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二战电影与民族形象传播

2018-02-02 18:55刘义军
电影评介 2017年24期
关键词:抗日中华民族民族

刘义军

自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以来,中美两国创作了多部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对传播中美抗日历史、牢记英雄人物与塑造民族形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传播力与竞争力。但因中美抗日的作战时间、历史情感、伤亡程度、地域纠葛与价值取向等不同,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民族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也不尽相同,值得深入探究。

一、 中美抗日电影与民族形象变迁

中国抗日电影从早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八千里路云和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道游击队》到《平原游击队》《地雷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血战台儿庄》到《红高粱》《黄河绝恋》,从新世纪的《太行山上》《东京审判》到《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和《百团大战》,这些抗日电影战争场景宏大,制作精良,故事叙述精巧跌宕,大胆吸纳了中国港台地区和日本演员,立体塑造了经典人物形象,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艰巨性和必胜性。《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功塑造了国民党的抵抗无能与腐朽溃散,突出了民众抗日胜利的坚定性与国民政府失败的必然性。《太行山上》通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刻画了经典的人物形象,还使用了悦人耳目的技术,突出传播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金陵十三钗》集中展现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女性的身心摧残与对民众的残酷屠杀,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滔天罪行,也赞美了美国教父约翰·米勒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中国创作的抗日电影突出传播了中华民族形象的多元特征,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到民族抗争,从民国抗日的交锋溃败到中共崛起战斗,从抗日初期的散乱零落到强大统一战线,从国民性格的懦弱胆怯到不怕牺牲,从长期抗日的连连失败到最后的彻底胜利,从政府战略上的藐视自负到重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从核心领导层的封闭落后到洞察到日本军国的综合实力,从中国独立抗日到联合苏美协同作战,这些民族形象的多元转变,成为抗日电影传播的主题。

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来,美国电影更多的是传播抗击日本的民族形象与英雄人物,突出传播美国对日作战胜利的领导贡献,忽略淡忘与缄默不提中国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大阻击大牺牲大贡献,这是历史健忘症与政治偏见症。美国抗日电影从《虎!虎!虎!》到《父辈的旗帜》,从《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从《风语者》到《血战钢锯岭》,不同时代塑造的民族形象也发生着变迁,美国抗日影片善于塑造宏大的战争场景,注重挖掘民族故事的精美细节,强化美国独立自由的民族信念,塑造美利坚民族引领世界的霸权形象。《父辈的旗帜》注重美国价值观的最终胜利,坚守美国星条旗不倒;《珍珠港》注重传播日本挑战重创美国的侵略性,突出美国参战的正义性和坚决性;《中途岛战役》注重传播美国海军高超的作战能力,不惧日本军神山本五十六的威胁打击,彻底摧毁日本海军的战斗信心;《血战钢锯岭》注重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自由权利,强调个体风格与集体战斗的感人精神。通过观看美国的抗日影片,我们更加了解美利坚民族的独特风格与价值取向,这是个注重利益至上、强调自由权利的民族,是个实力强大、敢于斗争的民族,更是个善于进行自我美化与神话传播的民族。

二、 中美抗日电影与民族人物塑造

民族形象的传播需要英雄人物和集体人物来衬托,中国抗日英雄的形象特质足可惊天地、泣鬼神、启后人。中国抗日影片从个人传奇故事到民族集体形象,从晚晴政府到国共合作,这些影片中有与日军战斗牺牲的鄧世昌,有机智勇敢的小兵张嘎,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左权与张自忠,有无私驰援的太行山人民,有活用游击战术的冀中民众,有顽强战斗的东北将领杨靖宇,有坚守前线作战的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八路军将领,也有众多伪军汉奸与帮凶,还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有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这些抗日影片既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脊梁形象,也充分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民族性格特征。中国近年播放的抗日神剧屡遭批评,核心原因是抗日人物严重脱离现实,人物形象庸浅媚俗,对日军国民党的随意解构调侃,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尊重生活,否则必会砸掉自己的饭碗。

中国抗日电影对中国抗日故事、人物故事和民族形象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日影片叙述了各派各阶层和广大民众抗日过程中的合作交锋,国民党抗日的摇摆性与妥协性,八路军装备的落后与精神面貌的坚定,全国人民与华侨同胞的强大驰援,展现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美国抗日电影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不同时代塑造的英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注重挖掘人物故事的感人细节,强化个体自由与文化信念,塑造了独特个性与集体力量的冲突融合。《父辈的旗帜》注重传播布拉德利等六位士兵为守护美国旗帜不倒的英雄事迹,并对整个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珍珠港》也突出了雷夫与丹尼参战空军的感人事迹,突显了华盛顿领导层对日战争的判断失误,最终强化了打败日本的决心信心;《中途岛战役》突出尼米兹将军的高超指挥才华,最终彻底摧毁了日本海军力量,塑造了英勇战斗的胜利者形象;《血战钢锯岭》注重传播主人公道斯的自由权利,坚决参战的感人情怀,以及在战场中英勇救人的军医精神。在美日两军多次交锋中,美军也没那么容易打败日军,充分刻画出太平洋战争的残酷性与艰巨性,成功塑造了美式英雄的形象特质,成为美国抗日影片的重要看点与难忘印象。

