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郭延柱,司维
(1.山东省国合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3;3.山东三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呈现密集增长的态势,工业部门每年消耗的能源占全部能源的80%,排放的工业废气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5%[2],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3]。我国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以上。在实现了产业和资源的有效聚集、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我国资源环境矛盾最为突出、公众反映最强烈的区域。因此,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管是原始文明,还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尖锐,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生态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遵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所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4-7]。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EIP)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理念革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把不同工厂、企业、产业联系起来,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方式,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信息反馈,实现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成功建设,使得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全世界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8-10]。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在我国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93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项专门针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的研究,选取了17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前后的指标分析其建设绩效,主要结论如下[11]:在平均3~4年的建设周期内,人均工业增加值和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增加值产出分别增加27%和20%;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51%,排放强度下降52%和69%;工业能耗强度、新鲜水耗强度、废水排放强度、固废产生强度等指标下降22%,25%,28%和32%。实践表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较小的环境负荷产生了显著的经济贡献,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缓解区域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对生态工业园区产生、发展的历程及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与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一致的,二者都抛弃了工业文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树立起“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观,承认并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人类生产、生活等社会行为的行动方向与方式。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文明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行动的具体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实践模式[12]。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领域绿色发展的主体,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上重点发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工业园区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造提升。
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由传统的“线性”联系的产业结构向“环形”转变,由以动脉产业为主向动脉、静脉产业协调发展方向转变。在项目引进中,更加注重产业关联性、科技先进性、环境友好性,严格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入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静脉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是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周边资源的有机结合。园区内部的企业之间、园区与周边区域之间要加强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这样,园区内部的工业企业以及区外的部分企业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园区企业的物耗、能耗水平,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改造和提升,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强调源头削减、全过程控制以及废物回收利用,早日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生态工业园区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造提升。
一是采用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战略,通过实施区域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避免污染物的产生;通过建立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耦合共生的生态产业链网,实现废物在整个系统内部的资源化利用,将产生的污染物尽可能地回收利用,提高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率;通过建立园区共享的污染治理设施,实现污染的大幅度削减,尽可能地降低园区生产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是大力发展静脉产业,进行废水、废气、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循环利用,降低废物收集和处置的成本,减少废物排放量,提升园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为园区赢得更大的环境发展空间。
三是加强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重点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受损、破碎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动植物保护,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四是创新园区环境管理手段,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在环境保险、环境合同管理、排污权交易、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采用创新的手段、市场化运行模式来改善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体系,建立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体制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生态工业园区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造提升。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二是推进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环境资源保护的整体性特征和一体化要求,整合环境资源的管理职能;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标准。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园区主体、企业公众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的实践案例。
对于新生代工业园区,其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的平台及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该园区重点培育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产能,集中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40%的研发企业,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单位达到400多家,新发展起来的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也已形成集聚态势,2012年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对园区总经营收入贡献率为64.9%。同时,园区进行服务创新,建立了覆盖企业生命全过程的“预孵化—孵化—加速器”孵化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孵化服务助推初创企业发展,成为我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经济总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生力军。
对于行业特色鲜明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体现是通过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促进系统内各生产过程“原料—中间产物—废物—产品”的物质循环,在构筑起基于物质代谢的全产业链共生模式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的减量。以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为例,该园区在“铜精矿—阳极铜—高纯阴极铜”主体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强对铜冶炼废物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构建了阳极泥提取贵金属、烟气回收制硫酸、余热发电、铜冶炼渣提铜、中水回用、再生铜利用等6条静脉产业链,形成了从“铜矿开采—资源再生/铜精矿—阳极铜—阴极铜—铜深加工/贵金属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铜产业生态发展模式,铜资源回收率达到98.18%,铜资源产出率提高了9.9倍,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吨铜综合能耗比国家标准降低53%,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国家标准低36%。
对于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治理,实施“源头减量、过程循环、末端治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稳定产业发展的基础。以泉林生态工业园为例,该园区依托泉林纸业,通过产业和产品的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创新“秸秆清洁制浆新技术”、稻麦草“置换蒸煮”新工艺、无元素氯漂白技术等,成功地将麦草、棉杆等作为造纸原料,破解了制约草浆造纸企业发展的纤维原料、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三大技术瓶颈,生产的本色草浆可完全替代阔叶木浆,且吨浆成本远低于木浆。在过程循环上,将造纸产生的制浆黑液全部用来制造绿色肥料,肥效高于国内同类产品30%,且实现了黑液零排放;将制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蒸馏水用于制造花卉生长基质,解决了水处理的难题。在末端治理上,生产废水经物化预处理、生化曝气处理,二沉池、稳定塘沉淀后,形成了完善的中段水处理体系,一部分回用生产系统,其余正常排放用于原料基地的灌溉,构建废水处理、回用循环链。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解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这“两把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要加快工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工业园区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大量实践案例以充分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表明,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文明在区域层面和工业领域的率先突破和有力抓手,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可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和“领跑者”,以此带动生态文明的整体推进。
[1]陈江生.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应当研究的战略性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0):45-46.
[2]金春雨,吴安兵.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0):64-65.
[3]冯留建,韩丽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J].人民论坛,2017(10):36-37.
[4]张云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人民论坛,2017(31):15-17.
[5]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7):4-5.
[6]谢高地.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新视野,2013(5):25-26.
[7]崔涤尘,刘业业,王艳艳,等.工业园区生态文明案例分析及建设途径——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4):100-103.
[8]劳爱乐(Ernest Lowe)[美],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8-49.
[9]崔兆杰,谢锋.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0-14.
[10]王贯中,田爱军,黄娟,等.生态文明视角下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及区域差异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9):173-174.
[11]田金平,刘巍,臧娜,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6,36(22):7 323-7 332.
[12]罗吉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工业园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