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水产》 本刊编辑部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黑斑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传统美食,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性成为大家喜食的健康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因其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为了满足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人工养殖实现产业化,才能满足市场对黑斑蛙产品的需求。
黑斑蛙的人工养殖已经摸索了十几年了,从人工驯养繁殖、活饵至全程饲料喂养。真正实现全人工饲养是从2012年湖南一家企业驯化成功开始。从此黑斑蛙继小龙虾之后成为近年华中地区最为火爆的特种养殖品种,5年时间从300亩发展至近4万亩。产、供、销产业初步形成。然而,窗口期的黑斑蛙产业仍存在着各种问题:面临环保压力、养殖技术高低不一、模式仍在控索完善、病害频发、产与销发展速度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产业的健康发展。
会议现场
鉴于此,《当代水产》杂志社、唐人神集团、青蛙帮携手权威专家、行业精英共300多人,于2017年12月18日在岳阳召开了中国黑斑蛙产业年度峰会,旨在加强行业交流,理清行业发展难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共享养殖技术成果。
王冬武教授分别从黑斑蛙经济价值、养殖产业发展历程、效益分析、发展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选择部分重点给大家介绍。
王教授介绍了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需要历程经历的4个时期, 一是胚胎期,用蝇蛆、黄粉虫等活饵养殖黑斑蛙,每亩产量200斤左右,规模小、成本高。不能把黑斑蛙养殖产业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二是培育期,2012~2015年,黑斑蛙育种突破,培育出能吃饲料的黑斑蛙,唐人神集团也成功开发出黑斑蛙养殖专用料,经反复试验,终于在2104年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养殖模式,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可复制的产业化养殖方法。三是成长期,2016年以后,养殖技术逐渐成型,亩产可达到2,000~5,000斤,消费市场也通过培育,不断扩大,不仅可以卖种赚钱,黑斑蛙养殖也能赚钱。四是成熟期(还未达到),行业逐渐规范,养殖业逐渐成熟,产销两旺,产业链完善,龙头企业出现。
王教授认为虽然近几年黑斑蛙产业产业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其产业链问题也是十分突出,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养殖科技含量低,专业人才少,养殖规模小,未形成标准化养殖模式。加上种苗良莠不齐,苗种来源地单一,未进行良种选育,造成近亲繁殖,使得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差等现象疾病日渐严重。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少,价格暴涨暴跌;缺少行业协会、服务监管不利;无龙头企业带动,无序状况严重制约黑斑蛙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黑斑蛙养殖业还处于任意发展阶段, 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在自家田地随意发展养殖场,不顾环境承受容量, 盲目追求单位亩产, 超密度放养, 任意排放养殖废水, 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针对以上的问题,王教授建议政府应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解决黑斑蛙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难点,以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瓶颈问题,以此来推动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健康养殖模式,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成立行业协会,规范养殖行业,推广产品。建立一套完整的黑斑蛙养殖环境管理系统,生态环保养殖,杜绝养殖污染。
黑斑蛙作为高档食材在我国食用历史悠久。但目前野生蛙的数量越来越少,依靠野生蛙类来满足市场需求是不太可能的。野生蛙是国家“三友”动物,不能随意捕捉。只有人工养殖实现产业化,才能满足市场对黑斑蛙产品的需求。
黑斑蛙养殖条件简单,是广大农民调整养殖品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为实现精准扶贫提供又一新模式。因此发展壮大黑斑蛙产业,实现黑斑蛙科学养殖、健康养殖具有美好的前景。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冬武教授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鱼病研究室主任宋锐
唐人神集团饲料事业部鱼料技术总监邓岳松
