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的探索

2018-01-31 08:31李振谦马建军张格格陈寒冰徐子岳左玮馨应研敏闫立言
科技视界 2018年30期
关键词:科研团队本科生

李振谦 马建军 张格格 陈寒冰 徐子岳 左玮馨 应研敏 闫立言

【摘 要】如何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虽然部分医学院校已进行初步探索,但放眼全国,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仍不容乐观。新乡医学院点加团队探索出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在团队中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在小组中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从而分步骤、有层次地培养出初步具备综合科研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并对其有待完善之处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素质;二元育人;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0-0286-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0.127

Research tea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group exploration of dual education mode

LI Zhen-qian1 MA Jian-jun2 ZHANG Ge-ge3 CHEN Han-bing1 XU Zi-yue4 ZUO Wei-xin5

YING Yan-min6 YAN Li-yan6

(1.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5 undergraduate clinical medicine major,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2.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uman anatomy laboratory,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3.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6 undergraduate nursing major,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4.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grade 2016 pediatrics major,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5.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6 undergraduate major in anesthesi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6.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2016, majoring in forensic medicine, Xinxiang Henan 453003, China)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ac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lthough some medical colleges have mad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point plus team explored - dual education mode, preliminary training students scientific quality in the team,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the team, thereby step and level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of outstanding medical talents, and to be perfect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Dual education; Research team

黨的十九大发展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素质是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国医学院校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尚未形成统一的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机制。针对这种情况,点加团队探索出一种综合指导老师培养和科研团队培养的新型育人模式——科研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二元育人模式是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将整体的科研团队按科研方向分割为数个独立的科研小组,并设立课题负责人和管理组长。科研小组由指导老师把控大局,小组课题负责人和管理组长共同负责科研小组的运行维稳。新乡医学院点加团队自成立二十年来,共发表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文章117篇,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9项,以有限的活动资源和空间条件获得了最大效益。作者对其资料分析,总结出一套制度相对完善,结构较为简洁的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为高校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参照。现总结如下:

1 本科生科研团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正确的引导途径

针对我国本科生科研素质落后这一现况,文献显示,本科生对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占比为95.34%,然而真正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为20.3%[1]。结果分析认为,本科生并不缺乏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如何科学的组织管理学生参加科研才是问题所在。美国在2013年就发布了《下一代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制定了科学教育的三大维度:科学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2],从多层次构建了科研素质培养体系。目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3]。国内虽已兴起“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科研活动,激起了学生相应的科研创新热情。但高校间缺乏交流,如何正确及时的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各高校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

1.2 现有学生科研团队的不完善

学生科研团队是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学生科研团队中导师处于主体地位,承担核心工作,学生处于次要位置,工作量少且水平较低,不能从整体层次把握科研的脉络[4]。学生与科研活动从理论上的交互转变为实际上的辅助者角色。同时,由于身份的关系,学生不自觉由科研的参与者变为科研的旁观者,难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 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二元育人模式

点加团队采用“团队——小组”的二元育人模式,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将团队分割为数个独立的科研小组。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由传统的科研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科研项目的选择,科研工作的开展及进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对科研有一个直观、丰富的理性认知。该模式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的自主运行。让学生以第一身份去亲历科研活动,对培养具有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以下将从科研团队和科研小组两方面进行介绍:

2.1 科研团队——初步培养科研素质

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习惯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科阶段。从团队整体层面上出发,形成一套规范的、有序的、定位准确的制度是团队的机制保障。点加团队培养模式从纳新开始,以制作解剖标本为基础,加之定期的专题讲座、撰写文章等活动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团队成员科研素质的培养制度。

2.1.1 科研团队纳新机制

为保障学生科研相对平稳的进行,团队成员的配比应与学生科研特点相适应,一套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纳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点加团队纳新分为递交简历-科研讲座-新生面试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点加团队和报名同学进行双向了解,从而筛选出具有自身特长且可与他人性格优劣互补的新成员。团队成员的专业界限相对模糊,以充分协调发挥各专业的优势,适应不同的科研课题。在后期科研小组的搭建时,便可根据科研课题从团队中选取相匹配的成员,在坚持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其个性的潜力。

2.1.2 科研团队活动及意义

点加团队为教学科研实践型课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制作解剖标本、撰写变异报道和文献综述、组织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及思维能力、自学及观察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培养科研素质。

2.1.3 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

点加团队由带教老师,组长,在组成员构成。组长各司其责,共同监督日常工作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如纪律制度、财务制度、后勤及卫生制度、英语角制度等,并负责点加团队重大活动策划,变异审核及新生技术考核等。设定点加团队章程,要求点加团队成员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2.1.4 科研素质的培养与建立

