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卫平/广安市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管委会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广安市是中国西部农业大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当前尤其要实施好“六三”战略。
一是认为乡村振兴必须另起炉灶的误区。其实乡村振兴是对过去农业农村工作的再提炼再提升,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和增进农民权益作为根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松动等底线没有变,严守农村生态环境、耕地面积和质量、粮食安全等红线没有变,过去我们在“三农”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可以借鉴使用。二是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误区。其实乡村旅游只是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业比较效益的一种渠道,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三是认为乡村振兴可以“攻坚克难、一蹴而就”的误区。其实乡村振兴是农村经济社会朝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一是现代农业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广安市已经基本确立粮油、生猪、蔬菜、柑橘、花卉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和梨、葡萄、蚕桑等“七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个,创立了“华蓥山”邓小平故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规划定位不高、建设规模不大、没有实现全覆盖、发展质量不高、还无法担当起农民致富主力军重担、运行机制不活、长效运行保障差等问题。二是乡村旅游优势。围绕邓小平故里国家5A级景区和华蓥山石林、天意谷国家4A级景区,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建成武胜县白坪-飞龙休闲度假区,华蓥市成功创建为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市。三是模式探索优势。广安市依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故里的政治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中,产村相融发展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一是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特别要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找准发展定位,突出功能分区,坚持改革创新。不是每个村都要去搞乡村振兴,要允许一些村落逐步消亡。生猪养殖禁养区划定要结合粮油、蔬菜产业规划进行必要调整,确保真正做到“种养结合、循环配套、生态发展”,特色经果林规划发展区禁止养殖生猪,减轻发展乡村旅游环境治理压力。结合第三轮矿山资源调整规划等,调整完善全市土地利用规划,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制度。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尤其是村级活动室、公共厕所等,应按照便民、适用的原则实行“嵌入”式建设。在全市、区(市、县)、乡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开展村域乡村规划试点,逐步建立“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既要系统谋划、全域布划,又要重点策划、多元刻划,在规划指导下,以区(市、县)为单位分年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规划蓝图逐步实现。严肃规划管理,规划既要坚持自下而上,又要坚持自上而下,特别要建立完善全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策划规划方案集中会审制度,规划方案一旦审定通过就是工作的旗帜和方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调整,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抓政策。认真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工具,着力解决好乡村振兴“靠什么干”的问题。特别要仔细研究农村集体土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项目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农村集体土地跨省级“流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扶持政策,全域整治、动态实施、盘活优化,充分激活土地资源要素,为农村改革发展增添活力。三是抓项目。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要通过狠抓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相关方面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减退,可借鉴争取华蓥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的办法,广安市牵头强统筹,区(市、县)全力支持参与,既确保项目整合实施,又发挥各方积极性,同时对区(市、县)尤其是扩权强县项目实施加强督导,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引导农业、林业、以工代赈、远程教育、农村文化室建设等项目按照“共做一桌席、各端各的菜、项目性质不变、各记各的功”的办法向乡村振兴集中,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做事情,一年做几件小事,几年做成大事。
一是农业基地提质增效工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四新”覆盖和沟、渠、池、路、农机“五网”配套的要求,着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抓新型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抓加工增值,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体育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链接紧密的发展新格局。抓品质品牌,充分发挥“华蓥山”邓小平故里农业公益品牌的引领作用,建立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覆盖,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优化村落布局,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古地标、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展现乡村“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变幻多彩”的秀美景观。全面完成D级农民自住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级、D级危房治理改造和其他危房治理改造。围绕净化、美化、亮化“三化”扮靓秀美乡村。对农村垃圾实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简单分类,对农村生活污水实行雨污分流暗管统收,最后将不可回收的垃圾和生活污水采取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就地分解处理。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开展“四旁绿化”种花种草,条件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发展庭院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安装太阳能照明灯,逐步解决农村院落夜间照明问题。三是乡村基础建设工程。按照宽4.5~6.0 m的标准完成通村通组水泥路建设,所有院落联通宽度1.0 m以上的便民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用双脚丈量河流”行动,绘制“一河一图纸”,完善“一河一策”,建立“一河一档”,细化“四张清单”,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深入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安全饮水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彩化工程,加快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是干部管理。乡村干部工作环境条件差,个别地方甚至恶劣,要通过政治上褒扬、经济上激励等对乡村干部倍加关爱,同时,要建立完善目标考评制度,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目前个别乡村规模小、经济发展难、社会管理难的实际,学习借鉴重庆市的做法开展拆乡并村试点。二是人才管理。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城乡之间人才流动方向更趋“双向”流动方式、更趋多元,既要出台政策实施“返乡创业”计划,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乡创业”,实施“反哺乡村”计划,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到农村创业,带动就业,又要实施“乡村强基”计划,着力加强农村村组干部、农村致富能人培养,更要高度重视对乡贤人士的动员和组织,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深度推广“人才+项目+资本”模式,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跟上一个项目、融到一组投资、发展一个产业、开创一片市场、带动一方发展。三是自治管理。首先要大抓党建,着力解决乡村基层党建弱化、虚化和散化的问题。认真贯彻执行《村民自治条例》,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引导乡村在法治前提下搞好自治,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搞好乡村社会综合治理;协助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以高效服务便捷于民。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讲文明、树新风,以德树人、以德管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加强基层活动阵地建设,以村级活动室为中心,整合广播电视、卫生、民政等职能,将村级活动室建成集学教、礼仪、娱乐、服务于一体的乡村多功能活动中心。
一是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按照市场法则对村域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退出后再开发、集体水池、闲置校舍等进行股份制改革,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将资产变资本,进入市场促发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建设投入机制。在政府主导中激发各相关方面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重特大项目可由市级平台公司作为投融资建设主体,广安市牵头,区(市、县)参与,依托中央、省级项目投资,吸收金融资本参与,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确定各自投资比例,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充分发挥重特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投入热情,壮大乡村振兴建设投入。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乡村振兴既要注重顶层设计,更要推进落实,广安市要统一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着力解决好乡村振兴“干什么”的问题,市对区(市、县)的考核内容应重点围绕市委五届六次全委会和《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2018-2022年),突出考核各区市县(园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当年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任务的成效,坚持量质并重,全面推动工作;同时,对市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考核工作成效、政策措施、检查指导、组织保障、日常工作等,加大政策措施权重,重点考核争取和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必需有实质性的支持内容和推动措施。加强事中检查督促,确保各级各方面转变作风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动真碰硬抓落实,锲而不舍抓落实,确保乡村振兴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