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
小学校园,本应是为孩子们提供安静、和谐、健康、平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乐土。近年来校园惨案频发,将原本安静祥和的校园推上风口浪尖,除了旁观者的震惊之外,更是给那些受到伤害的学生和家长带来巨大伤痛。
自1996年3月,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规定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来,今年已是第23届。安全教育年年抓,天天抓,为何每年因中小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所引发的伤害,还是呈上升趋势呢?据权威部门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有接近50余万人次的学生遭受意外伤害,这沾满血腥的数字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那是一条条有血有肉的生命!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威胁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2002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从事故与责任、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赔偿、事故责任者处理四个方面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提供了详细参考。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2006年6月30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发布,这一多部门联合制定的行政规章分别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对校园安全管理应当履行的职责,并从校园内安全管理、日常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教育三个方面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职责进行详细规范。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如此多的规定下,小学校园事故依旧频发,说明校园安全管理依旧存在漏洞,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从社会方面看,随着社会各阶层矛盾的不断激化,犯罪分子把愤怒投向了防范能力最弱的中小学生,孩子成为他们厌世泄愤的主要对象。
从家庭影响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道德品行、情操、信仰、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调查显示,校园暴力事件的制造者多是出自于暴力家庭、不完整家庭、再婚家庭。
从媒体传播方面看,和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在是信息社会,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的普及,既打开了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真、善、美,也把糟粕过早的带给他们,而他们又不具备辨别假、恶、丑的能力。
从学校方面看,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存在学校只要不出大事就可以的侥幸心理,致使一些原本可能避免的校内伤害案件不断发生。
从教师方面看,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异常行为、班级隐患都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增加了校园事故发生的几率。
设立“安全工作委员会”。由校长担任第一负责人,各班主任为成员,把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日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疏忽和纰漏,是校园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诱因。校园安全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上,应避免“重安全教育,轻安全管理”现象出现,要以“安全管理为主,安全教育为辅”,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法律、法规的落实,树立牢固的依法治校观念,使校园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并实行有效监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校园安全的不二保证。学校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干部值班护校责任制度、家校联系工作制度、学生校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清查收缴制度等等的建立,不能只挂在墙上,要落实到地,避免只在理论上重视,要真正践行到校园,才能真正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应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全面评估每一个环节的安全风险,一一制定应对措施,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发生严重后果和纠纷。
强化宣传,打造安全校园氛围。宣传要有针对性,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校园踩踏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次,这种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可以在楼梯处张贴“上下楼梯靠右行”“上下楼梯请慢行”“轻语慢行不打闹”等安全标语对学生进行提示。学校里陈列的安全宣传栏要注意融教育、启迪和警示为一体,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感染力,能通过血淋淋的事实警示学生。安全宣传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策划、选稿、编绘教室里的安全宣传墙,通过参与增强安全意识。安全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上课讲、升旗讲,还要把家校通等网络宣传利用起来,上午、下午入校后上课前,通过广播进行强化性安全教育。让安全宣传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时段,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加强专业安全教育培训。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指导,只有增强了教师的安全教育意识,才能让教师重视并发展学生的安全意识素养。要避免学校的安全课程设置形同虚设,教师照本宣科,对于安全教育的形式、内容、手段都过于简单、缺乏趣味性,学生左耳听右耳出,达不到理想的安全教育效果。
近几年教师性侵学生事件时有发生,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心理疏导、安全监管逐一落实到位,也是保证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行为、性格异常的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尤其是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有些孩子抗挫折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悲观沮丧、意志消沉,心情压抑,不愿与他人沟通倾诉,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巨大的心理障碍,当无法释放时就会采取过激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针对青少年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的成长特点,教师应循循善诱,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以免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要“循循善诱,常抓不懈”。小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不成熟阶段,也是最容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转化为行动的阶段,所以,要利用好这个关键时期,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班主任要利用好主题班会,围绕生活安全、灾害发生时的安全防范等主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采用多种形式(如亲身体验演习实践、视频播放、直接演示、活动参与等)进行安全指导。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组织学生对上学、放学路上的各种隐患进行实地调查,有无偏僻角落,有无施工,有无交通事故易发地段等等,如果有,怎样进行防范?在实际调查和讨论中,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充分发挥校园安全防范部门联动机制作用。依托外界力量强化校园安全意识,针对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学校定期请派出所、消防队的有关同志入校授课,传授各种自救措施,如火中自救、触电自救、食物中毒抢救、以及遇到犯罪行为如何应对处理等等,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护自救能力。每年学校都会进行消防演练、防震演练,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知道当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来临时,应该怎样面对,在实践中掌握安全常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救护能力。
加强安全管理。把安全意识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课间,杜绝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杜绝因学生追逐打闹诱发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对于教室里的各种教学设施、用电设备要经常进行专门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汇报解决。
加强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检查与管理,防止因体育设施破损、体育器材使用不当等而发生的意外事故。聘请专业的保安人员值守校园,配备专业防护装备,严格落实出入校门制度,严格落实对外来人员的登记制度和出入证制度、外来车辆检查登记制度等,把一切危险隐患关闭在校园外面,把好校园安全第一关。
家校联合,确保学生平安。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让家长切实担负起监护孩子的责任。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等形式,宣传安全教育,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如参与校门口值班、发现并举报学校周边不安全因素等),携手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引发中小学校园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忽视其中哪一方面,中小学校园安全都会受到威胁。“校园无小事,事事见安全”。保障校园安全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打造平安校园,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