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垃圾处置因素考量

2018-02-02 20:03江婷钰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设施垃圾

江婷钰

(中再资源再生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52)

1 新时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

城市是人口、产业、各类资源要素的集中地,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建设的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体,这就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其核心是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城市的生产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也比较重视生活功能,但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往往比较忽视。进入新时代,建设富于生机和魅力的新城市,要求在规划中必须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布局,努力实现三者相互促进,动态平衡。

2 城市垃圾处置问题现状与成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规模也在急剧扩张,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垃圾的产出量也在显著增加,种类也日益繁杂,包括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弃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已超过1.6亿t/a,占到世界产生量的近三分之一,并仍以每年约10%的增长率不断攀升[1]。在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对这些垃圾进行及时、高效、安全的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越来越多的城市,尤其是人口密度较高的一线城市,已经面临垃圾围城的艰难处境。城市垃圾庞大的数量、相对较低的处理效率与紧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垃圾处置场地明显不足,而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因其自身特性,又容易引发邻避效应(指居民因建设垃圾站、核电站等邻避设施对其身心健康、环境安全、房屋价值的负面影响而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引发集体反对甚至导致抗争活动的现象),使得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仅选址难,落地更难[2]。如何突破“垃圾围城”困局,同时走出“邻避困境”,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正面临或将要面临的紧迫课题。

长期以来在规划方面对垃圾处置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垃圾处置的重要性不亚于道路交通规划,因为垃圾就是城市这个庞大机体的代谢物,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处理不好不仅仅是造成垃圾围城,还会对土壤、河流、大气甚至海洋造成污染,也反过来会损害人们的健康。由于缺少前瞻性的规划设计,目前城市垃圾的处理面临设施、场地不足的问题,以及处理设施的不合理分布,导致相当一部分垃圾不能就近就地处置,形成“垃圾游行”“垃圾下乡”,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会增加交通拥堵,带来环境风险。

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垃圾分类政策,但由于相关的配套措施、法规不完善以及对公众环境教育的缺失,这些政策施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垃圾分类不彻底。多数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率较低,即使有些居民在家从垃圾源头进了分类,但是到社区垃圾集中处却仍然是混合到一起进行转运,不分类运送的垃圾里有着大量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直接进行填埋、焚烧是极大的浪费。

3 城市规划视角下垃圾处置问题解决之道

3.1 在城市规划中应确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引入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创立循环经济园区,合理配置产业,形成产业链。使得废弃物可以就地、就近得到处置,在产地即实现减量、减害,同时降低转运的成本与安全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位于日本北九州市的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是世界闻名的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典范,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带动了产业转型,促进了环保技术的发展和环保人才的培养。园区内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汇聚大型“资源再生公司”,利用废弃物料的进出管理,共同的管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同的保管、仓储、交换等,达到大规模的回收与处理,各种废弃物在这里经过加工后成为新的再生资源,生产、消费、回收和利用,整个过程实现了资源循环。另一方面,园区依托周围的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公园和科普教育广场,为周边居民和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利用园区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从而实现了园区的开放与融合,弱化了“邻避效应”,改善了居民对垃圾处理厂的固有印象[3]。发展以垃圾焚烧处理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园,体现了将垃圾看做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处理思路,提升了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这对解决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城市可续持发展等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3.2 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垃圾就近就地合理处置

根据当地城镇垃圾产生量及处置能力等情况,按照就近就地处置原则,科学编制垃圾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等专项规划,统筹相关保障要素,为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留出空间。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预测城市垃圾的增长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地方政府应尽早制定废弃物处理的中长期规划,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预警。以科技手段提升处理容量和处置能力。规划中需要有超前意识,应将垃圾处置的用地指标列入城市用地远期规划,为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便其应对急剧增长的处理要求;为垃圾在城区的清运、转运设计科学合理的路线;处理站点的布置应疏密得当,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减少“邻避效应”;均衡各处置点的处理量,避免出现“垃圾游行”;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预防;实现区域间协同合作,步调一致地推动垃圾的全过程处理,加强监督管理,严防二次污染;既防止“垃圾围城”,又杜绝“垃圾下乡”。此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回收、运输和处理事业,推进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垃圾处理“产业链”,向社会开放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法律保障的公平竞争平台,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形成产业链,实现互动式发展。