团队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最终目标。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主要内涵,从这两方面对团队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科研训练,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老师定期对科研团队进行科研讲座,内容涉及文献检索、问卷的制作、科研文章的撰写等,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6]。同时,以医院的早会制度为基础,创新并形成了团队的早会制度,周六定时由指导老师分享多年科研感悟,为团队营造出一种隐性的科研文化氛围,使人文教育和科研精神渗透融合,从侧面影响学生,培养其严谨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使其具备初步的科研素质,提高其对科研的认知基础,为进一步在小组中具体接触并开展科研活动做好有机衔接。

2.2 科研小组——科研素质进一步拔高的具体手段

将团队进行分割,成为数个独立的科研小组。小组是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内在动力的主要载体。学生相互协调,相互补缺,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其科研素质。根据作者对点加团队148个科研小组的归纳总结,健全的科研小组的应具以下两种基本属性:

2.2.1 连续性

即对科研项目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的整体把握,是学生科研能力的深层次反映。科研项目的运行维稳,间接影响了科研的后期成果。目前我国各高校学生科研团队普遍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组织松散性等特点,使得项目往往半途而废。为保证项目的连续性,科研小组实行二维管理制度,在课题负责人之外另选出一名管理组长。课题负责人明确课题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科研建设。管理组长协调外界各项条件,处理各类突发状况,开展能动性建设。二维管理使科研小组最大精力可以投入到科研,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最大效益,是学生科研小组连续性的外在表现。

2.2.2 革新性

学生科研小组应该是灵活的、动态的,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及时的改革完善自我的组织。科研项目结束往往意味着小组的消失,制度的反馈、科研经验的累积等,由于与他组无交互关系,他组无从得知,不再对他组构成现实影响,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点加团队科研小组有完整的工作资料储备系统,科研课题结束之时,各组将自己的工作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共享。同时,团队对所有小组的资料进行优化整合,并依此对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使之与学生科研更深入的结合,为今后科研课题的进行奠定基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适时的对自身制度进行变革,是学生科研小组自我革新性的具体内涵表现。

3 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该模式依托于学生自主科研,规范化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多维度拓展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在教学教育改革中具重要意义。然而,该模式仍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3.1 着力培养合格的学生科研团队专职教师

存在高校对学生科研团体相对不重视,学生科研团队仍处于高校建设中较为边缘的地带,难以获得大量优质教师资源。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科研无法避免问题,易进入方向错误,进而思路不通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情况,学生科研团队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7],高校应在教导老师方面予以改革,报酬等方面的支持,以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建设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來。借助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科学的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为学生自主科研提供重要保障。

3.2 加强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名额的配置

医学人才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要求。相较于其他专业,医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而规范化的学生科研团队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然而由于场地、资金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问题,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科研团队的质量。对比于基数庞大的学生数量,名额配给过少,只能向精英化模式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对此,应主动地改革教学方式,将一线教学与学生科研团体相结合,理论课程教学作为学生科研团体的基础,学生科研团体的开展促进专业教育的延伸,二者相互促进并互相融合。学校应主动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给予充足的物质保障,提升科研团队质量,使更多的学生从科研活动中受益。

4 结语

新乡医学院点加团队自1998级本科生为实施范围,在本科生培养中推行科研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该模式对本科生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团队成员科研素质明显提高,推行模式二十年来使本科生在有限的活动资源和空间条件下,满足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推行该模式不仅在培养具备综合科研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全國高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机制提供借鉴。

新乡医学院点加团队结合自身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探索“科研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并发现该模式运行中还存在着相关指导老师配备不足,无法向全校本科生开展培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活动开展形式过于教条等方面的问题。点加团队还应继续创新和完善“科研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的制度,并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实践和探索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为地方和国家培养出具备优秀科研素质,符合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楠楠,余结根,黄昌美,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9-31.

[2]熊国勇.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学科核心概念”教育目标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75-78. DOI:10.3969/j.issn.1005-1058.2018.03.018.

[3]王虎挺,吴天松,李欣瑶.关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04-205.

[4]教学办公室,医学教育研究室.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6):88-91.DOI:10.3969/j.issn.1672-0059.2007.06.018.

[5]李波,董春玲,于维先,等.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7,(27):177-180.

[6]侯清宇,斯松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43-145.

[7]黄晓巍,林喆,陶贵斌, 等.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2):33-34.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8.02.016.

[8]高立伟,殷菊,申昆玲.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7,(12):71-7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7.12.037.

猜你喜欢
科研团队本科生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实现路径探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