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2018-02-01 06:55刘亚华陈秋宇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伤病员心肺胸腔

陈 佩,刘亚华,陈秋宇

全球各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我国也是灾害事故多发且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单就地震而言,中国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却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据报道,中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50%。迄今为止,有地震记录的史料显示全世界死亡人数达20万的4次巨大灾难性地震中,3次发生在中国,包括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亡超83万人;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死亡超23万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超24万人[1];仅2017年,我国境内发生5.0级以上地震就达19次,其中5.0~5.9级地震16次,6.0~6.9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1次[2]。灾害事故造成的呼吸心跳骤停使伤病员的生命受到威胁,而灾害救援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死存亡。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急救技术,救援人员能否在第一时间实施规范高质量的CPR直接影响伤病员的预后。在灾害救援中,创伤性心脏骤停是导致现场死亡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然而,由于伤员往往合并胸部创伤,从而导致常规CPR的应用受限。腹部提压CPR因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循环与呼吸支持,从而成为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的新途径。

1 常规CPR的不足

CPR要确保复苏效果,心外按压频率需在100~120次/min,按压深度在5~6 cm(需45~55 kg的压力才能达到),保证胸骨完全回弹,并在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3]。而在灾害救援时,往往面临着救援人力不足,救援人员超负荷工作,且抢救以徒手胸外按压为主,很难完成高质量的CRP,直接影响复苏效果及伤员预后。同时,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为主的CPR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中断心外按压,缺乏人工循环支持,造成通气与血流脱节,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异常,影响肺内气体交换,不能保证CPR时的氧合,造成复苏成功率降低[4]。在灾害救援中,伤病员多为创伤性心脏骤停,胸部外伤致心搏骤停者较多见,进行心外按压的CPR技术难以满足此类伤员的抢救需求。武警总医院王立祥教授团队根据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的特点,研制了腹部提压CPR仪,创立了腹部提压CPR,为胸部外伤的心跳呼吸骤停者提供了有效的复苏方法,填补了CPR的空白。

2 腹部提压CPR的优势

腹部提压CPR仪由提压板、负压装置和提压手柄三部分组成,通过对腹部进行按压和提拉实施CPR。施救者用双手紧握提压手柄将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使提压板平放于被救者的中上腹部,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开机后腹部提压装置产生负压使患者腹壁和提压板紧密结合。然后施救者于受害者侧方按100次/min的音频提示连续交替垂直向下按压和向上提拉,按压和提拉时间1∶1,按压和提拉时需注意垂直上下,均衡用力,忌左右摇摆。按指示灯亮提示将压力力度控制在50 kg左右,提拉力度在30 kg左右[5,6]。

2.1腹部提压CPR的循环支持腹部提压CPR通过“腹泵”“胸泵”“心泵”多种机制提供人工循环支持。首先用“腹泵”学说来诠释,该学说认为心搏骤停后,腹部按压可使腹腔内压力增高,随之腹腔内各血管床的压力也增加,因上腔静脉入口处和下肢静脉均有静脉瓣阻隔,而下腔静脉入口处无静脉瓣,腹腔内血管床的血液被挤入下腔静脉,再入右心;按压动作可在动静脉之间产生压力差,二尖瓣叶因顺血流方向而单向开放,使血流产生前向流动[7];当放松或提拉腹部时,腹内静脉压力低于腹外静脉压力,将血液“吸”回到腹部;当挤压腹部使腹腔内压升高时,血液被挤出腹部;逆向血流则被心脏瓣膜和全身的静脉瓣所阻止,全身静脉塌陷也可防止血液逆流[8,9]。其次,提拉腹部时,腹腔内容积增大,腹腔压力随之减低,膈肌可最大限度地下移,使胸腔容积和胸腔负压进一步增加,从而加强了血液回流[10];按压腹部时,腹腔内压力的增大可使膈肌上移,胸腔内容积随之减少,增加了胸腔内压,促进了血液从胸腔流出,还可起到类似“胸泵”的作用。再次,提拉腹部时膈肌下移,而按压腹部时膈肌上移,使位于膈肌之上的心脏受到规律性地挤压和放松,还可起到类似“心泵”的作用[11]。

