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者体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2018-02-01 06:2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湿质阳虚体型

*

1.宜宾卫生学校中医与康复教研室,四川 宜宾 644000;2.宜宾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四川 宜宾 644000;3.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0

建立在“体质为本,形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基础上的中医体质理论认为: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甚至与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有关[1]。有研究认为: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体质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存在关联性,在指导患者体质调理和体重管理中有一定作用[2]。中医体质辨识系统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完成对机体中医体质类型辨识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广泛使用。本研究对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177名对象进行体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为辨证施膳和体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按体检日期随机抽取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研究对象2177名,其中男性1152名,女性1025名;年龄21~78岁,平均(45.1±5.9)岁;职业分布:公务员726名,企业职工502名,退休人员329名,其他620名;民族:汉族2012名,少数民族165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9名,初中522名,高中及中专603名,大专及以上923名。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在完成常规健康体检同时记录其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等。

1.2.2 中医体质类型调查 采用山东济宁拓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对调查对象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1.2.3 体格测量与体型判断 采用上海铸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电子身高体重秤完成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按如下公式计算体质指数(BMI),BMI= 体重(kg)/身高2(m2)。参考《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3]推荐的标准,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为体重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2 结果

2.1 不同一般情况体检者体型分布 2177名体检者平均超重肥胖发生率31.7%,其中男性33.9%,女性29.3%,男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5岁以下超重肥胖发生率29.3%,35~55岁35.8%,50岁以上28.2%,35~55岁年龄段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汉族超重肥胖发生率32.2%,少数民族26.1%,汉族高于少数民族(P<0.01);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体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一般情况体检者体型分布情况

2.2 不同体型体检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10.5%)和肥胖者(14.7%)中痰湿质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6.0%)和过低者(3.7%),超重(10.7%)和肥胖者(9.6%)湿热质发生也略高于BMI正常(8.5%)和低BMI者(4.5%)而阳虚质在超重、肥胖、BMI正常和低BMI者中发生率分别为8.1%、4.0%、9.7%和16.4%,BMI低者高于BMI高者,血瘀质和特禀质也有相近规律。见表2。

表2 不同体型体检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注:表中数据表示格式为[例(%)],n为例数,%为该体质人数与相同BMI人数的比例。

3 讨论

自《黄帝内经》开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象思维、整体观为核心观念的基础上,中医对体质形成、体质影响因素、体质差异现象、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体质与治疗有着全面的认识[4]。从上世纪70年代起,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建立了中医体质学理论,并将中医体质分为9大类,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从而形成了辨体、辨病、辨证的“三辨理论”诊疗模式[5]。中医体质理论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临床诊治中可先辨别患者体质,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6]。个体间体质的差异会增加某些疾病的发生率,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7]。结合不同肥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开展个体化膳食指导和中医治疗在肥胖患者体重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不同体型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认为[2,8]:阳虚质、血瘀质与体重过低,平和质、气郁质与体重正常,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与超重,气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与肥胖均存在关联性。肥胖与痰湿质、湿热质、平和质呈正相关,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与肥胖呈负相关,痰湿质、湿热质更易于发生肥胖。通过研究不同体型人群其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有针对性的调节患者体质,更能有效的对其进行有效的体重管理。

本研究发现,体检者平均超重肥胖发生率31.7%,其中男性33.9%,女性29.3%,35~55岁年龄段(35.8%)高于其他年龄段,这与全国超重肥胖监测结果一致[9],汉族超重肥胖发生率(32.2%)高于少数民族(26.1%),这与李青等报道的结果相似[10]。从不同体型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来看,超重(10.5%)和肥胖者(14.7%)中痰湿质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6.0%)和过低者(3.7%),这种趋势在湿热质和平和质中也有表现,而阳虚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则刚好相反,这提示痰湿质、湿热质和平和质者可能更易导致肥胖,而阳虚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则更易消瘦,与相关研究结论也相似[11]。

中医对肥胖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鉴于不同体型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特征和差异,利用中医理论对肥胖进行治疗时首先应进行体质类型辨识。肥胖者中医辨证可分为阳虚水泛、湿热蕴结型肥胖;气滞血瘀型肥胖;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型肥胖;痰湿内盛、食滞痰瘀型肥胖等,这与中医体质学说原理如出一辙,中医辨证分型、组方用药规律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等与肥胖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12]。复方中药联合针灸、埋线、穴位敷贴和中医食疗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肥胖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提倡与推广[13]。但由于个体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异性,因此调节患者体质方能发挥治标和治本的功效。

[1]王济,王琦.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380-2382.

[2]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105-107.

[3]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成人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711-717.

[4]王慧如,于宁,刘哲,等.《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现代中医体质学说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4):1458-1461.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孙理军.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述评[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6):1-7.

[7]张莹,焦怡琳,陆凯,等.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232-235.

[8]张笑梅,朱燕波,邬宁茜,等.基于不同指标诊断的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3):212-215.

[9]姜勇.我国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变化趋势及健康危害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

[10]李青,蔡乐,董峻,等.云南省农村居民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2):2190-2193.

[11]朱丽冰,王济,李玲孺,等.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中医兼夹体质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161-165.

[12]司富国,陈瑞,司季青,等.肥胖的中医证型和方药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16,36(11):2032-2035.

[13]侯瑞芳,陶枫,陆灏,等.肥胖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8):1959-1962.

猜你喜欢
湿质阳虚体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体型消瘦,如何科学变强壮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体型特别的勇士
体型最小的猫,竟然是个恐怖的大胃王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瘦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痰湿质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研究
痰湿质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