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不能一拆了之

2018-02-01 17:46高雪梅郑元泰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报刊亭报刊巴黎

高雪梅+郑元泰

建设书香社会,推进全民阅读,必须重视报刊亭的作用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至今还保留着阅读报纸习惯的作家荦平,发现自家附近的4座报刊亭在2017年8月先后消失,这一现象令她心焦,并为报刊亭的命运担忧。

荦平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放学路上想顺道买一本杂志的学生、习惯下楼买报纸的老人、想买份当地地图的外地游客,都反映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报刊亭如今难觅踪影。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到2013年,全国共拆除10468个邮政报刊亭。而一些城市拆除报刊亭的行动,时至今日仍在继续。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刊亭的销售额逐年下降,这是不争事实。那么,“刷屏”看新闻的时代,报刊亭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报刊亭,会变得更美好吗?

不妨把目光投向世界上有着百年报刊亭历史的其他城市。

“巴黎没有报刊亭,就像巴黎没有埃菲尔铁塔,也就像伦敦没有红色电话亭、纽约没有黄色计程车一样。”在2013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1%的巴黎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当年,巴黎为纪念报刊亭诞生150周年,专门为报刊亭举办了一系列庆生活动,毫不吝惜地表达对报刊亭的喜爱。

在巴黎人心目中,小小的报刊亭居然比肩巍峨的埃菲尔铁塔,也许有人会觉得太矫情、匪夷所思。然而,了解巴黎的人都知道,正因为报刊亭享有如此尊崇的地位,“世界文化之都”巴黎才没有浪得虚名。

纸媒“风光不再”,巴黎以及其他国际大都市也不例外。但是,报刊亭从一问世,就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店铺,不只为营利而生。在巴黎,政府将报刊亭视作城市文化地标和文明的接口,在报刊零售难以支撑报刊亭运营的情况下,采取了给予特殊财政补助免除租金、放宽经营范围等多种保护和支持措施,为的就是留下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一位常驻巴黎的中国媒体人说:“没错,读报的人的确在变少,但只要报刊亭存在,总会提醒人们除了手机刷屏,还有更值得信赖的新闻在纸上。如果拆除报刊亭,只会加速公众弃读报刊,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不只是巴黎,世界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头都少不了报刊亭。比如在英国,有的报刊亭甚至由著名设计师负责设计,其中就有伦敦奥运会主火炬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的作品。

现代城市的魅力,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虽然人口的聚集、生活的繁荣让城市土地越来越金贵,但不管怎样,一座美好的城市,应该容得下报刊亭,容得下习惯于到报刊亭买报刊的市民和游客。

不仅如此,建设书香社会,推进全民阅读,也必须重视报刊亭的作用。报刊亭是城市靓丽的文化名片,也是离市民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神经末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设置报刊亭,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在中国,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传播先进文化,更应发挥作为纸媒零售终端主体的报刊亭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十九大期间,北京全市报刊亭党报党刊销售量增长了600%,其中《人民日报》日均销售近3000份。这组数据就足以说明一切。

作家荦平在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说:“党中央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我相信,报刊亭经精心打造后完全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以她最接地气的方式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以她对正向文化的坚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我们切勿因噎废食,一拆了之……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这经由多少从业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播渠道。”

留住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留住报刊亭!笔者建议,不仅要叫停拆除报刊亭,还应将报刊亭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列入建设规划,多渠道推进建设,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为维持报刊亭良性运营,应推动报刊亭從单纯售卖报刊转型为以文化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亭。

猜你喜欢
报刊亭报刊巴黎
巴黎之爱
城市中的另一种风景:报刊亭
城市报刊亭是一块文化试金石
城市需要更加美好的报刊亭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巴黎的每一个Moment都值得盛装
车站的报刊亭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征战巴黎之路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