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决定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效的第一责任人,对体现课堂教学实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激情的课堂表现、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以及对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的多方位关注,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学思课堂;政治;教学实效;策略
一、 引言
初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效的增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课程的设计团队、专家组对该课程教材的编排进行调研、调整,需要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的支持,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当然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广大初中政治学科一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科学高效应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环境。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既是课堂教学进程的主导者,也应该是课堂教学实效的第一责任人。
二、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中招考试相关制度的双向制约,不少初中学校的政治学科教学成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或者说是“二流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师也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群体。课堂上要么老师一言堂,上面天花乱墜,下面昏昏欲睡;要么迎合迁就学生,听听故事,看看视频,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果平平。
“学思课堂”是以浓郁的人文情怀包裹住精湛的学科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助推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学科思维习惯和不断健全人格的课堂。该课堂从学生的主动性出发,着眼“让学生自助成长”这一核心,着力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思考”,突出“问题导航、少教多学、学思结合”三个重点。在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进行提升教学实效方面的策略探究,是构建学思课堂的内在要求,其成果必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策略一:用激情引燃课堂
俗话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旨在说明积极的情绪、良好的氛围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以此类比,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关键在教师。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往往能将这种激情传递给他的学生,从而引燃整个课堂。
教师激情如何得以激发?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里的爱说到底是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对自己责任的担当。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即使在其他方面激情四射,在课堂教学方面也是不可能有激情的(当然这里不排除心血来潮、昙花一现的激情)。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一个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储备无几、又不愿做进一步提升的教师,即使口齿伶俐、思维敏捷,也难以征服学生;征服学生,也难以征服家长。再次,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教师幽默是师生关系的‘味精,是营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来点幽默,对教师管控课堂、弥补教师短板、密切师生关系、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均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有教师认为,培养幽默感无从下手。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展现幽默感的时机是很多的。
最后,教师激情的激发还与科学管控自己的情绪密不可分。教师的消极情绪对课堂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由此在特定时空中会产生某一特定情绪。当我们角色发生转移时,一个角色的情绪便有可能会转移到新的角色所处的时空中,从而影响新的角色、新的时空中的气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不管你在上课前什么情绪,当你决定走进教室时,什么低落、愤怒、悲观、气馁、失望等都让它“随风而逝”吧,活动一下面部肌肉,以自然、阳光、善意的表情,积极、乐观、富于激情的语言,自如、得体、可爱的动作投入到工作中。毕竟,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脆弱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旦毁坏,再去修复就很难了!
情绪是可以感染的,氛围是需要营造的。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居的主导地位,决定其激情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其熊熊火焰将引燃整个课堂,温暖每个学生心窝!
四、 策略二:用量化管理课堂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初中阶段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受此影响,课堂管理难度较其他教育阶段要大。对于当前政治课来说,由于受到考试分数、考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似乎更大。通过分组量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在学期初,按照一定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综合素质大致相当的若干小组,然后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制定考核细则。在细则中,老师可以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如课前座位卫生情况、走廊(黑板)清理情况、课前预习情况、课前一分钟课本等学习资料准备情况、上课听课状态、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课堂活动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笔记评比情况、历次测试进步及优秀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管理数据化,将考核日常化,从而实现变“教师自上而下”单向度的、“寡不敌众” 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为“教师考核背景下的小组内部自我管理为主体”多向度的、“人人参与管理”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例如,某位同学因听课不认真,以前是老师要对这位同学点名批评或课下进行批评教育,搞不好还弄得师生关系紧张;其他同学可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此不会太在意。现在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指明学生错误后,根据事先约定好的量化细则扣除该生所在小组相应积分,这位同学可能就会比较惭愧了;即使该生无动于衷,本组内其他同学犀利的眼光、小声地议论以及小组长课下的批评也足够他受了。这种管理模式似乎老师推卸了课堂管理的责任,但实际上,老师在抓住“牛鼻子”的同时将管理权力下放,实现了管理中的“无为而治”。老师可以将腾出来的时间放到更加重要的工作中去,既解放了老师,又锻炼了学生,多好啊!endprint
当然,要使这种量化管理真正起作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量化过程中老师要阳光操作,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得“徇私舞弊”;二是适当照顾弱者原則。小组量化差距长期过大,容易使弱者失去斗志。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分数相对较低的小组进行归因、鼓舞士气;老师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 “法外开恩”,“悄悄地”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三是阶段小结与期末总结相结合原则。一般来说,一月小结一次,适当奖励一下,学期结束进行大规模的、较为隆重的总结;四是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五是持之以恒的原则。在学生眼里,量化考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老师的量化考核要一以贯之,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五、 策略三:用生活滋养课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在谈到课程基本理念时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我想对这一思想或者理念应该作这样的理解:课程是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编写的,师生双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用生活滋养课堂,用生活中的事例、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活动形式来解读课程,认识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课程的实质,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有原初的意义。说到底,思想品德课要真正吸引学生,那就要对学生的生活有帮助,努力成为他们生活的助手和向导,成为他们生活的工具书。
首先,教师备课要生活化。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分别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展开。七年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刻牢记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及缓解的途径,并将此作为教学重难点;八年级教师备课时应着重考虑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困惑、误区及解决这些困惑、走出误区的途径并将此作为教学重难点;九年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也是导致与七八年级相比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原因。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牢牢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条主线,从身边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入手准备材料,以此帮助学生认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其次,知识理解要生活化。教师在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阐释时,应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说明,并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的“试金石”。学生那种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理论性很强的表述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谁能保证在开卷考试的当下学生不会从现有的材料上“现学现卖”呢?老师还要在学生理性化的回答之后再追加一问:“这怎么理解呢?”“能不能举例加以说明?”,以此来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行相对科学的评定。
最后,考试(测试)要生活化。考试是指挥棒,建议命题人(包括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认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课程理念,在设置题目时要做好调研工作,牢记使命,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检测教师备课生活化、学生知识理解生活化为主要任务对题目反复斟酌,以此来促使政治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
六、 小结
在学思课堂建设的背景下,进行提升教学实效的策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这些探究将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累更加丰富的理性材料,为提高初中政治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就实践意义而言,这一探究将更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的教育认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将有助于初中政治课堂师生“双主地位”进一步的体现,师生“双方解放”进一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胜全.学思课堂:学生是真正的主人[N].中国教师报,2016-08-24.
[2]张宝臣.论教师幽默素质及其养成[J].教育评论,2001(6).
[3]张静.教师情绪与有效的课堂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
[4]金琦钦,张文军.课程变革中教师情绪的叙事研究——基于杭州市C高中的案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6(4).
[5]王佳敏.教师情绪与教学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1999(2).
[6]马雪.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2).
[7]褚宝福.从“无为”到“无不为”——浅析道家思想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点启示[J]. 中国教师,2007(1).
[8]张丽萍. 浅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9)等.
[9]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996:150.
[10]陈琳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D]. 新疆师范大学,2016.
[11]任征.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12]孙淑玲.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改革研究——以潍坊市滨海区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朱小超,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endprint