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贝淡宁(DanielA.Bell)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政府、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都在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但在中国之外,推广中国文化仍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对于如何更好地在国外推广中国文化,我有如下一些感想。
首先,必须让世界对汉语有更深入的理解。过去3000多年里,汉语一直是表达这种文化的主要载体,如果不了解汉语这种内涵丰富和美丽的语言,就很难欣赏中国文化。书法、文学和诗歌是语言的直接表达,中国文化的大部分表达形式都依赖于这种语言。但在中国以外,世界对汉语的理解仍然有限。近年来,人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尽管不少人的初衷是学习中国文化,但也有人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学习汉语有助于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做生意。如果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学习只局限于“商务汉语”的课程,那么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目的将很难实现。
其次,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取得的成就。虽然许多外国人喜欢中国食物,但他们还无法知晓中国菜的多样性,比如外国人很少了解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功夫众所周知,但更多是被视为一种战斗技能,而非一种生活哲学。有些中国电影在国外广受好评,但它们不一定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深意。一些博物馆和艺术收藏家爱好、欣赏和收藏中国的绘画、陶瓷,但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它们仍显得奇怪和难以接近。有多少外国人了解中国优美的音乐?我有限的贡献是撰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和政治的著作,帮助翻译和推广中国学者的优秀作品,但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文化是一种表现形式丰富多元的文化,促进这种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如果中国文化的推广变得庸俗化和同质化,我们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活动就很难取得成效。
再次,“中国文化”的概念需要与“中国种族”这一概念分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从文化层面定义“中国人”——学习汉语,按照特定的礼仪方式生活,参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情况从19世纪后期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精英阶层学习了西方文化中最糟糕的一部分——认为世界可以并且应该由种族划分,这导致“谁是中国人”开始被广泛视为一个种族和族群的问题。
是时候回归“中国人”的传统定义了,从文化而不是种族的角度。如果没有中国血统的外国人都逐渐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是一种爱好或促进商务的技能,还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国文化就可以在海外获得更大影响。我并不否认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和非中国人之间会有很大差异,但从文化角度出发,“谁是中国人”的定义将模糊这些边界,更多的“外国人”不仅会学习中国文化,也会热爱它。如果中国文化的传播只由华裔来做,这项事业也无法真正完成。
如果中国以外的更多人,无论种族,可以讲汉语,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并认为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传播者,那么我们将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文化不只在中国生长,更是在天下蓬勃发展。▲
(作者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基于“会林文化奖”获奖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