都凝聚了创立者的心血,是他们多年对驻在国以及对市场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智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二、投资条件相对优惠。商务谈判也是一门博弈的艺术,由于园区建设为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亟需,且园区规模较单个投资更丰富、产业链更长、带来就业、税收等可预期的好处更多,因此,有利于业主争取到更好更多的投资优惠政策。
第三、产业配套相对完整。由于非洲多数国家工业化水平低,因而市场产业细分极不发达,产业园区多数靠自身配套,所以,园区的产业聚集有利于各入园企业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第四、投资流程与关系协调相对单一。就多数民企人才队伍而言,自身拥有熟悉国际市场、国际投资经验等专业性人才并不现实,即便有这种能力,但与投资国众多国家机构打交道也是一个复杂并漫长的程序,而借道产业园区,则可省去诸多流程,提高效率。
第五、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从目前统计情况看,30多个产业园区已完成园区整体规划和首期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企业入园硬件条件,同时,还建立了为企业入园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机构。
第六、经贸合作争议、领事保护等问题利于相对集中解决。目前,我国与非洲34个国家签有双边投资保护协议、11国家签有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多数国家建立了经贸联(混)委会磋商机制,这些措施,既便于处理双边之间的投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特殊时期的领事保护。此外,民企入驻中国产业园,在安保、中式生活设施配套等方面也可享受相应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五次提及“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重视,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战场,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融入其中,开启中非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此,广大的民企领袖对此必须有清楚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投资非洲的信心和决心。存量的民企先行者要未雨绸缪、对早期投资的如作坊式的小规模、低端技术投资等考虑提档升级,以适应新时期非洲发展之需;增量的参与者,则要立足新起点、新标准,不可復制或借鉴先行者的近乎“赤手空拳”创业之路,要扎扎实实起好头、开好步,投资既要适应非洲发展需求,也要基本能够代表我国产业水平。总之,只要我们民企投资人对非洲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坚持与时俱进,相信在非洲这片充满商机的广袤天地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作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