宋锐博士指出,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养殖对象健康状态与对病原的敏感性,及病原体在宿主上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会致病,一般会有潜伏期,再加上养殖环境生物种类、种群密度、饵料、光照、水流、水温、盐度、溶氧量等等,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传播有密切关系,也影响宿主的生理状况和抗病力。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宋博士详细解析了疾病的控制,以预防为主。首先介绍了细菌性疾病的特点,5~8月是细菌性疾病的高发期,提前做好消毒预防。要选择安全的消毒剂。治疗药物的选择要先做药敏实验再确定用药,不宜盲目。在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上提醒大家要注意,微生物制剂使用注意:所有微生物制剂都应避免与消毒杀菌剂混合使用。
水体使用消毒后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方可使用。池塘消毒后氨氮会明显升高,异氧性细菌如气单胞菌也会首先大量繁殖,因此,消毒后二天使用EM菌原粉100克/亩,加光合细菌原粉100克/亩,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同时保持池塘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优势。用生物肥水素时应结合光合细菌使用,效果更加明显,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高效复合芽孢杆菌原粉所含主要菌为好气性细菌,使用时需同时开动增氧机有利于发挥利生素及加酶益生素的功效。
EM菌是一种复合的微生物群落。池塘泼洒EM菌,与(高效复合芽孢杆菌原粉、光合细菌原粉)等其中任何一种混合使用,改善水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细菌病治疗,首先外用消毒剂,杀灭病原生物,再内服抗生素,杀灭体内细菌。随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控制环境中病原菌数量防止再次发病。
蛙病的预防,分为4个部分。一是清塘,首先用生石灰、含氯消毒剂、 杀虫药物进行彻底清塘。二是蝌蚪期水质管理,定期消毒,清除池水草,肥水,培养浮游生物,根据情况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定期加注新水,合理投喂。三是幼、成蛙期水质管理,定期消毒,及时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稳定菌群, 定期使用免疫增强剂。四是日常管理,定期巡塘及时发现异常,做好蛙场入口处设置消毒器具,养殖工具定期消毒。在蛙池之间道路撒生石灰或漂白粉,定期使用预防性药物。定期清理食台并定期采样解剖观察内脏情况。
最后宋博士强调大家要科学用药,严禁乱用药物,严禁泼洒抗生素,内服药物也不能长期使用,合理使用杀虫药物,准确计算药量避免药害。
邓岳松博士简单介绍了,国内常见养殖蛙类及营养需求的概况,并且指出目前国内对蛙饲料营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不成系统。牛蛙:研究最多,可查到较多文献。虎纹蛙:借鉴牛蛙比较多。黑斑蛙、林蛙几乎无研究,无相关文献。
邓博士着重介绍了,唐人神在黑斑蛙人工饲料上的研发历程。2014年,在益阳开始研究黑斑蛙专用配合饲料,主要研究有不同蛋白饲料对黑斑蛙生长的影响。2015年,产品小试,主要研究黑斑蛙变色问题,黑斑蛙营养生理(肠道酶活、饲料对肠道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等);2016年,在湘阴建立黑斑蛙中试基地,研究如何平衡黑斑蛙饲料营养,蝌蚪营养;2017年,产品大规模推广开展饲料提高黑斑蛙抗病力的研究;2018年,不同养殖模式下饲料利用率的研究。期待打造出更高品质、高性价比、安全环保的黑斑蛙料。
唐人神集团首先在原料上下功夫,因为饲料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而原料又占到饲料成本的70%以上,通过集团的统一采购把好原料关,再加上集团专业的检测仪器与团队做好原料品质控制关。经过大量科研试验的基础上优化配方。经过经过4年研发,从小试、中试到大规模推广,根据目前黑斑蛙营养需要及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配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打造出的唐人神黑斑蛙饲料营养全面,养殖价值高。出蛙早,体型好,个头大、体色自然,黑斑蛙耐运输,运输成活率高。
谭欣鑫指出,黑斑蛙养殖关键可分为蛙池的建设、繁殖与孵化、蝌蚪期的养殖管理、变态期与幼蛙期管理、成蛙养殖五个部分,其中有四个关键点非常重要。关键一的是水源,蛙池中的土改变很难,更多可改变的是水,带走排泄物、培养有益藻菌进水滤网。进排需水分开,井水等硬度过高的水不合适(有铁锈气味)。需修建蓄水池,面积占场的的5%左右用于曝气、定向培藻,定期培藻、改底,改善水质、底泥,保证水的适当流动利于带走有害的排泄物、残饵。
关键点二是苗池及苗种准备,放养前要进行清池消毒,建设完成后,全池满水杀灭黄鳝、龙虾及其它生物。放蝌蚪前10~20天,全池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生石灰块灰每亩用量200~300斤,满水清池。消毒后10天以上才可放苗。消毒区域包含进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然后进行培水,蝌蚪开口时摄食浮游生物,下蝌蚪前须培肥,建议使用生物鱼肥、乳酸菌或EM菌。
苗种运输打包时必须保证氧气充足:排气再充氧,避免在天气突变时放苗。建议在上午9~11点、下午4~5点放苗氧气袋放入池中30分钟以上再将蝌蚪放入池中,每个池中投放相同日期孵化的蝌蚪,避免大小差异,每个标准池(200平方米)投放3~4万蝌蚪。
关键点三是训食,回型池的休息区不建议过宽,单沟池的食台区则应适当加宽;除草,过密的草严重影响幼蛙上食台,防止中毒,选择天气晴好3~5天打除草药;遮荫网的搭建,建设在驯食完成后;食台的摆放,优先摆放四个角,再逐步增加,与边网之间保持5CM左右的间隙;选择营养全面的幼蛙料,湘大921 0#~1#;变态时蝌蚪的大小对驯食的速度影响很大 ,蝌蚪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建议全期足量使用湘大920粉料。关键点四、病害防重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