3.3 将“美”的概念引入垃圾处理站点建设,打造精品范例,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填埋和焚烧为主,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废液和臭气,不达标排放时甚至可能引发二次污染,因而现在的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建设常常遭遇“邻避现象”。而在日本大阪,却有一座如同宫殿一般的垃圾焚烧厂——舞洲工厂,由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建筑设计师百水设计,融合了工厂“技术、生态、艺术”的生产理念,引入大面积的绿化来表现建筑物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物表面红色与黄色的线条象征着垃圾处理厂燃烧的火焰。舞洲工厂不仅是垃圾焚烧厂,同时也是日本环保教育宣传工作的科普基地,每年都有数万人预约进入工厂参观,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许多外国学者、游客,工厂的二三层均对外开放,里面布置了各种环保教育的科普材料,详细讲述了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当参观者亲身体验到垃圾处理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做到无害化后,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形成绿色生活的意识[4]。如今,这座建筑已然成为大阪市独树一帜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市民心中的骄傲。舞洲工厂的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打破过去垃圾处理设施破烂、脏臭的印象,使其转化为清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和科技感,同时具有生态和教育意义的观景点,对相关处置单位进行景观化、公园化的设计和改造,使得民众能够直观具体地了解垃圾处置过程,如何做到“有始有终、妥善处理”,能够消除其对于建立站点的抵抗情绪和抗拒心理,降低“邻避效应”,促成一批高标准、高科技的处理园区建成,同时也为城市增添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问题。

3.4 因地制宜地设置分类处理标准,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垃圾的源头是每个居民,垃圾分类回收是垃圾减量化处理的基础,源头分类是提高垃圾利用率势在必行的举措,垃圾分类设施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垃圾分类有利于使具有不同回收价值的资源得以区分,有利于在源头上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同时也能提高垃圾焚烧和填埋的效率。我国的垃圾分类推行多年,但进展比较缓慢,公众对分类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同时也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一些社区设立的分类设施形同虚设。我国城市数量庞大,每个城市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垃圾种类数量各不相同,如果实行一刀切的分类标准,不仅不能破解垃圾围城,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在规划中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精确划分,不要笼统地以“可回收”“不可回收”作为分类标准,而应该细化到如“可再利用资源”“可燃”“不可燃”“有毒有害”的程度,增强其可操作性。在垃圾细化分类后,所设计的垃圾回收装置(如垃圾桶、回收箱)上应对分类的物品种类做尽可能详尽的说明,使市民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垃圾分类的方法。各类设施的建设应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功能纳入规划中。同时在新建、改建项目中提高对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占地的比重,确保能够发挥处理能力。

3.5 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市民是垃圾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是垃圾的治理者。邻国日本在循环经济建设中非常注重发挥教育功能,从小学阶段就设有垃圾分类课程,并且组织孩子们前往工厂参观实习,同时在学校、企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无不对干净整洁的城市印象深刻,这就得益于环保教育让每个市民形成的强烈环保意识和对垃圾回收处理的高度参与[5]。我国应该将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纳入必修课,在校园中为垃圾分类开辟场地,培养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运用网络、电视、出版物等媒体向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不断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4 结语

“治好垃圾,才有绿水青山。变废为宝,就是金山银山。”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垃圾的处置问题,想要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统筹产业布局,为垃圾处理用地、设施进行全面安排设计,纠正目前的轻视现象,明确绿色发展观的理念,努力克服现在遇到的分类不彻底、“邻避效应”等困难,进一步完善规划,实现城市垃圾及时、安全、高效处理。

[1] 薛冰川.日本垃圾处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14(2):32-34.

[2] 徐晴晴.城市发展中的邻避困境及解决之道[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 郑希黎,杜任俊.走出邻避困局,探索垃圾综合处理设施新模式——以深圳国际低碳城节能环保产业园规划为例[C].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

[4] 赵雅君.日本舞洲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理也能节能环保[J].现代班组,2014(11):20-21.

[5] 江秋凤.日本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对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传播,2016(10):140-141.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设施垃圾
民生设施非“摆设”
垃圾去哪了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NO TIME TO WASTE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倒垃圾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医疗垃圾处理遭行政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