三、 中美抗日电影与民族观念行为

从晚清政府与欧美列强交锋战败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华民族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革,从封闭自负到危机初醒,从悲观失望到坚定信念,从随波逐流到抗战到底,从逃离躲避到行动奋战,从个体局部到集体国家,各种观念行为,成为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最好脚本。《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残酷性与坚定性,传播了日本失败的必然性与民国政府垮台的逻辑性;《小兵张嘎》中通过塑造少年张嘎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日后继有人的希望;《太行山上》既传播了中共领导抗日的坚决性、彻底性与长期性,也传播了国民党抗日的保守性、悲观论与日伪军的反动性;《地道游击战》突出了冀中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勇敢战斗,体现了游击战争战术的实用性、艰苦性与正确性;《红高粱》展现了鲁东人民在对抗日军中敢于牺牲的精神;《紫日》里的杨玉福,既怀有家仇国恨,也怀有人道主义情怀,最终人道主义战胜了一己之仇恨;《血战台儿庄》通过塑造国民党将军张自忠,展现了国民党爱国将领的英勇行为与不惧牺牲的英勇精神;《东京审判》突出传播了远东法庭审判日本军国分子的正义性与复杂性,坚决抗议美国主导审判的两面性与妥协性。毛泽东说:“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1]两军交战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怠,认清国情、敌情与地情,才能打败侵略者,毛泽东主席的持久论科学有力地驳斥了速战派、悲观派与投降派。中国国情的四分五裂,只有建立最广泛阶层的统一战线力量,把四万万民众力量有效聚合起来,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历史证明毛泽东主席判断的科学性、深刻性与远见性。

美国抗日电影的民族观念行为随时代的变造也发生着变化。美国作为全球移民国家,民族成分与观念复杂,但“都认同一个共同的‘美利坚人,什么叫‘美利坚人?那就是他们都认同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核心价值,而且相信这些核心价值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我们过去常说美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讲究实际,不尚空谈。其实,美国人的性格还有另外一面,就是重视可能性,面向未来,也就是罗素所说的,他们喜欢‘昂首望天”。[2]1942年美国珍珠港遭受日军重创,美国才醒悟过来,通过中途岛战役与东京轰炸等系列大战,才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美国抗日电影传播了美利坚民族的骄傲与自信,利益性与战斗性,还突出展现了美国文化信念的个体性与集体性。这些独特的观念行为,强化了美军战无不胜的民族形象。

四、 中美抗日电影与民族传播策略

中美两国遭受日本侵略,美国也给予了中国有力的援助,《黄河绝恋》《烽火芳菲》《飞虎凌空》等影片充分展现中美联合抗日的决心。伴随中国的复兴崛起,日本与西方媒介正兴起一股中国威胁论与国强必霸论的歪风思潮,面对种种关于中国复兴崛起的怪腔论调,我们必须据理争论,敢于斗争,努力传播中国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3]

中国抗日电影强调民族性,突出了中华民族从未屈服过日本的侵略掠夺,也突出了中日交锋的复杂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日本投降,日本长期掌握侵略主动权;突出了抵抗日本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两个不同级别的民族对抗,一个是四分五裂的农业大国,一个工业强大的军事强国,武器装备与战斗力和领导力差距甚大;突出了中华民众的牺牲性,中国是二次世界战争牺牲最大的集體民族;突出传播了中华民族必胜的自信心,不管两军实力相差多大,不管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牺牲,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突出传播了国共合作,不管国共之间的政见如何,面对日本的侵略,两党携手抗日,最终打败了日本。

美国的抗日电影突出美军的斗争性,与日本血战到底的强大战斗力;突出美军信念的坚定性,坚信胜利属于美利坚民族;突出传播美国文化的艺术性,把战争片审美性与市场性的结合推向新高峰;突出传播美国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强化人物的丰富特征;强调资本运作的投资性,把抗日故事传播成世界观众喜爱的艺术消费品;突出美国领导的霸权性,把美国描绘成是世界合法的优越领导者。美国抗日影片的传播节奏张弛有度,作品内容多突出家庭、恋人、朋友之间的冲突交融,在冲突交融中塑造民族形象,内容叙事饱含诗化的审美风格,在惨烈交战中营造出崇高情怀与壮丽举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4]新时代已开启,我们必须创作出更多观众喜爱的艺术作品,精心讲好中国的抗日故事,生动刻画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汇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抗日影片要积极传播中国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价值观,积极传播中国携手发展的文化理念,积极传播引领世界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4-515.

[2]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北京,2015-09-03电.

[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

猜你喜欢
抗日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