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旭辉
众生平等是人们很爱说的一句话。可是这世上的许多事又常常让我觉得,同样生而为人,却活得多么不平等。
不久前赴美国加州探亲旅游,在感受美国西部人民热情友好的同时,也对传说中的“美帝式挥霍”有了切身体会。
亲戚家住的卡马里奥小镇,冬暖夏凉,全年气温在20-30摄氏度,四季都可下海游泳,曾被旅游杂志评为全球第二宜居。尽管如此,路上行驶的汽车没有一辆会开着窗子——除非它的空调坏了。商店、餐厅、银行、医院等场所都是全天冷气供应,且温度很低,下车没走几步,一到室内立即又是凉气袭身。所有洗手间都提供充足的卫生纸、马桶垫圈纸、擦手纸和烘手机,擦手纸很厚实,但一次拽出两三张来用的也很常见。
镇上居民普遍住着带小院的独栋二层小楼,不少住户从不开窗,全凭电动的循环系统通风换气。院子里不许晾晒衣服,理由是有碍观瞻,因此家家都配烘干机。每天傍晚,埋在地下的喷灌管准时启动,浇灌院里的草木。南加州严重缺水,野生植物多是沙棘、仙人掌之类的耐旱型,要维持院子里那些漂亮植物的生命并保持叶子鲜亮光洁,就必须人工喷水。
从旧金山乘大巴回家的路上,一条条庞大无比的输水管横亘在远方黄沙覆盖的山岭之上,犹如科幻作品里巨大肥硕的沙虫。听同车的老华人讲,这水管是从900多公里外的北加州翻山越岭铺设过来,是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的一小部分。
乘着大巴一路飞奔,除了城市和休息区,所见若非油田、采石场,便是荒山空地。每一处聚居区的房屋都是稀稀落落,分布得十分从容。给人的感觉就是地大物博。那些混得还算成功的美国人大都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混得稍差些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虽然没有独栋别墅和小花园,却也随意享用着汽车、空调、烤箱和烘干机等各种设备。此外,他们也经常乘着航班飞来飞去地出差和旅游,能耗和碳足迹就更高了。除了吃饭比较单调,感觉大多数美国人确实生活得很幸福,也很浪费。
对今天的美国青年人来说,洗衣机的普及已是他们曾祖辈年轻时的事情。中国的新生一代也早都习惯了生下来就有一台机器替他们洗衣服。然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全世界只有30多亿人拥有洗衣机,这意味着用搓板和双手,忍受腰酸背痛,每周花好几个小时洗衣服的人仍是多数。
我妈妈跟我说过,她年轻时最想攒钱买回来的电器就是洗衣机,因为它能把她从最繁重的一项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她可以用这些时间读书看报、编织衣物、陪孩子玩,或者只是躺着发发呆。我想,妈妈的想法一定是无国界的。而且很容易推理出的是,那些没有洗衣机的人们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别的大家电了。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人们普遍生活在“航空线”以上,那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至少也生活在“家电线”以上了,而这世界上的多数人,还活在“洗衣机线”之下。
然而这样的一个世界,就足以影响地球气候,让变暖成为全人类不得不关心的重大问题。发达经济体要维持百年来便利舒适又体面的生活,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们也想过得更好一点,如果因为人多,人均排放量就必须更少,那么人人平等的人权理念又如何体现?
随着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小国图瓦卢正慢慢沉没,当地人已经慢慢迁居到新西兰。图瓦卢人曾说,全世界都欠我们一句对不起。这个只有26万平方公里,一万多国民的小国,寻求迁居尚且困难重重,迁延数年。今后若更多陆地沉入海平面,又会有多少人背井离乡,苦求栖身之地?围绕减排的唇枪舌剑,背后是生存发展权利的争夺,是更多人向着“航空线”“家电线”乃至“洗衣机线”攀登的努力。
当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政府都致力于否认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公然推卸碳减排的责任,形势只会更加严峻。但若能尽人事,至少能给那些日子最苦的人们多争得些爬上“洗衣机线”的机会,让那些妈妈们有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多读几本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