2.2腹部提压CPR的呼吸支持 除循环支持外,腹部提压和胸部提压一样,也有一定的呼吸支持作用。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下降,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加,进一步增大胸腔内负压水平,肺脏由此而膨胀,使空气进入肺泡,伤病员完成吸气动作;而在按压腹部时,腹腔压力迅速升高,膈肌向上移动,胸腔容积随之减小,胸腔内负压减小,肺脏受压回缩排出肺泡内气体,伤病员完成呼气动作[4,12-14]。在不间断循环的状态下完成人工呼吸支持,实现了循环与呼吸并举的CPR。马立芝等[15]进行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腹部提压产生的潮气量可达基础值的70%以上,分钟通气量大于基础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与基础值接近;王立祥等[16]的临床报告显示,复苏时和骤停时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救治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时,腹部提压CPR能提供满意的肺通气。在武警灾难救援中,往往救援人员和抢救器材不足,对于需要呼吸支持的复苏患者,腹部提压类似于腹式呼吸,每次提压潮气量达500 ml,接近于健康人的生理呼吸值,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CPR是一项综合性抢救措施,最初的循环与呼吸支持是维持患者生存的基本方法,简单、快捷、有效地实现循环与呼吸支持将直接影响CPR效果。腹部提压CPR仪结构设计新颖、体积小、重量轻,在武警部队灾害救援中易携带、操作;施术过程中有指示灯和音频辅助,压力和按压频率有保证,可使CPR操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复苏效果更确切。

总之,腹部提压的器械轻便,负压效果好,操作省力,且实现了不间断人工循环状态下实施通气。对于灾害救援中创伤性心脏骤停者,存在胸骨骨折等常规CPR禁忌或抢救条件受限,难以实施人工或机械通气时,腹部提压都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CPR方法。笔者认为灾害救援人员除熟练掌握高质量的常规CPR外,应学习并掌握腹部提压CPR,并根据创伤性心脏骤停伤病员的特点及灾害救援现场环境、物力及人力条件,选择不同的CPR方法,以达到最佳复苏效果,提高救援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茅志成.医疗救护员[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514-516.

[2]孙 刚,李亦纲,杜晓霞,等.2017年地震灾害及应急响应总览 [J]. 中国应急救援,2018,(1): 9-14.DOI: 10.19384/j.cnki.cn11-5524/p.2018.01.002.American

[3]Heart Association.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J]. Circulation, 2015, 132(suppl 2): S315-S589.

[4]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 957-9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4.

[5]王立祥,郑静晨,侯世科,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装置 [J].武警医学,2009,20(5): 455-456. DOI: 10. 3969/j.issn.1004-3594.2009.05.026.

[6]张思森,孟志剑,刘 青,等.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胸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OL].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 31-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5.01.009.

[7]Feneley M P, Marier G W, Gaynor J W,et al. Sequence of mitral valve motion and transmitral blood flow during manu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dogs [J].Circulation, 1987, 76(2): 363-375.

[8]孟庆义. 高级急诊医学教程[M]. 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0: 2.

[9]孟庆义. 论心肺复苏的核心原理——万变不离其宗[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4): 295-299. DOI: 10.3969/j.issn.1002-1949.2011.04.003.

[10]Wang L X, Liu Y H, Zhou M H,et al. Effects of subdiaphragmatic cardiac compression on cardiac arrest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Chin Med J, 2012, 125(12): 2228-2230. DOI: 10.3760/cma.j.issn. 0366-6999.2012.12.026.

[11]王立祥, 郑静晨. 单纯腹部提压: 一种心肺复苏的新方法[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1(6): 323-324. DOI: 10.3760/cma.j.issn.1003-0603.2009.06.002.

[12]王立祥, 郑静晨. 开辟经腹心肺复苏新途径[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2): 68-69.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3.02.003.

[13]Babbs C F. Interposed abdomen compression CPR: a comprehensive evidence based review [J]. Resuscitation,2003, 59(1): 71-82.

[14]Cohen T J, Tucker K J, Lurie K G,et al. Ac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A new method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JAMA, 1992, 267(21): 2916-2923.

[15]马立芝,王立祥,李秀满,等.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方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观察[J/OL].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 12): 3623-36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1.12.055.

[16]王立祥,宋 维,张思森,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 3):333-336. DOI: 10.3760/cma.j.issn. 1671-0282. 2017. 03. 019.

猜你喜欢
伤病员心肺胸腔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新形势下军人病区住院伤病员管理模式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