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绵阳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
自2013年绵阳市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 209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7 379人。先后制定出台了《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培养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探索出“名师带徒”等一批培育新模式。
1)由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对新理念、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主动参加培训的意愿不强。通过对近两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员的调查分析,自己主动报名参训的不到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72.1%。
2)绵阳市和各县市区制定的相应扶持政策大部分仅限于技术支持和奖励扶持,对农村劳动力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吸引力不够、针对性不强。
3)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所缺的不是传统农业技术,而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等。而绵阳市培训机构在这方面师资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需要。
4)目前培训机构相对重视课堂授课和实地教学等培训的组织实施,而后续跟踪服务指导不够,特别是帮助受训人员提升能力达到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做得不够,没有体现出培训与培育的区别。
对具有较强带动力、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参加培育获得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在项目、资金、税收、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创新模式、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提高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每年除中央财政投入外,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套一定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跟踪服务、奖励激励、宣传报道等方面,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面,增强职业农民吸引力。
一是着力提升本地师资水平。市内各承担培训任务机构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组织授课教师走出去,到省内外高校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提升本地师资水平。二是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外地名师参与培训。既可以邀请外地名师参与理论培训,也可以请外地名师作为后续跟踪服务的专家顾问,指导技术指导员开展跟踪服务工作。三是明确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建立共享师资库。根据培育目标,完善课程设置,组织农广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推荐优秀授课教师和技术指导员,推动师资库开放共享。四是创新培训方式。线上线下培训结合,充分利用农民的碎片化时间。对易于学习掌握的知识,组织教师录制视频,通过光盘、网络等方式向新型职业农民开放;对难度较大的课程,组织学员集中培训,面对面讲授。
一是加强跟踪服务平台建设。以班级为单位,印制通讯录,创建微信群、QQ群,搭建学员之间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相关政策、市场信息、学习课件,及时回复学员咨询。二是加强跟踪服务记录管理。建立学员跟踪服务指导手册,定期回访学员产业发展情况,做好服务平台、上门指导服务记录,将跟踪服务相关资料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档案管理。
大力开展职业进修教育、职业转行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学习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经验,探索双元制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制设定为2~3年,让学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充分的企业实践。同时加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农业中职教育、高等教育。
应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从树立典型入手,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一是通过定期开展评选活动,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通过电视台、报纸、微信、网站等进行报道,同时给予一定物质和政策支持。二是组织各县市区进行推荐,编印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典型事迹,展示新型职业农民风采。三是组织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巡讲团定期到各地宣讲政策、先进事迹、典型模式等,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